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丹經分享:西派 汪東亭 性命要旨 下
2015/05/31 19:28
瀏覽68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補遺篇二

 

兩者同出。故有異名。兩者同入。一本共根。

  東亭曰:上德無為。不以察求者。上德是童真之體。不必求師傳授有為之學。只行無為之功。下德為之。其用不休者。下德是已破之體。必要求師傳授有為之學。早行栽接之功。蓋破體者。必有虧損。若無栽接。基豈能築乎?故云:氣敗血衰宜補接。道經云:按年接命。以作長生之客。釋典云:老僧會接無根樹。能續無油海底燈。呂祖云:嗇精宜及早。接命莫教遲。圭旨云:果然接之則長生。不接則夭死矣。今人不明比喻。一聞栽接。即信偽師。置買女鼎。離形交氣。以為是道。契云: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余言:栽接。是從自己身中。後天返出先天真陰真陽。兩味藥物。丹書所謂九還七返。金液大丹也。故三豐祖云:萬般渣質皆非類。真陰真陽正栽接。又云:陰陽交。鉛汞接。要知是用本身鉛汞栽接。切莫猜到女人身上。夫鉛汞者。水火也。必要明白水火之根。即知栽接之義矣。道德經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所以三教經書。異名同出。故有鉛汞之分。水火之別。巧喻設象。萬號千名。然皆不越陰陽之外。總在自己身中。故云:愚昧小人。得而行之。立超聖地。紫清翁云: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夫元始先天者。即身中水火之根。白虎首經至寶也。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子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何謂二五?二者。六二居內。卦中女陰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中男陽也。內外男女陰陽。和合化為真一之陽。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吞入腹中。所謂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也。蓋天地間。無兩不化來。子易云:對待者數。噫。乾坤交而萬物泰。坎離交而一身泰。雙修秘旨。盡洩於斯。謂非儒教可乎。更進而論之。顛倒聖功之水火者。即易所云:以男下女。是以亨之義也。蓋火非尋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開通脈絡。是為真陽。水非尋常之水。其水由離火生。足以降伏熏蒸。是為真陰。崔公云:水真水。火真火。又云:鉛龍升。汞虎降。呂祖云:乾鉛坤汞金丹祖。龍鉛虎汞最通靈。三豐祖云:真水火。配陰陽。世人莫要亂思量。饒爾無為空打坐。不免亡身葬北邙。水火尚不能知。從何栽接乎?所謂真水火者。蓋水中之火。水不能熄。名曰真火。火中之水。火不能消。名曰真水。即是真陰真陽也。如再不明。試看前西游。紅孩兒之火。四海龍王之水。不能救熄。後西游。火雲樓之火。四海龍王之水。亦不能救。必要南海觀音之水。方能了事。