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262章[臺中市外埔區] 2018臺中花博 外埔園區2-2 樂農館
2019/04/19 22:29
瀏覽80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旅行日期:19.02.28、19.03.02
關鍵字: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樂農館、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位於屏東縣高樹鄉,是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先生和其母辜嚴倬雲女士所支持,成立於民國96年(2007),致力於保育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植物,面積約3.5公頃,共計溫網室十七棟,兩棟恆溫房培養水生、食蟲、秋海棠、苦苣苔和野牡丹科,蘭花、鳳梨、秋海棠以及蕨類的收藏更是世界之最,臺中花博期間提供超過 1,000 種國內、外珍稀瀕危植物展覽,就像故宮國寶一般精銳盡出。

花舞館展示國內蘭花產業的成就,著重於美感的驚艷,同樣擁有蘭花展覽的智農館,則是知性的體驗;蘭花分類上歸屬於蘭科,為多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全世界約800屬共28,000種,開花植物中種類僅次於菊科的第二大科,主要集中在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濕潤的地區,包含地生、岩生、附生、攀緣性藤本、腐生等等生活型態。

蘭花左右對稱,基本組成有六片,最外層三片是萼片,上面的為上萼片,下面兩片則稱為側萼片,不同屬間的蘭花特化的唇瓣迥異,花朵中心的柱狀構造稱作「蕊柱」,蕊柱是雌蕊和雄蕊共同結合而成,和唇瓣一樣是辨認不同蘭花的方法,蕊柱頂端有一蓋狀構造,內藏「花粉塊」,蕊柱有一向內凹陷處為「柱頭」,有些柱頭內會有黏液協助授粉,蘭花授粉後子房膨大漲成果實,一個果實內有數十萬顆細小如輕灰的種子,特別的是,種子沒有提供萌芽的胚乳,因此必須透過「蘭菌」協助,而蘭菌在地底下形成複雜的網絡,植物根系之間傳遞的養分和訊息,更是令許多植物學者著迷的謎團。

1.

睡蓮、鳳梨和蘭花之後,接著是薑科植物、酢漿草和食蟲植物等等,薑目植物不僅僅是薑和薑黃,阿里山地區常用於包裹粽子的月桃,甚至香蕉都是薑目大家族的一份子;「豬籠草」是一般人最熟悉的食蟲植物,形狀像袋子的捕蟲囊由葉子特化,底部消化液有一點黏性、弱酸而且略有氣味,許多人以為種在家裡可以捕蚊,可是螞蟻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反而可能因為積水成為孽生源;捕蟲植物基本上不能食用,有時卻被宣稱具有治療感冒的療效。

仔細觀察每個文字解說,欣賞每個植物的樣貌,才發覺對於大自然,人們的認識往往非常地淺薄,縱使少去文字介紹,展示櫥窗的佈置,無論是隨後的秋海棠或者苔蘚,樣樣別出心裁,究竟在一樣的空間裡,要如何讓每一種植物都能持續生存,保持美觀呢?我想,這是最令我感到好奇的地方。

2.

「漫步水中」連接樂農館和智農館,是外埔園區別具特色的地景,將水池分隔為兩半,走道從水中央穿行而過,遠觀好似「摩西分海」一般地神奇,走道中間的玻璃櫥窗雖然已經變成霧面,還是隱約能看見水中游泳的魚群,為了因應花博展期橫跨秋、冬及春三季節,選擇冬季不休眠又具觀賞性的水生植物,落羽松下是盛開的睡蓮與臺灣萍蓬草。

「花漾舞春風 蝶影躍森悠」則是另一處醒目的地標,藝術家運用不鏽鋼打造兩朵5.8公尺高的臺灣百合,周圍還有九隻蝴蝶雕塑翩翩起舞,並且採用環狀不鏽鋼環一一串起,再加上桃紅色矮牽牛的鋪陳,原本冰冷生硬的素材,變得輕盈且活潑,一旁竹拱橋下,水岸生長粉紫色的蔓性馬纓丹,都吸引不少遊人駐足攝影。

※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

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設置在溫室當中,固特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並且由大愛感恩科技團隊為主佈置展覽,展覽除了向社會大眾警示全球暖化的危機,也期待透過展覽提醒世人,地球只有一個,愛護地球是每一位地球公民共同的責任。

3.

