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觀世音菩薩與神棍
――2022/08我們在「天竺觀自在菩薩不遠千里來台建立三大山頭」文中討論過,釋迦摩尼修行時,是『正法明』座下苦行弟子,蒙其教化,才得成佛;『正法明』是釋迦摩尼的老師,『正法明』就是久遠古佛『觀世音』;可見佛學的哲理思想出自『觀世音』。
――但是「釋迦摩尼成道」之前,全世界所有早期的巫覡、天神,印度古老的吠陀教、婆羅門教與耆那教,都沒有『正法明』及『觀世音』之名,顯然是釋迦摩尼創造的。1971年印度那爛陀寺遺址出土壁畫浮雕,居中特大比例的法像『觀世音菩薩』,身側配置多尊佛和菩薩像,可見早年佛教寺奉祀『觀世音菩薩』為主神。 ――釋迦摩尼的佛學文化裡,『佛』有十個尊號分別是:佛、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其中並沒有「菩薩」尊號。「菩薩」並不屬「佛教」所歸類的『佛』。
――在精神領域裡,釋迦摩尼創造『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與阿鼻地獄』,共有25尊「菩薩」,各有所司,引渡不同類型眾生與亡魂。『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載:「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者,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虛空藏菩薩、佛藏菩薩、德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等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釋迦牟尼年代推算:
――考古學家新近在藍毗尼進行的發掘工作,已經發現藍毗尼寺基地下,曾有一座年代久遠的木構神祠和石磚建築,判為祭祀悉達多生母摩耶夫人。
――地方為摩耶夫人建神祠,至少要在釋迦牟尼成道,獲得眾生信仰之後;根據沙粒和木炭的炭測試結果,該建築約在公元前六世紀搭建的 (有資料顯示約在西元前550年)。
――以遺蹟為釋迦牟尼修行中間年推算,息達多29歲與五比丘出家,在苦行林(地名)修苦行6年,無所感悟。便轉往菩提伽耶・菩提樹下座禪,並發願:「…除非能證悟一切智慧,否則絕不從此座起身」,搜尋不到何年代或幾歲「成道」,享年80歲;以遺蹟是座禪修行至涅槃計為45年,一半為22.5年(23年計)。【註:「成道」廣義解讀,完成一種學說、思想、永恆的定理、制定並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及事理。佛教解―完成修行菩薩道,成就佛果。】
★★★自遺蹟的西 元前550年推算: 出生是西元 前608年,出家為西元前579年,座禪始於西元前573年,歿於西元前528年。
――279年後(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崇拜釋尊,在釋尊出生地藍毗尼,興建4座舍利塔和一座馬頭石柱以茲紀念。
――1978年,獲得聯合國和尼泊爾政府批准,對藍毗尼寺進行復原工程。 ――1997年,藍毗尼寺被評定為世界遺產,成為全世界佛教徒朝聖的四大聖地之一。
――釋迦牟尼從未宣講求助於神,從未推動敬神地宗教活動,他倡導修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四大精神,建立『菩薩道』誘導眾生「修行」追求『佛果』,建構『極樂淨土』(極樂世界)以為修行目標,成為全世界最早的思想家、哲學家:(以中年評比)
1. 釋迦牟尼―公元 前568年,算是開創人類思想文明的第一人;
2. 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公元 前540年;
3. 中國老子・李耳―公元 前520.5年;至聖先師・孔子―公元 前515年;
4. 古希臘愛菲斯學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公元 前502年;
5. 蘇格拉底―公元 前434年;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更晚於公元前400年。
「釋迦摩尼」的佛學思想淵源:
一. 時代背景
――悉達多親生母親摩耶夫人,產後7天便往生,貴為王妃卻為生產性命不保,嬰兒有專人飼養存活,可見當代人類缺乏醫療,生產時母子性命毫無保障,存活率不高。
――依據世界佛教徒四大朝聖地之一的藍毗尼寺,寺內所奉祀摩耶夫人的法像,並沒有衣物遮體; 35後,悉達多出家修苦行六年的法像,還是赤裸全身皮包骨;甚至公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的釋佛法像沒穿上衣,現藏於鹿野苑博物館為證。
――依據上述社會的文明程度可以推斷,當時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尼泊爾地區,仍處於文明落後的貧窮時代,人類仍賴自然生產存活,生活艱難困苦。