夫南者。離也。火也。海者。水也。火中之水。乃身中之真水也。紅孩兒之火與火雲樓之火。乃身中之真火也。觀音者。觀內之音信也。音信一至。水火自然既濟。呂祖云:此中有真信。信至君必驚。泥丸翁云:精生有時。時至神知。朱元育云:時節一到。藥物自產。余見西游記。人參果樹。是這一味藥物。栽接女鼎。無用愈無疑矣。但識藥物而不知采取火候。也是徒然。丹書最秘是此三者。非是真秘。其中有分合內外。實難言也。試申論之。分則采者。采外也。取者。取內也。火者。神火也。候者。真息也。合則采取即是火候。火候即是采取。故云火候不在采取之外。采取即在火候之中。一到臨爐。自家不能作主。必要黃婆登壇。分合內外。皆聽黃婆號令。經云:黃婆乃中宮主帥。又云:嬰兒姹女齊齊出。卻被黃婆牽入室。噫。嬰兒能騎白虎。姹女能跨青龍。黃婆只要一牽。這個神通何等廣大。四象五行全藉土。信不誣也。愈知黃婆能降龍伏虎。黃婆能匹配團圓。不特此也。不刻時。中黃婆能分子午。無卦爻。內黃婆能定乾坤。丹道始終。全伏黃婆。蓋黃者。中之色婆者。和之意來。子易云:主宰者理。此所以須臾不可離也。及至脫胎。紫清翁云:泥丸宮裡有黃婆。又西游記。孫悟空每到交戰時起。在空中自稱曰:認得孫外公嗎?只有黃婆認得清白。識得老嫩。夫黃婆在人。為真意。尹真人云:真意者。乾元也。自得吳師口訣。即知黃婆。是父母未生身以前面目。三豐祖云:本來面目常發現。是教人認識黃婆也。或問。發現可以見乎?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於此時。始得見黃婆矣。至於下手調藥之法。分則采真陽真火。戊土也。取真陰真水。己土也。合則陰陽和。水火交。戊己疊而成刀圭也。以藥產言之。分則要明白如何是壬水?是癸水?壬水陽。癸水陰。壬水清。癸水濁。壬水是真鉛。是外藥。是自外而來。故云:鉛還向外求。癸水是真汞。是內藥。是自身所有。故云:汞在家中取。合則歸爐。烹之煉之也。以火言之。文火者。封固沐浴。止火溫養是也。武火者。采先天之氣。取真一之鉛。采坎中之爻。取水中之虎。采黑中之白。取陰中之陽是也。以周天言之,陰符云:天地之道浸。來子云:流行者氣。蓋氣到。即子時至矣。隨用文火浸。浸變成武火。比喻冬至。復卦。一陽從地底漸漸升到天頂。故謂之進陽火。又名乾用九。九者。陽也。再從武火浸。浸化成文火。比喻夏至。姤卦。一陰從天頂降到地底。故謂之退陰符。又名坤用六。六者。陰也。這就是:復姤自茲能運用。金丹誰道不成功?訣曰:念不起。意不散。含光默。真息綿。文武轉換。調勻自然。暗合天度。方可謂之周天火候。故參同契以六十四卦消長喻之。以一年節候喻之。以一月盈虛喻之。其中更有言不盡底者。參同契已詳載之。故曰:神仙不作參同契。火候工夫那得知。此所以為萬古丹經王也。總而言之。通篇所論之理。雖覺明白。要知皆是象言。幸勿自作聰明而自誤也。故紫陽云: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猶設象以指意。悟其意則象捐。眾仙垂語。雖不一律。然有一寓言。必有一實義。務要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切不可泥象而執文也。噫!願我同好。必要堅志。將心鑽入理窟。苦讀數年。一遇師時。真偽自分。邪正自別。何至當面錯過?如不悟丹書。不明象言。朝王暮李。無怪乎指鹿為馬。以羊易牛。不是置女鼎。便是買童男。不責自己糊塗。反云仙佛教我。咄!有是理乎?余心不忍。特補此篇。以救之也。

