佛教南傳與南海觀世音
2025/03/19 13:45
瀏覽12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佛教南傳與南海觀世音
佛教成形與傳播ˉ
――「釋尊」以「口傳心授」傳法,並沒有留下文字經典;「佛陀」涅槃當年,他的徒子徒孫聚集,舉行背誦經典,集體確認「佛陀」傳法的『原型論述的語彙』,所以後世佛經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代表背誦者聽「釋尊所說」,後世稱為佛教第一次結集。
――如果以現代反思,此舉創下後世「神棍」斂財的告別式誦經模式;「神棍」稱唸經可以超渡亡魂往生「極樂淨土」;其實「佛陀」傳法,意在人活著修行積德,功德圓滿者由25位菩薩引渡「極樂淨土」,人死無有功德,被念經已來不及修行積德,還是必須再次轉世六道輪迴。
――「佛陀」涅槃約百年後,佛教第二次結集:(約西元前428年前後)那爛陀僧團指控近鄰城市的毘舍離僧團,向民眾化緣金銀財帛,違背戒律的十種錯誤解讀(又稱「十事非法」)。
――南傳佛教,「島史」的記載:當時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首都・毘舍離的跋耆族惡比丘,集合當地僧眾萬人進行大型集結,修改佛教教義,導致僧團根本分裂。
――當時沒有政治力介入,人際關係屬原始狀態,佛法傳播緩慢,僧團活動範圍很小;但是,因教義和戒律認知分歧,口傳心授的經典裡,隨各自利益畫蛇增足,於是產生不同部派,佛陀傳法『原型論述』演變成約有十八個部派解讀。【註:毘舍離在今比哈爾邦境內,位於首府・巴特納 (華氏城)北邊,近孟加拉與尼泊爾邊界。】
南傳佛教始於第三次結集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又稱無憂王)(西元前269年至西元前232年在位) 。
――阿育王從西元前273年開始爭奪王位,西元前269年即位,經過多次的戰爭殺戮,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今印度・奧里薩邦沿海地區),統一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同時剿滅所有寄身佛教的神棍,被認為是一個暴君。【註:阿育王統一印度,比秦始皇於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早40年。】
――印度統一時,「佛陀」涅槃已經約260年,佛教傳播仍局限於恆河兩岸地帶;阿育王尊崇「釋尊」,是佛教虔誠信徒,統一後收斂殺戮暴戾,發願修行『菩薩道』,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為治國方針,訂定「佛教」為國教,邀請帝須•目犍連長老(不是地獄救母的那個目犍連),在首都華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長老,進行第三次結集,合誦三藏經典(即經、律、論),從此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阿育王為佛教護法。
――第三次結集之後,阿育王大舉派遣僧侶四出傳法;他的兒子摩哂陀率領四位長老和一位沙彌,前往僧伽羅國(又稱獅子國即今斯里蘭卡)建立僧團,傳入三藏經典,「獅子國」國王・僧伽羅捐出王室亭園建立寺院,讓僧團居住,稱為大寺。
――他的女兒僧伽密多配合兄長摩哂陀,在斯里蘭卡建立比丘尼僧團,她將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時,那棵菩提樹的分枝,移植於大寺中庭院,大寺成為印度南海佛教傳法中心,就是現在知名的阿努拉德普勒大寺。
――阿育王宣揚佛法,欲造八萬四千塔供養『佛舍利』,當初『佛』涅槃時,『佛舍利』由八大國及龍王收藏供養,除各自建塔供養外,大部分『佛舍利』捐獻給阿育王造『佛舍利塔』,這就是骨灰塔的由來。【註:龍王是上古印度信仰的上神,是八大龍王之首】
――建塔最早始於王舍城,自阿闍世王佛塔中,取得捐獻的『佛舍利』,並重建此塔。接著全國構建『佛舍利塔』。
第四次結集源於佛教口傳「教法」的斷傳危機
――約西元前30年前後,印度發生連年嚴重飢荒,從未自力更生的「出家眾」化緣困難,造成集體餓死,口傳心授的「佛教教法」面臨斷傳危機。
