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只有『孤魂野鬼』奉獻生命真正愛台灣
2025/08/14 07:36
瀏覽70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2025年鬼月又快到了,佛教、道教依例將開始祭祀『孤魂野鬼』,整整一個月時間,比祭祀任何神佛隆重許多,可見台灣的『孤魂野鬼』是多麼神聖崇高,只因他們都是為台灣歷史奉獻生命。
..元朝末年東南沿海,海盜入侵已經是家常便飯,再加上走私氾濫,沿海地區十分不穩定。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上皇帝,極欲穩定江南,首先要消滅反叛勢力,同時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所以第三年(1370年)就廢除江蘇南部太倉市舶司(海關) 。
..1371年頒佈「海禁令」;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等三舶司(海關) ,江南全面海禁遏阻走私;但是倭寇、海盜、走私繼續猖獗。
..1381年,海盜曹真與蘇文卿沿海劫掠還不滿足,聯合海盜李子文、單志道和李平天等三人,聚眾數萬人和戰船一千八百餘艘,率眾起義攻掠肇慶府(今廣東省德慶等六市縣地)及東莞、南海、翁源等諸縣,可見當時海盜規模非同小可。
..到了1387年,朱元璋不得已下令,全面撤遷離島居民安置內陸,以利朝廷派兵清剿海盜及倭寇,但是「撤遷令」斷了三種人生路。
1.偽裝倭寇的本土海盜們如曹真等;
2.引領倭寇搶劫的奸細份子;
3.寄生船東沒有家的單身漁工;面臨「撤遷令」,部分船東決心內陸改行,遂將船隻漁具贈送漁工,出海另謀生計。

..距離江南沿海離島最近是澎湖群島;早在南宋時代(1127年-1279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於此設寨,為最早水師戍守基地;到了1281年,元世祖正式設治,隸屬福建同安縣―澎湖巡檢司。
..1384年因「海禁令」同時廢除澎湖官署,年長渔工都知道,所以上述三種人都想流亡到澎湖群島。
..那些流亡的大小船隻,幸運者找到澎湖列嶼,有的遇風浪海流漂流到台灣、琉球及周邊島嶼或菲律賓群島,最不幸沒找到島嶼,糧盡無援或被颱風巨浪吞噬海葬。因此,朱元璋1387年撤遷離島居民後,便有漁民登陸台灣、菲律賓群島,這才是台灣「第一批新移民」。

台灣第一批新移民後來都成為「浪爆尸」(台語;流浪漢的死屍)
..當時的台灣原住民,以部落形式聚居,各部落有其不容侵犯的活動領域, 部落間語言不同風俗習慣各異,部落間不相隸屬。「第一批新移民」分別以漁船容量約十至三十數人,在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登陸;有些成為部落的新移民,有些被視為入侵的外來者,受到防禦性驅逐或攻擊;有些在不屬任何原民部落領域的地點登陸,得以從容尋找宜居處所,採摘野生木薯、野菜菜、瓜、果為糧食,他們都是單身男子,終究孤獨老死曝尸荒野。「第一批新移民」應算是漢人開台的先鋒,後人給這類死於荒郊野外的可憐的人,歸納為「浪爆尸」類。

