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去年中秋節的事情了,儘管時值「中秋」,天氣依然炎熱如夏。連假第二天,父親和我開車前往臺北近郊兜風,經由市道106號進入平溪,之後轉進紫東產業道路,翻越獅公髻尾山座落的稜線,最後到達坪林老街。此行沒有預先規劃的目的地,途經菁桐時,倒是特別走到菁桐車站前,品嚐當地鼎鼎有名的小吃──楊家雞捲。
雖然名為「雞捲」,雞肉卻不是雞捲的原料。根據店家說法,大約在一九四、五○年代臺灣人生活普遍困苦,更少有人家擁有冰箱保存食物;因此,當時楊家夫婦將沒有賣出的食物用豆皮包裹,再油炸成容易保存的「雞捲」,「雞」取自閩南話「多出來」裡「多」的發音,現在的雞捲主要是由豆皮、芋頭、洋蔥、豬絞肉和特製麵粉製作,外皮酥脆,內餡則有濃厚的芋香。除此之外,店家更在牆上標示每一樣小吃的熱量,一份雞捲約566.4大卡,和一個普通便當差不多,怪不得小小一盤,卻相當有飽足感。
不只雞捲、肉羹清湯,以及滷肉飯等等小吃,楊家雞捲內的裝潢就像平溪線火車的車廂,另一側牆面的櫥窗陳列平溪線鐵路沿線各站的景點,從三貂嶺到菁桐,當然也包括八月時拜訪的嶺腳瀑布及蔡家二樓紅磚房;距離車站幾步之遙,中埔鐵橋跨越基隆河,對岸人家的菜園裡栽種地瓜葉和白蘿蔔,這段曾經陪伴母親散步的小徑,七年後的今天還是一樣地祥和寧靜。
1.
曾經席捲全球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幾乎銷聲匿跡,過去疫情相對平穩的香港和南韓,卻遭受前所未見的Omicron變異株疫情海嘯:2月27日,香港單日新增26,026例,「動態清零」政策造成醫療體系癱瘓;至於南韓,單日新增病例即將突破15萬例,當局預估三月中旬到達疫情高峰;同樣這一天,儘管桃園機場群聚持續漫延,原本預期過年後可能爆發的大流行在臺灣並未出現,連假擁擠的車潮,使我們不得不放棄原訂計畫,再次轉進交通相對順暢的平溪。
介於嶺腳和望古之間,基隆河朝南轉了一個大彎,沿著基隆河右岸修築的市道106號隨之峰迴路轉,此處正好也是竿蓁林溪匯入基隆河的地方,以峭壁上的「白鶯石」當作玄關,竿蓁林溪流貫的谷地是平溪區幅員最廣闊的東勢里,又稱為「紫東社區」,此地更以「火燒寮」一名聞名遐邇。無論來自平溪其他村莊,或者來自獅公髻尾山背後的坪林,白鶯石及紫東社區入口涼亭附近的「藍鵲咖啡」,都是途中歇息的理想選擇。
由於時間已經下午三點,藍鵲咖啡不再提供午餐,幸好,下午茶同樣料理豐盛,而且擺盤簡單大方,當服務生將餐點端上桌時,就可以聞到吐司與巧克力醬混和的濃烈香氣。厚片吐司套餐是藍鵲咖啡的招牌之一,除了烤土司之外,還有可頌麵包、柳丁切片,以及熱牛奶加燕麥,不僅如此,現烤熱騰騰的鬆餅搭配綿軟的鮮奶油,同樣使人感到愉悅;至於滋味甜蜜帶點微酸的水果茶,馬克杯上還有彩繪咖啡館的象徵──臺灣藍鵲。
相對於餐點本身,更令人陶醉的是咖啡館坐擁的自然環境,走下入口的水泥坡道之前,很難想像路旁竟然存在著這麼一棟造型雅致的木造咖啡館。濱臨竿蓁林溪,潺潺水聲不絕於耳,大面積玻璃窗戶更能一覽咖啡館外的滿山翠綠,而室內陳設同樣隨處可見店家的巧思和童趣:將浮球回收並且彩繪成卡通人物,店內定時放映的臺灣藍鵲和艷紅鹿子百合影像紀錄,都可以感受到店主對於生態保育的熱愛。如果仔細觀察,說不定甚至可以瞥見有時掠過窗外、有時停駐樹梢的臺灣藍鵲。
縱使火燒寮一帶一向以氣候多雨著名,在我們造訪的時候卻總是意外地天氣晴朗,陽光將路途上的樹林與菅芒曬得暖洋洋的。天氣寒冷的時候,咖啡館頂上的煙囪會冒出炊煙,那是咖啡館內壁爐升起的柴火,提供溫暖與照明,「將壁爐填滿木柴,大概可以燃燒三個鐘頭。」記得去年十一月下旬第一次造訪藍鵲咖啡時,店主人曾經提到。
2.
24日,長達約七個月的「第二級警戒」結束,每日新增本土病例此時也不再備受關注;然而,同樣就在這一天,以「去軍事化」及「去納粹化」之名,俄羅斯兵分三路入侵烏克蘭,基輔和哈爾科夫遭受巡弋飛彈和彈道導彈轟炸,隔天車諾比核電站被俄軍佔領,27日,烏克蘭南部大城赫爾松被俄軍包圍。
「新冠肺炎該不會就這樣結束了吧?」望著車窗外的藍天白雲,車內廣播持續放送遠方戰火的消息。自從二戰以後,世界上許久不曾發生大規模戰爭──至少在我們所認知「熟悉」的世界裡,和平的日子,轉瞬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