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佛教北傳、漢傳與佛教資本家
2025/03/24 08:16
瀏覽7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佛教北傳
――阿育王統一列國之後的疆界:
最東邊―鴦伽;最南邊―阿濕波;最北邊―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接健馱邏(北巴基斯坦);最西北邊―劍浮沙。
――西元前五世纪,健馱邏與劍浮沙被波斯帝國統治,到了阿育王統一後,重新劃入印度版圖。
――健馱邏西北面與劍浮沙相鄰,這裡是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交匯之地,都城塔克西拉城,當時是南亞次大陸八大商業城市之一, 玄奘曾參訪遺址、他所譯的漢文佛經音譯稱為「呾叉始羅」) ,今為巴基斯坦國―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市。阿育王統一前,已經是交通的要道,於西元前261年統一後,阿育王派遣僧侶到健馱邏國傳法,此地遂成為北傳佛教中心。
阿育王在健馱邏大舉興建佛教建築:
1.古代塔克西拉寺(今塔克西拉大學),就是古代北傳佛教的傳播中心。
2.斯瓦特縣的布特卡拉佛塔
3.今印度最北的帕鲁德窣堵波建三塔,桑奇大佛塔、舍利塔、浮屠塔。

――原居中國河西走廊的月氏民族,於西元前176年和西元前162年兩次敗於匈奴,匈奴第二次攻擊月氏民族時,月氏王被殺,月氏人立王后為王,往西遷移來到粟特(今烏茲別克一帶)。到了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廈,而大廈東南邊界就是是身毒(即印度) ,顯然大廈就是往日健馱邏民族佔領區,月氏人統治大廈,並在當地立國,被稱為大月氏。
――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歿六百餘年或四百年後」;犍陀羅・迦膩色伽王一世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於鄰國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三藏造『毘婆沙論』,以北傳僧團而言是第三次結集,可見佛教已經傳播到迦濕彌羅國 (青藏高原西端與南亞次大陸最北端交接地區)。
――迦膩色伽王一世(月氏族屬於貴霜部落世系)於公元127年-151年在位,符合北傳佛教記載的:「在佛滅六百餘年…後」說法,加上迦膩色迦王遵循『貝葉經』的先例,以赤銅為鍱鏤刻筆錄,建塔珍藏,不允許此論在迦濕彌羅國之外流傳。
――可見『毘婆沙論』結集是佛教分裂後,北傳的節點節點。也因此次結集促成佛教向東西傳播的趨勢。

漢傳佛教
――相關佛教傳入中原說法很多,其實在阿育王訂定佛教為國教後,才派遣僧人到健馱邏(今巴基斯坦國・塔克西拉市)傳法,此後佛教文化才隨商旅交流,逐漸向東西方傳播。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正愁匈奴不時擾境,嚴重威脅國安,獲知曾有月氏王被老上單于砍頭情資,計上心頭,旋即召募說客出使月氏,以圖東西配合打垮匈奴。
――張騫應募,帶了一百多人向西行,途中被匈奴拘禁十年後。公元前129年脫困,到達剛立國的大月氏,創造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雖然沒能說服月氏,卻開通東西文化交流,奠定日後絲綢之路基礎。
――根據「魏略•西戎傳」、「魏書•釋老志」等記載:漢哀帝元年(西元前8年),派博士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只是當時還沒發明紙張,佛教經典已口傳進入中原。
――約60年後,明帝即位(西元57年),一切遵奉劉秀的策略,採取友善政策,允准北匈奴互市之請,但並未消彌其的劫掠騷擾本性,就連光武帝時歸漢的南匈奴,也蠢蠢欲動。只得重操養兵策略,以備征伐匈奴。同時展開外交攻勢,取得區域有利形勢,卻因前有張騫西去邀約大月氏,夾攻匈奴被囚禁先例,心生警惕。
――明帝為防匈奴疑心,巧設「夜夢金人,感夢求法」之計,派使者蔡愔、秦景等十餘人,於公元64年赴天竺求法。
――西元67年,使團在西域―大月氏請到天竺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及佛像,來到當時的京城雒陽。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門外,建造「白馬寺」,供僧人居住、譯經、傳法。
但是故事的許多時空文化,實在難以成立,應該是明帝的政治意圖,挪用兩位高僧東來傳法事蹟所編造:
1. 兩位高僧至洛陽傳法,不只是皇帝的貴賓,而且是佛教文化傳漢的開山祖師,歿於洛陽,卻不知他們何年?何月?何日?涅槃,令人感覺皇帝對兩人漠不關心。
2. 約於西元前一世紀末,佛教經典進化為『貝葉經』。蔡倫卻在西元105年才發明「造紙術」,西元67年不可能白馬馱回「紙質」經書及佛像圖卷軸。