――悉達多父親後世稱飯淨王,應該是大型部落的領導人(頭目),稱悉達多為太子或王子,恐怕是「佛教」成形後,「神棍」奉承抬舉造神的名詞。
二 吠陀教與婆羅門教影響
――讚頌神的『梨俱吠陀』:約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來到印度河兩岸,建立神權統治,宣揚國威對神的讚歌,經歷 500年,共累積十卷詩篇1,028首﹐最短的詩只有3句,最長的詩有58句。除頌神的詩歌外,還有世俗詩歌,有一些以婚禮、愛情、巫術甚至賭徒懺悔錄為內容的神曲,末卷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
――婆羅門祭司們以口耳相傳的頌神詩歌『梨俱吠陀』,直到約公元前1500年之後,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崛起,古印度語言和符號,開始逐漸成形最早的文字,『梨俱吠陀』才有文字書卷。印度河兩岸的後代,衍生三卷「吠陀經」:『娑摩吠陀』(讚頌明論);『夜柔吠陀』(祭祀明論);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
對佛學思想影響:
1. 婆羅門教傳說,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死去的人名叫『閻摩』,由他掌管亡靈的國度;「釋迦摩尼」據此創建修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得以解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成為閻羅王,後來,中國本土道教才演變出「十殿閻羅王」。
2. 代代口耳相傳的『頌歌』――佛教第四次結集之前(西元前29〜27年),約五百年的代代口耳相傳的「背頌經」文化,之後逐漸演化成「讀念經書」直到如今。
3. 輪迴轉世的邏輯,使眾生結束前劫,為報應往生新劫,永世輪迴不能解脫。
三.耆那教影響
――約與「釋迦摩尼」同年代同活動範圍,另有耆那教第24代祖師・筏馱摩那,相傳他30歲出家修行,42歲 (西元前557年)成道開始傳道,至西元前527年(72歲)歿;以其傳道30年逆推23位祖師,耆那教約始於西元 前13世紀,淵遠流長。 ――耆那教反對種姓制度,除了主張和平主義反暴力外,還有「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及「不執著(不貪錢財)」的五條清規,後來在佛教文化中,成為佛教相似的戒律。 四. 西藏非常著名的創世神話影響
――藏傳佛教『多羅菩薩』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前身。其實多羅與菩薩是兩個不同時代,而且是不同地域的名詞:
◎『多羅』藏語意指救渡者,在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西藏巫覡(薩滿)信仰所奉祀的『神』。
◎『菩薩』之名出自釋迦摩尼所創「菩提薩埵」:菩提指「皈依佛道」,薩埵是「眾生」,眾生皈依「佛道」簡稱『菩薩』。
★西藏傳說的創世神話★ (有許多版本大同小異,主角都是猴子,吳承恩可能是神話啟發的靈感,創造了七十二變的孫悟空)
――西藏山南地區,平均海拔約六、七千公尺,雪山冰川眾多常年天寒地凍,早年有生命的萬物,受氣候影響經常飢寒交迫,為飢餓相互殘殺生存困難,世間陳現一片悽苦混亂;
――天神救渡者『多羅』觀察天下,認為世間,存在太多妖魔鬼怪擾亂天下,發大慈悲憐憫心拯救蒼生,於是在如今西藏山南地區(不丹北方),轉世瀰猴和羅剎女(石妖)結合,生了六隻聰明的小猴子,經過世代進化,成為西藏噶、哲、扎、党、訥沃、韋達等六大姓氏,他們奉祀『多羅』為祖先。
――後來演化成族群裡,巫覡信仰奉祀的神明,隨文化傳承擴散,成為西藏最早期本土宗教信仰的古老文化,經過長時間流傳,『多羅』傳播到喜馬拉雅山南麓丘陵地帶,直到「恆河」中下游兩岸,以致古印度,就存在著『多羅』的信仰記錄, ――到了西元前六世紀,「釋迦摩尼」接納『多羅』救渡苦難的精神,建構『極樂世界』時,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四大精神形塑『觀世音菩薩』,在『極樂淨土』二十五位菩薩中,位居首席大菩薩。
――考古發掘早期的佛寺古蹟,大都是『觀世音菩薩』『多羅菩薩』的法像並存。依現存『多羅菩薩』法像推斷『多羅』存在的年代:
○據說:那爛陀寺遺跡出土的佛菩薩像中,發現多尊『觀世音菩薩』及『多羅菩薩』神像;
○據說:現代的比哈爾邦・菩提伽耶大覺塔上(釋迦牟尼悟道成佛處),還是保留雕刻的『觀世音菩薩』『多羅菩薩』壁像;
○印度經過佛教(約11~12世紀)神格化的砂岩多羅度母像等。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來自斯里蘭卡,公元7〜8世紀的鍍金青銅多羅菩薩立像照片,
以上法像遺蹟,兩尊菩薩都赤裸上身,『多羅菩薩』渾圓豐滿雙乳、苗條纖細腰圍、高聳髮髻等明顯陳現母性特徵、小肚以下著半透明網狀長褲(疑似鑄像時期外加飾物) 。顯示『多羅菩薩』屬於原始時代的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