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葉1號
白葉一號是浙江省名優綠茶之一——安吉白茶的茶樹品種,現主要種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陸羽《茶經〃八之初》中寫道:“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可見,自古以來湖州一帶都是產茶區。二十世紀中後期,在黃浦江源所在地——中國竹鄉安吉縣天荒坪一帶,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間發現了一株樹齡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葉茶樹。八十年代初,在中國茶科所、浙江大學茶學系、浙江省農業廳的茶樹育種專家的指導下,經市、縣茶葉科技人員的共同研究開發,得益於無性扦插技術的成熟和無菌土的培養,成功育成了第一批“白葉一號”茶苗。如今,“白葉一號”已被國家認定爲珍稀茶樹品種。“白葉一號”的開發成功,爲我國填補了這一茶種的空缺,爲世界增添了一個珍貴的茶樹品種。
上世紀70年代,安吉縣林業工作者發現了此茶樹,1980年8月,縣政府撥款予以保護。1981年成立了浙北茶樹良種選育課題組,1982年4月,課題組人員從該野生茶樹叢上剪取插穗537支,在縣林科所進行短穗扦插,成活288株。1983年3月,移植於良種對比試驗小區,種植82叢,成活75從,結束了白茶1號只此一叢的歷史。87年,成立了安吉白茶開發基地試驗課題組,從試驗小區母本上剪取插穗繼續繁殖,至1990年底,在安吉縣林科所建立了基地5.6畝。
1991年縣林科所試製乾茶,取名爲“玉鳳”,“玉鳳”牌安吉白茶外形細秀,形如鳳羽,顏色鮮黃活綠,光亮油潤;沖泡杯中葉張玉白,莖脈翠綠,湯色鵝黃,清澈明亮,鮮爽甘醇,香高持久。獲1991年度全省名茶評比一類名茶。1992年11月,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主持實施省《安吉白茶特異性狀鑑別與利用》課題,1997年底完成課題研究,基本掌握了安吉白茶(指白葉1號)生長特性,確定安吉白茶的返白表現主要與當年生長期的溫度有關。1998年4月通過省課題鑑定,1999年12月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0年,其乾茶更名爲“安吉白茶”,茶樹品種定名爲“白葉一號”。
研究表明,安吉白茶的茶樹品種——白葉一號的特異性主要表現在春季發芽時新梢嫩葉葉色的可逆性白化現象,在白化過程中新梢的葉綠素含量急劇下降和氨基酸含量顯著上升。安吉白茶“白葉一號”是一個溫度敏感的自然突變體,其白化表達的溫度閾值在20~22℃之間,但該溫度僅在芽萌發初期發揮作用;其正常復綠的啓動溫度在16~18℃之間。葉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變化是葉綠體膜結構發育發生障礙,葉綠體退化解體,葉綠素合成受阻,質體膜上各種色素蛋白複合體缺失,導致了葉色的變化;RuBP羧化酶的大、小亞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同時伴隨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終因葉綠體不能繼續發育,多餘的可溶性蛋白水解,導致遊離氨基酸含量顯著上升。對其返白機理認爲該溫度敏感型突變體的突變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質互作控製的。
從加工方式不同分為龍形白茶和鳳形白茶
這兩者從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白茶的外形不同而,看個人喜好喜歡哪一種形狀。同等級的龍形白茶和鳳形白茶**基本相等,這加工方式略有不同,並不是茶葉質量所導致。在這其中不包含安吉白片,安吉白片沒有龍鳳形的說法。
安吉白茶國家標準有龍形和鳳形之分,可目前安吉所有茶企幾乎都不生產龍形安吉白茶,這是為什麼呢?
安吉白茶課題研究的組長林盛友老師表示,當初安吉白茶在實驗製作階段嘗試了各種加工方法,烘青、炒青、半烘炒等,後來選擇了烘青有幾個原因:
1、烘青最能體現安吉白茶的淡若蘭香的特色,體現安吉白茶舒展的自然之美。
2、安吉白茶在前端採摘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如果在加工環節再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這個產業很難持續。
按照採摘時間簡單可以分為明前茶,雨前茶
春季氣溫持續保持低溫狀態,在保持茶樹有獲得充分養分的同時,消耗很少,這樣讓安吉白茶體內的養分更為充沛。外形呈現為芽葉肥壯,色澤玉白,葉質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