――約於西元前29年或西元前27年,南傳佛教・大寺教團,為了拯救「釋尊法教」,決定於斯里蘭卡―瑪杜勒・阿盧迦寺 (阿盧迦洞)舉行第四次結集,會前議定,為「法教」永久流傳改採書面記錄,由崑德蒂莎長老主持,大寺派出五百阿羅漢參加。首次把背誦的經文,以巴利文紀錄在貝葉上,開佛教文字經典記錄首例,此後的佛教著作,稱為巴利經典,俗稱『貝葉經』。此時已經是佛陀涅槃後約500年,經典經過最少15個世代口傳心授。【註:貝葉―棕櫚科的植物,葉柄抱樹幹部份又長又寬,乾燥後經久不腐,在未發明紙之前,古代南洋熱帶區,大都將文書記錄在貝葉上,有如中國甲骨文的龜板】
――當時,世界航海技術,已經發展到以海岸或島嶼為目標,配合日、月、星定向,沿岸航運發達;東亞、東南亞船隻,孟加拉灣諸國船隻,經斯里蘭卡通往中東及非洲東岸,斯里蘭卡成為古代東〜西方海運中間轉運站。
――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大寺位於那爛陀南方海面島嶼,經過第四次結集、加上『貝葉經』陳現佛陀經典,成為國際參訪旅客及出家眾爭相造訪的熱點,於是『南海觀世音』盛名遠播,
因此『佛教』得以迅速傳播到東南亞及中東沿海國家。
普陀山之謎
――人怕出名豬長肥,『南海觀世音』名聲震撼佛教界, 西元230年前,曾被阿育王武力剿滅的「神棍」,再度現形「爭名奪利」。
――據稱『華嚴經』是釋尊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顯現無盡法界時所宣講。
――『華嚴經・入法界品』載:「於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意指南方有座山,日放千光,陽光普照,有位菩薩名觀世音,並沒有說出地點山名;事實上,當時印度還處於文明朦朧時期,許多人煙稀少的地方,還沒發揮存在價值,便不會有地名。
――阿育王統一印度,為了統治管轄需求,各地區大小分別賦予地名。此時已經是釋尊宣講『華嚴經』後超過300年。
――依據中原法顯老和尚,於西元399年以65高齡,發願前往西天(那爛陀)求取「律典」,約西元407年或408年間到達中天竺(西天) ,學習梵文解讀「律典」;三年後,經東天竺的多摩梨帝國 (位於恆河入海口,古代印度東部的重要海港) ,約於西元410年,乘船沿印度次大陸東海岸南下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巴利文解讀貝葉經。
――法顯在獅子國古都阿努拉德普勒,到處參學約兩年,之後(西元412年)帶了多部原文典籍,從海路回國,途中遭遇風暴巨浪,經耶婆提國(今爪哇或蘇門答臘),最後在今青島市勞山區上岸歸國。
――220年後,玄奘西天取經13年(629年西行求法643年歸國),在「西域記」所載,「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嶮,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池旁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息,能發願者,如見菩薩」。玄奘親蒞『菩薩』常駐道場,卻無緣參見菩薩。
――依據法顯的行程及「西域記」所載,印證以下兩件事:
1. 法顯在那爛陀求取律典,歷經三年,只見舍利弗(釋尊第一大弟子)的舍利塔,未曾見有那爛陀寺,間接證明該古蹟於西元410年以後才興建。
2. 法顯老邁高齡,千里迢迢獅子國求法,『觀世音菩薩』是釋尊的首席大菩薩,他來與去兩次經過寶地沿海,就是沒去隔海對岸補怛洛伽山(今日南印度―蒂魯內維利縣・帕帕納薩姆山),參訪『觀世音菩薩』常駐道場,違背常理。唯一能解釋,當時該山還沒有出現『觀世音菩薩』常駐道場。
――今日南印度―蒂魯內維利縣・帕帕納薩姆山,古名稱補怛洛伽山(梵語音譯)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小白花樹山;隨各地口音不同,又譯普陀洛迦、普陀珞珈、布達拉等,漢譯爲普陀、普陀落、補陀洛。
――該山在南印度東海岸,不可能形容為海島山,而其餘三種意譯,舉凡山丘所在都有,專指東海岸的補怛洛伽山,感覺有些牛頭不對牛嘴。
――從釋迦牟尼宣講華嚴經,到西元412年法顯離開獅子國,超過1100年,之後此山突然變成『觀世音菩薩』與『多羅菩薩』常駐道場,而且曾歷經63參的『善財童子』,在此山請益『觀世音菩薩』。
