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
² 六、黃帝陵尋根
這次許多人都是為親眼目睹兵馬俑而來,但主辦單位的重點其實是在第二天的開幕和第三天祭祀黃帝陵。精彩熱鬧且盛大的陝臺交流週開幕了,在十幾個交流團體中,意外的遇到興大博班奉之學弟。他畢業後先來大陸兼課,返臺後現在又到北京故宮做博士後研究,居然在千里外的西安見面,回臺灣後肯定要好好聊聊。隔天所有單位一同上黃帝陵祭祀,為了讓十幾輛遊覽車能準時抵達,主辦單位還出動警車開道,如此高規格禮遇著實令人驚訝,也看得出主辦單位的用心。
歷朝皇帝均親臨或指派高官祭祀黃帝陵,國民政府高層亦多次於此祭祀黃帝,因此陵墓區有國父孫中山先生、蔣介石委員長以及毛、鄧兩位主席題字,於此祭祀也有兩岸同源的特殊意涵。其實拋開兩岸當前局勢不談,出身陝西韓城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筆下的《史記》就將〈五帝本紀〉做為全書開篇,其中更以黃帝作為第一號人物,不僅明示華夏文化源自黃帝,也讓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有了歷史根據,足見此行名為祭祀、實為尋根的深遠意義。
² 七、兵馬俑
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安排在旅程倒數第二天,也是星期六。原本擔心會人潮洶湧,李導聽聞後直言我多慮了,因為七、八月不分平、假日,全都是人山人海。而且真正人潮是在八月,那時全國學生都沒有輔導課,這裡就真的人滿為患了。兵馬俑博物館目前開放三個展示廳(坑),當日最高參觀人數為65000人,可見人山人海絕非虛言。
說來有趣,華人一向對墓陵這樣的「陰宅」敬而遠之,但在這裡大家不僅直接走進陪葬坑,還前仆後繼從全國各地湧來,原來為了見證這個偉大的歷史遺跡,彷彿所有禁忌都自動失效了。站在最大的一號坑裡遠望這群原本應在地下戍衛秦始皇的地下兵團,在某個剎那間四目相交時,忽然有種很特別的感受:四周圍繞著上千上萬湧動的參觀人潮,會不會在兩千年前,就有人曾在這裡指揮、監工或服勞役,現在又此回來地重逢?否則我們為什麼會不遠萬里、不畏人潮、不避酷暑的一起來到這裡?冥冥之中應有定數。
進到第二坑展館中,有四個人形陶俑在玻璃櫃內展示,分別是跪射俑、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及立射俑。所有民眾都瘋狂的擠到最前面、拚命拍照,似乎想看盡陶俑的每處細節。如果陶俑有知,他會被兩千年後的民眾爭相拍照,不知作何感受?在離開博物館前往遊覽車的路上,我在停車場還真注意到有來自各地如豫、滬、魯、川的車輛,甚至還有來自海南的「琼」,果真所有人都折服於兵馬俑的千年風采。
² 八、青銅器博物院
西安除了兵馬俑,還有寶雞縣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值得參觀。博物院裡收藏了從西周到秦帝國的上千件青銅器文物,雖然青銅器非我研究項目,但是它忠實紀錄了先秦時期的歷史與文化,尤其得以是跨越兩千多年的相遇還是讓我興奮不已。以前只出現在書中古代器皿,從禮器、酒器、樂器、食器、兵器到車馬器,根本目不睱給,我全部拍進手機了,準備將來在課堂上一一展示。
除了珍貴古物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結合器物圖文的靜態解說詳細清楚,還有以漫畫呈現的電子互動講解,內容豐富而精緻且引人入勝,確實是值得參觀的國家一級博物院。主辦單位很貼心,還安排了拓印活動,讓我們可以將各種珍稀古物藉由拓印帶回家收藏,實在是一個心靈與物質的精彩饗宴。
² 九、法門寺
位於臨潼的法門寺也是此行的重要景點。法門寺因現藏有佛指舍利加上地宮出土唐代經卷、金銀器、琉璃等寶物而頗富盛名。現在法門寺佔地開闊,彷彿是個放大版的佛光山,從山門到兩旁的菩薩、羅漢造像,都大的讓人心生敬畏。
談到佛骨,立刻想起中唐大文豪韓愈的〈諫迎佛骨表〉,這段歷史也紀錄在展館中。教〈師說〉近20年,第一次和韓愈這麼接近,不走進歷史怎麼說清這段讓韓愈幾乎九死一生的大事?據說法門寺所藏有一枚真身佛骨舍利「靈骨」及三枚仿製的「影骨」,因此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在佛骨出土讚歌中提到「一月映三江」,意指重點不在佛骨是真是假。佛骨真假確非重點,重點是能否學佛智慧不受牽纏、學佛慈悲發願渡眾?能否像六祖惠能初見五祖時的初發心:「為求作佛,不求餘物。」這才是參觀佛寺最該思考的問題,可惜往來遊客匆匆,能思及真諦者恐寥寥無幾。
² 十、大唐不夜城
除了兵馬俑之外,最多人潮的應該就是大唐不夜城了。起點是西行求法的玄奘和大雁塔,前方有一排讓你成為網紅的相機和設備,他們已為遊客找好最佳視角,等人入鏡、等錢入袋。整條街很有看頭,中間一路都是大型銅製立體雕像,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從四大高僧到理工名人,加上兩旁仿盛唐的建築,一時彷彿置身大唐的輝煌和壯闊,值得漫步長安、細品盛唐。
整個大唐不夜城有共三大廣場(玄奘廣場、貞觀廣場、開元廣場)、六個仿唐街區加上四大文化建築,讓我駐足最久的是正對大雁塔與玄奘廣場的佛門龍象——玄奘、惠能、鑒真與空海四位大師。四大高僧開啟了大唐佛教盛世,玄奘萬里取經;惠能開創禪宗南宗頓教禪法;鑒真赴日傳法;空海則是日本渡海學佛的代表高僧。心裡始終記得玄奘求法時的一句話:「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那份為法忘軀的堅定意志,實為我輩修者終身奉行之圭臬。
臨別前,特意帶了兩支葫蘆水壺回家紀念,上面印著「長安」二字,希望能留下這段重遊大唐的美好回憶。此行惟有兩點可惜,一是時間太短,不夠走完盛唐;二是時間太早、晚上又太累,沒真正體驗不夜城的魅力。搭機前的上午原本要再訪不夜城,我和四伯又因不諳「打D」最終只能徒呼負負,大概是為將來再訪長安留伏筆吧。
總之此行七日六夜,可謂不虛此行、滿載而歸。余光中說李白「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但對我們而言,長安城之大根本難以望盡,甚至以西安的文化底蘊觀之,長住幾年可能都還感受不完,何況是屈屈數日呢?不過無論如何,能有機會一覽西安風采,仍使鑽研《左傳》與先秦史多年的我悸動不已。希望有機會再訪西安,且能以學術研究的身份前來,相信那又是另一番滋味,期待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