以「一方地千畝田以農為樂」為主題,樂農館展覽內容正好與智農館互補,前者講求學術知識,後者則增加許多互動和體驗設計,由空中俯瞰,樂農館主要由三個圓形所組成,象徵花卉的綠葉,緊鄰生態池的一面運用玻璃帷幕,使展間彷彿更加開闊,V型結構柱和垂直天井代表樹木,隨著晨昏變換,室內的光影也跟著旋轉、變化。

農產業百百款,樂農館選擇稻米、水果、蕈菇以及茶葉作為展覽主題,從生產到生活,從產地到餐桌,探索農人「以農為樂」的驕傲,穿越螢幕交錯排列的暗房,轉彎後頭豁然開朗,有如稻埕的前庭鋪撒燕麥、蕎麥、小米、糙米、洋薏仁等等穀類,不時傳來陣陣甜蜜的香氣。

呼應「一方地千畝田以農為樂」的主軸,場地全區覆土40公分高,可以種植農作物,而展間確實栽種小麥、稻米、番茄與茶樹,並且秉持友善農法,沒有肥料或是農藥控制農作物,任其自由生長,原本開幕時水汪汪的稻田如今已經收成,並且被製作成一個個稻草捆紮。

4.

即便目前全臺運用有機和友善農法耕耘土地的比例仍然不高,各地秉持守護自然環境,又兼顧農業生產的理念的人們卻一直存在,民國83年(1994),池上萬安村推行有機耕作,成為花東第一個有機稻米耕作區,民國86年(1997),李岱銘等人在竹東軟橋展開有機稻作,民國104年(2015),霧峰稻米產銷班推動自然農法,由五甲地慢慢拓展到二十五甲,「五甲地」更當作當地自然農法稻作的品牌。

除了填飽肚子,稻米究竟還有什麼樣的價值?一公斤的米當作原料,美濃區農會製作出米漢堡,新屋農會和寶山鄉農會合作,研發出在地特有的「椪柑米乖乖」,池上有米餅,霧峰農會幾經嘗試,釀造出不添加食用酒精的「初露--純米吟釀」,濾出的酒粕結合香米和糙米變成香米捲,都創造出高達千元的產值。

5.

走過「果園棚架」,「菇Good Lab」豎立於「百菇密碼森林」中央,不單單是展示品,更是真實運作的溫室,溫室維持在攝氏22.5度,濕度90度左右的環境,其中有幾個太空包已經悄悄地長出飽滿圓潤的香菇,不過,更讓我驚訝的是「太空包」名字的來由,原來當時正值人類首次登陸月球、所以「太空」曾經是相當前衛的詞彙;另外,針對不同品種的菇類,木屑、米糠、小麥等等填充物比例也會不太一樣。

雖然沒辦法親自體驗採菇的樂趣,溫室牆面上的觸控式螢幕複製眼前所見的畫面,太空包不斷地冒出新生的香菇,只要指尖一點就可以輕鬆「線上採菇」,這讓弟弟玩得不亦樂乎,樂農館最後的主題「農業普拉斯」介紹各式各樣的茶葉品種,有些品種的植株價值不斐,並沒有現場呈現。

離開樂農館之前,一道空中走廊橫越展廳上空,稻米、水果、蕈菇以及茶葉四大農產業一覽無遺,許多人依舊留戀在茶業區後方的吧台,藉著螢幕調配專屬於自己的奇異茶飲,有些人則聚集在稻梗磚建造的教室外,挑起沉重的擔子,體驗農人的辛勞。

從產地到餐桌,再從餐桌到產地,花博外埔園區展覽森羅萬象,其中的植物又認得幾種?走出展館,走出教室,或許才是真正旅程的開始。

參考資料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