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養兒防老這套不管用了
2025/08/16 09:02
瀏覽1,121
迴響4
推薦117
引用0

2025.8.15.

朋友的孩子與媳婦從國外回台探親這是做父母多年盼望的一刻當然孩子回來也把小孫子帶回來一個平日安靜的家突然有了生氣可是這樣熱鬧的時間實在不長兒子就帶上自己的夫人及孩子去探望岳父母以及到台灣各地去遊覽了這本來也沒有甚麼似乎這種狀況在親朋好友中已經司空見慣的但是我這位朋友正在面對胃癌第四期的治療兒子幾乎完全沒有感覺也不覺得該趁回台短短的假期好好地盡些孝道以彌補多年沒有隨伺在旁的遺憾讓朋友有無限的感慨

是不是當兒子的總少根筋還是孩子從小沒有接受好的家庭教育觀念,所以才會對於家中成員無感。我們華人多少代以來都認為家中男孩才能傳宗接代,所以家中的好處也大多給了兒子,相對的女兒能夠得到的就少得可憐。尤其是小姑獨處的女兒似乎奉養父母的責任一定是由其挑起,如果兄弟姊妹之間在奉養父母時能夠事前將一些事情講清楚還好,萬一沒有也許不管是精神上或是物質上都由這個女兒挑起,那真是一副沉重的擔子。

另外一位朋友也差不多是扮演照顧父母的角色,等到父母雙雙過世後,兩個姊姊在外因為已經成家,也無法去接納這個妹妹,所以這妹妹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今天朋友的父母在人生向晚的時刻還有個女兒在旁照應,但是試想我這位朋友當自己到了人生最後一哩路時誰照顧她呢?我不敢想也不敢問。除非她自己很有規劃,否則是不是又是一個人生悲劇。

所以想得開的朋友已經開始在準備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人在郊區買棟老人宅,自己準備在此當作養老居所,同時也對於自己的身體開始注意,有小病就去看絕對不拖,有活動就參加讓自己能夠不要與外界斷了線,每天一定挪出一段時間去鍛鍊自己的身體,我的老師甚至把健身教練請到家中,就是讓自己的體力保持在水準之上。所以有些還沒下崗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工作好忙,我也勸他們說能忙就表示自己還受重用,另外也提醒他們現在我們都不年輕了,許多事情要量力而為,我現在只要在我腦袋中閃過「我年輕時都可以做」時,我就不太願意去做了,就算要做也是將步調放慢,因為我已經不再年輕,而工作則是在打發時間也是藉此讓自己的肌肉能夠延緩退化。

至於孩子是否會孝順也採取較隨緣的態度,這是現在許多老年人的心態,其實我們自己是否對自己的長輩有盡心到,孩子都會看在眼裡的。當然我們平日也會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孝親故事與孩子分享,因為這不是中國人專有的習俗,其實在國外看到許多印度人都是大家族的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顧也各司其職。而我們以前覺得白人的親情比較淡薄,其實在某些部分他們也是很有家庭觀念的,爺爺奶奶與孫子的關係很緊密,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維持得很好。所以真是要想得到甚麼,自己要先付出(對長輩、對自己、對下一代),都是如此。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所見所聞
上一則: 不給意見
下一則: 換個場景
迴響(4) :
4樓. vivi 之東張西望
2025/09/18 18:49

現今,處處不易。

每個年紀的生命,

無不各自有著不同的重擔與困苦,

同心往前,體諒為上。

更重要的是要各自盡心努力。

3樓. 月飛來
2025/09/10 08:32

沒有啃老,已經算孝順了。

其實下一代也不容易,能夠這樣想就會釋懷。

2樓. 意樵
2025/08/25 15:07
世代距離

我四哥說~我們這個年紀對勵志分享這樣的感受還是在於感慨人生或是感覺感慨晚輩的不合觀念,其實真的多餘,他們也已經奔3奔4甚至奔5已經定形,想改變跟我們自己一樣很難。

我個人對子女比較習慣性的只看,不發表意見,也不適合表示意見,第一他們不會聽,第二我們的觀念跟他們的環境有一定的差距,只能提供無法改變什麼。

我們的時間建議花在對自己的身體體驗了解自己了解生命,至於過程自己邊走邊想,工作之餘多對自己興趣的地方多花時間,對自己有礙的慢慢放手,關注越多煩惱越多,適時的讓自己慢慢了解並調整自己最重要。

一些執著還給別人,自己儘量的了解自己還剩什麼,認識自己生活條件跟未來還可以有什麼比情緒比感覺重要。

人老了沒有什麼可以留,很多以前在乎的都會慢慢的離自己而去,包括身體所謂的健康,包括自己所擁有的財產,所以才有認清自己所有,花時間認識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

是呀,我們都老了。

1樓. king wang
2025/08/16 13:21

謝謝小彩有深度文章的分享。

您觀察得非常透徹。從「功利式防老」到「隨緣的孝順」,再到「以身作則的傳承」,這確實是整個社會心態的轉變,「養兒防老」的觀念變了,我覺得這反而是更健康的關係。過去的孝順帶有責任的重量,而現在我們追求的,更多是基於愛與尊重的自然流動。

您提到的身教,以及跨文化的觀察,都點出了核心:家庭的凝聚力是普世價值,源於付出與關愛,而非單一的文化習俗。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