佛教成形與傳播ˉ
――「釋尊」以「口傳心授」傳法,並沒有留下文字經典;「佛陀」涅槃當年,他的徒子徒孫聚集,舉行背誦經典,集體確認「佛陀」傳法的『原型論述的語彙』,所以後世佛經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代表背誦者聽「釋尊所說」,後世稱為佛教第一次結集。
――如果以現代反思,此舉創下後世「神棍」斂財的告別式誦經模式;「神棍」稱唸經可以超渡亡魂往生「極樂淨土」;其實「佛陀」傳法,意在人活著修行積德,功德圓滿者由25位菩薩引渡「極樂淨土」,人死無有功德,被念經已來不及修行積德,還是必須再次轉世六道輪迴。
――「佛陀」涅槃約百年後,佛教第二次結集:(約西元前428年前後)那爛陀僧團指控近鄰城市的毘舍離僧團,向民眾化緣金銀財帛,違背戒律的十種錯誤解讀(又稱「十事非法」)。
――南傳佛教,「島史」的記載:當時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首都・毘舍離的跋耆族惡比丘,集合當地僧眾萬人進行大型集結,修改佛教教義,導致僧團根本分裂。
――當時沒有政治力介入,人際關係屬原始狀態,佛法傳播緩慢,僧團活動範圍很小;但是,因教義和戒律認知分歧,口傳心授的經典裡,隨各自利益畫蛇增足,於是產生不同部派,佛陀傳法『原型論述』演變成約有十八個部派解讀。【註:毘舍離在今比哈爾邦境內,位於首府・巴特納 (華氏城)北邊,近孟加拉與尼泊爾邊界。】
南傳佛教始於第三次結集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又稱無憂王)(西元前269年至西元前232年在位) 。
――阿育王從西元前273年開始爭奪王位,西元前269年即位,經過多次的戰爭殺戮,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今印度・奧里薩邦沿海地區),統一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同時剿滅所有寄身佛教的神棍,被認為是一個暴君。【註:阿育王統一印度,比秦始皇於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早40年。】
――印度統一時,「佛陀」涅槃已經約260年,佛教傳播仍局限於恆河兩岸地帶;阿育王尊崇「釋尊」,是佛教虔誠信徒,統一後收斂殺戮暴戾,發願修行『菩薩道』,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為治國方針,訂定「佛教」為國教,邀請帝須•目犍連長老(不是地獄救母的那個目犍連),在首都華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長老,進行第三次結集,合誦三藏經典(即經、律、論),從此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阿育王為佛教護法。
――第三次結集之後,阿育王大舉派遣僧侶四出傳法;他的兒子摩哂陀率領四位長老和一位沙彌,前往僧伽羅國(又稱獅子國即今斯里蘭卡)建立僧團,傳入三藏經典,「獅子國」國王・僧伽羅捐出王室亭園建立寺院,讓僧團居住,稱為大寺。
――他的女兒僧伽密多配合兄長摩哂陀,在斯里蘭卡建立比丘尼僧團,她將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時,那棵菩提樹的分枝,移植於大寺中庭院,大寺成為印度南海佛教傳法中心,就是現在知名的阿努拉德普勒大寺。
――阿育王宣揚佛法,欲造八萬四千塔供養『佛舍利』,當初『佛』涅槃時,『佛舍利』由八大國及龍王收藏供養,除各自建塔供養外,大部分『佛舍利』捐獻給阿育王造『佛舍利塔』,這就是骨灰塔的由來。【註:龍王是上古印度信仰的上神,是八大龍王之首】
――建塔最早始於王舍城,自阿闍世王佛塔中,取得捐獻的『佛舍利』,並重建此塔。接著全國構建『佛舍利塔』。
第四次結集源於佛教口傳「教法」的斷傳危機
――約西元前30年前後,印度發生連年嚴重飢荒,從未自力更生的「出家眾」化緣困難,造成集體餓死,口傳心授的「佛教教法」面臨斷傳危機。