..「海禁」「撤遷令」並沒有遏止「倭寇」入侵,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討賊,鄭和統督水師十萬,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 (日本史上第二個幕府政權)第三任大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鄭和成為明朝討伐倭寇第一人。
..明代,一般沒有高官背景的小型海商船隊,受到禁海令制約,又不甘航運資產閒置,不得已幹起海盜勾當,被官兵擄獲便自稱倭寇,成為「假倭寇」;到了明朝中末期,閩南海商與日本九州倭寇同流合汙。
.. 明朝最早武裝海商集團「假倭寇」汪直,也是明朝宦官,號「五峰船主」,南直隸徽州人。1557年被捕後,餘黨由舟山群島南遷,為禍福建和廣東。1562年6月,戚繼光率軍援抵達福建抵禦倭寇,戰勝後返回浙江。12月,「倭寇」大批援軍抵達,攻陷福建各地,包括平海衛城(今莆田市平海鎮)和興化府城。這是第一次連府城也淪陷,震驚明朝中央。
..次年,任命戚繼光為副總兵,負責福建北部沿海防務;譚綸為巡撫,提督福建軍務。二人齊心協力,重挫倭寇,在5月時收復平海和興化,並摧毀倭寇在福建沿海最後的基地。
..1563年,戚繼光升任總兵,統領閩浙兩省軍務。次年追擊在福建與「假倭寇」勾結的寇賊吳平,一直追至廣東。此後戚继光、俞大猷合力追擊,终于在1566年4月剿滅殘寇,首領吳平投海自殺,東南沿海嚴重的「假倭寇」终于平息了。潰敗殘餘份子逃往澎湖群島轉赴台灣,這是台灣「第二批新移民」。
..此時距1387年後的「第一批新移民」潮,已經179年,都成了「浪爆尸骨」,但是歸化平埔原住民得少數漢人,流傳竹編工藝文化,例如用於曬乾食物竹編「乾湖」(台語)。
..原住民集中剩餘而漢人需求的獵物,用「乾湖」盛裝,與漢人以物易物,交易地點和人流傳稱「乾湖店」,後來演化成「乾阿店」,就是後來台灣人的「雜貨店」。
..「第二批新移民」都是流亡的海盜,他們經由澎湖向東發現更宜居的台灣島,於是大舉遷移,其中也包含澎湖原住民攜家帶眷。
..1602年沈有容鎮守晉江,當年七月,假倭寇劫掠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後來沈有容發現那些假倭寇來自時稱「東番」的台灣。
..沈有容招募漁民到台灣收集情報,熟習人文地理。當年冬天,福建巡撫朱運昌「令剿東番真假倭寇」,沈有容率二十四艘軍艦渡海前往台灣,大破真假倭寇。焚沉寇船隻六艘,奪回被擄男女三百七餘人,從此沿海平靜約十年。沈有容軍在大員駐紮二十多天。隨行的陳第,根據當時的原住民風俗民情,著作「東番記」成為台灣最早文字記述的歷史。
..「東番記」文中提到「大員」,作者.陳第,福州人,以福州口音譯成中文。其後,莆田人.周嬰引〈東番記〉稱之為「臺員」。漳州龍溪人.張燮記為「大圓」。沈鈇稱為「大灣」。
..泉州人.何喬遠於1608–1620年沿用「東番記」的「大員」,而1630年在「鏡山全集」中,改以彰泉的福佬話發音記為「臺灣」,這是以「臺灣」為的名的初始。

..1624年,荷蘭人由安平入侵後,發現早已有漢人在島上活動,而且已形成「數個漢人村落」,那些漢人便是「第二批新移民」以及他們擄來的奴工家眷。

..1627年,福建大旱飢荒,飢民到處流竄,地方動亂不安,上下無策。鄭芝龍為巡撫熊文燦謀,「以墾荒為由,遣散飢民至海上孤島,既解飢民為患,又省賑災資源」。於是大批男女混雜的災民,被遣送台灣,「漢人村落」再次擴大。

..1631年,荷蘭人為開發農業,大量招募漢人來台開墾,1684年進入臺灣的漢人約12萬人。
詳見部落格2019/09/01「鶴樂郎的起源與流浪」。
..漢人開墾農地,不時發現前兩批新移民的「浪爆尸」骨頭,遂以陶土燒製的陶罈納骨置於土地公附近,農地面積越墾面積越大,納骨罈越積越多,地方頭人(地方領袖)為安定人心,建構巨大墳墓坑,容納所有納骨罈,以「大墓公」為名立埤,區域內農戶於祭祖節日祭祀。

清治時代尸骨出自民變
..清治時代台灣民變:17世紀3起;18世紀20起;19世紀20起;豪記43起。其中台灣三大民變,1721年朱一貴(鴨母王)事件,1786年林爽文(天地會)事件,1862年戴潮春 (源於官府取締天地會,會眾趁勢作亂) 事件,於台中大墩起事。
..相傳1786年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廷諭令當地,暴民不得收屍安葬。數年後,地方士紳上奏朝廷,指許多無辜民眾與支持清軍的士兵屍骨也在其中,清廷才諭令准予收屍。鄉民始將骸骨擇地集中合葬,清廷稱之為「義塚」,並賜名為「萬善同歸墓」,故墓碑銘文「奉恩憲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
日本時代台灣民變:抗日事件共14件,以西來庵事件(1915年) 霧社事件(1930年)死人最多,日治末期,年輕原住民及漢人,被日軍徵招前往南洋擔任軍伕,有去無回算是台灣鬼外銷。
從1387年離島「撤遷令」到1943年556年間此後,除外銷的台灣鬼外,是凡天災、民變、械鬥、戰爭等因素,造成集體死亡集中合葬,依成因命名大墓公、百姓公,大眾爺、有應公,義民廟,記載著台灣人悲慘的真實歷史,7月地獄開放的孤魂野鬼,雖不全是英雄,但全都用生命寫下台灣歷史。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