佛教傳漢
――除了明帝「感夢求法」故事裡的兩位天竺高僧之外,最早東來得高僧,要算來自當時的西域佛教國家―安息帝國 (約今伊朗及部分周邊)的安世高,約147年隻身東來。148年游學洛陽,通習漢文,弘法譯經,在洛陽大約二十年。後還中原動蕩不安,安世高避禍江南。曾至廣州,最後於會稽(浙江紹興)遭誤傷身亡。
――約西元167年,大月氏人支婁迦讖來到洛陽,察覺中原人除語文隔閡外,對『梨俱吠陀』讚頌天神的文化,根本無法理解,於是他研習道家文化,以老子「無為」、「清淨」、「本無」等解譯「般若經」,使漢人更容易聽懂,傳法相得益彰,西元178年—189年間翻譯十餘部佛典,從此佛教在中國逐漸展開,成為佛道一體傳法的創始人。

――西元250年「朱八戒」是第一個漢人受戒的僧人
――60年後,印度―律學沙門・曇柯迦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建立戒壇,首創戒度僧制度。朱士行(三國魏人)首先登壇受戒―法號「八戒」,成為漢人第一個出家受戒的比丘,真正展開漢傳佛教。
――朱士行少年出家為沙彌,並未受戒。受戒後「朱八戒」於洛陽講授『道行般若經』,但總感諸多理論解釋困難,決意西行追求佛陀原型論述,可能不知道佛教發源地是「那爛陀」,他並沒有到達中天竺,西元260年從長安赴于闐(今新疆)學法,22年後公元282年身故。
――「朱八戒」經過1300年,在吳承恩「佛道皈一統」的西遊記裡,輪迴轉世成為「豬八戒」終於修成正果。
――「朱八戒」之後約140年,北朝―法顯老和尚,於西元399年,發願前往西天(那爛陀)求取「律典」。法顯成為第一個西天取經的漢人。

佛教因唐朝政治力介入轉型成漢傳佛教
――約230年後,西元629年,玄奘由長安出發前往天竺。至摩揭陀國・王舍城,向那爛陀寺住持戒賢請學『瑜伽師地論』,西元643年學成,在曲女城立「真唯識量」論旨大會(佛法辯論擂台) ,玄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等三藏,無人挑戰論旨,揚名天竺成為三藏高僧。
――西元645年,「天竺三藏高僧」攜帶657部佛經回到長安,被尊稱「唐三藏」,受到唐太宗熱烈歡迎。在太宗大力支持下,當年六月開始譯經;西元648年,依皇太子(後來的唐高宗)之請,於長安城內另建大慈恩寺(設翻經院)並充任上座;西元652年,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增築五層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據統計,玄奘一生所翻經論合計75部、1335卷。
――另一部著作「大唐西域記」,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筆錄,詳述親自眼見耳聞身臨其境體驗的地理、景物、民情、風俗、習慣等,因印度缺少歷史記載,此書成為天竺歷史地理文獻的瑰寶,是歷史上難能可貴的「遊記」。
此後,唐朝與阿育王政權一樣,以佛教教義「慈悲為懷」治國,創造大唐盛世,佛教傳去東北亞朝鮮半島及日本成就漢傳佛教。
――從朱八戒的經典解釋困難開始,玄奘攜帶657部佛經,以他在「天竺佛法辯論擂台」無人上台挑戰的戰果,足證「天竺三藏高僧」名不虛傳,玄奘親譯經論合計75部,其他非其親譯經典,應該也必經他審閱指正,那麼漢譯經典應不致失真。但是,漢譯經典不說一班人看不懂,就連沙彌級修行人都霧薩傻。所以依舊推廣不易
――中國字古以來崇尚儒學,歷代科考尊儒,語文講究文雅、意境深遠的詩、詞、歌、賦等「文言文」,本來焚文或巴利文的文化背景,已經不是中原人所能聊解,把經典譯成不焚不漢的文言文,那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使漢人視佛教經典為天書,即使高僧佛嘴解說,也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依然難解其意。以致神棍有了扭曲教義的空間,誤導佛、菩薩靈異功能,鼓吹供養奉獻的斂財機會,創造神棍資本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從百家爭鳴到萬道歸一統
下一則: 佛教南傳與南海觀世音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