――約於西元前29年或西元前27年,南傳佛教・大寺教團,為了拯救「釋尊法教」,決定於斯里蘭卡―瑪杜勒・阿盧迦寺 (阿盧迦洞)舉行第四次結集,會前議定,為「法教」永久流傳改採書面記錄,由崑德蒂莎長老主持,大寺派出五百阿羅漢參加。首次把背誦的經文,以巴利文紀錄在貝葉上,開佛教文字經典記錄首例,此後的佛教著作,稱為巴利經典,俗稱『貝葉經』。此時已經是佛陀涅槃後約500年,經典經過最少15個世代口傳心授。【註:貝葉―棕櫚科的植物,葉柄抱樹幹部份又長又寬,乾燥後經久不腐,在未發明紙之前,古代南洋熱帶區,大都將文書記錄在貝葉上,有如中國甲骨文的龜板】
――當時,世界航海技術,已經發展到以海岸或島嶼為目標,配合日、月、星定向,沿岸航運發達;東亞、東南亞船隻,孟加拉灣諸國船隻,經斯里蘭卡通往中東及非洲東岸,斯里蘭卡成為古代東〜西方海運中間轉運站。
――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大寺位於那爛陀南方海面島嶼,經過第四次結集、加上『貝葉經』陳現佛陀經典,成為國際參訪旅客及出家眾爭相造訪的熱點,於是『南海觀世音』盛名遠播,
因此『佛教』得以迅速傳播到東南亞及中東沿海國家。
普陀山之謎
――人怕出名豬長肥,『南海觀世音』名聲震撼佛教界, 西元230年前,曾被阿育王武力剿滅的「神棍」,再度現形「爭名奪利」。
――據稱『華嚴經』是釋尊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顯現無盡法界時所宣講。
――『華嚴經・入法界品』載:「於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意指南方有座山,日放千光,陽光普照,有位菩薩名觀世音,並沒有說出地點山名;事實上,當時印度還處於文明朦朧時期,許多人煙稀少的地方,還沒發揮存在價值,便不會有地名。
――阿育王統一印度,為了統治管轄需求,各地區大小分別賦予地名。此時已經是釋尊宣講『華嚴經』後超過300年。
――依據中原法顯老和尚,於西元399年以65高齡,發願前往西天(那爛陀)求取「律典」,約西元407年或408年間到達中天竺(西天) ,學習梵文解讀「律典」;三年後,經東天竺的多摩梨帝國 (位於恆河入海口,古代印度東部的重要海港) ,約於西元410年,乘船沿印度次大陸東海岸南下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巴利文解讀貝葉經。
――法顯在獅子國古都阿努拉德普勒,到處參學約兩年,之後(西元412年)帶了多部原文典籍,從海路回國,途中遭遇風暴巨浪,經耶婆提國(今爪哇或蘇門答臘),最後在今青島市勞山區上岸歸國。
――220年後,玄奘西天取經13年(629年西行求法643年歸國),在「西域記」所載,「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嶮,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池旁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息,能發願者,如見菩薩」。玄奘親蒞『菩薩』常駐道場,卻無緣參見菩薩。
――依據法顯的行程及「西域記」所載,印證以下兩件事:
1. 法顯在那爛陀求取律典,歷經三年,只見舍利弗(釋尊第一大弟子)的舍利塔,未曾見有那爛陀寺,間接證明該古蹟於西元410年以後才興建。
2. 法顯老邁高齡,千里迢迢獅子國求法,『觀世音菩薩』是釋尊的首席大菩薩,他來與去兩次經過寶地沿海,就是沒去隔海對岸補怛洛伽山(今日南印度―蒂魯內維利縣・帕帕納薩姆山),參訪『觀世音菩薩』常駐道場,違背常理。唯一能解釋,當時該山還沒有出現『觀世音菩薩』常駐道場。
――今日南印度―蒂魯內維利縣・帕帕納薩姆山,古名稱補怛洛伽山(梵語音譯)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小白花樹山;隨各地口音不同,又譯普陀洛迦、普陀珞珈、布達拉等,漢譯爲普陀、普陀落、補陀洛。
――該山在南印度東海岸,不可能形容為海島山,而其餘三種意譯,舉凡山丘所在都有,專指東海岸的補怛洛伽山,感覺有些牛頭不對牛嘴。
――從釋迦牟尼宣講華嚴經,到西元412年法顯離開獅子國,超過1100年,之後此山突然變成『觀世音菩薩』與『多羅菩薩』常駐道場,而且曾歷經63參的『善財童子』,在此山請益『觀世音菩薩』。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