辟邪篇

 

邪術異端。門戶林立。煽惑人心。不可不闢。

  東亭曰:方今正道湮沒。邪教蜂起。見有在家修道之士。誤入傍門曲徑。執迷不悟者。多也。邇聞俺中土。教門林立。聊以表之。有清靜門。大乘門。金丹門。瑤池門。以及姚門。一指門。先天門。大智門。老君門。最上一乘門。種種傍門。姑不盡述。無非教人吃齋誦經。謂之修善果。戒殺放生。謂之積功德。存思死後。必為仙真。而歸閬苑。或作佛祖。而歸西天。以此蠱惑人心。敗壞風俗。皇天震怒。官府知之而不容哉。向有在家門祝。出家僧道。捏造科錄。與病人禳解星辰。代老人拜斗延生。或替死人做齋。超度亡魂。或遭災厄。打醮保護地方。但此外道。焉有斯法力?實乃弄財。一大術局而已。且王公學士之家。亦被哄弄。以為前傳後教之事。不曾究及。未必明其理。不知其幻乎。更有引誘人出家。削髮改粧。學習沙門規矩。謂之皈依佛氏。有開設禪林。招搖四方僧人聚會。用艾火。灸頭頂。打七跑香。給文帖衣缽。謂之受戒和尚。有待老死。用火焚身。謂之脫化成佛。有提公案。參話頭。冥心打坐。盲修瞎煉。謂之修行。有搬運存想。咽津納氣。守靜觀鼻。謂之學道。有終日忙忙。募化功德。建修寺觀。實為已身營謀。有吞日精。吸月華。注想長生而不老。有步罡履斗。書符念咒。拿妖捉怪。騙人銀錢。有用五金八石。講爐火。煉黃白。拐人資本。有黑夜糾集男女。入立空室。赤身露體。比臍合氣。以為傳道。有用女子作鼎器。采取首經紅鉛。凝結丹藥。只望白日而登天。紛紛邪術。難以悉舉。概行不義之事。實屬傷天害理。惑世誑人。饒爾逃過法網。料知難逃業報。倒不如改務正業。歸入正道。何等樂哉?但望天下善男信女。明其弊端。知其妄謬。固不被斯坑陷耳。

太極圖說註解序

  太極之理。微矣哉。妙矣哉。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無象。先天而立其體。後天而發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擬之則失。議之則非。古人強圖之以強名之曰道。曰虛無。曰先天一氣。曰無極。曰太極。曰道者。無名之名也。曰虛無、無極者。自未生物時言之。曰太極、一氣者。自方生物時言之。其實虛無、一氣、無極、太極,總是道之一個物事。非有二件。在河圖洛書。即中五之中一點。在先天後天。即陰陽相交之中一竅。惜乎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順其後天之陰氣。迷失虛靈不昧之本宗。流蕩忘返。深可慨也。僕慕道久矣。乙未冬。托足漢皋。適聞汪東亭先生抱道在躬。緣執弟子禮。叩以先天後天之奧旨。蒙垂慈答曰︰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先天也。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性也。即此物也。儒有黃中之中。釋有空中之中。道有環中之中。是指天地交成一點靈光也。神禹氏之洛書。而實其中者。後天也。老子曰:有名。萬物之母。命也。即此物也。儒有精一之一。釋有歸一之一。道有得一之一。是指父母交成一點真氣也。此先天性命。自然配合Ф欲求雙修。亦復如是。儒曰一貫者。貫此一於中也。釋曰歸一者。歸此一於中也。道曰抱一者。抱此一於中也。有中必有一。有一必有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即是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命混化成此一物Ф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雖蚊虻蚤虱之微物。莫不相同。邵子云︰一物一太極。物物各一太極。是也。第一出母胎。一物即分為二。及至破體。二又分為三矣。於是先天蔽藏。後天坎水下漏。離火上炎。水火不濟。漸至老死。都為尋不著來時舊路耳。權以造端夫婦之道。合仙凡論之。凡道。外托媒人說一女子。臨期送入洞房。男子一見。後天心腎合一。外陽勃舉。立成此一物也。卻將此物,投入女子此一物O之中。片刻婦人懷孕。此以女嫁男。順行之事也。仙道。內明本身姹女。亦有此一物O也。時至嬰兒出現。先天心腎合一。外陽即舉。亦成此一物也。隨請黃婆送入麗春院內。將此物中一線真氣。投入姹女此物O之內。男兒亦片刻懷胎。此以男下女。逆修之事也。究之仙凡雖分兩途,理路實無二致。只爭順逆之分耳。不觀夫玄要篇之詩乎:卻將姹女當時待。勾引郎君自外來。他如會心集云:九三男子來投宿。二八佳人去安床。黃婆說合為匹配。夫妻相愛似鴛鴦。顛鸞倒鳳神氣合。如醉如痴鬧一場。忽然一點滴玄竅。固濟牢封莫商量。從此聖胎已有象。太乙真精在內藏。指玄集云: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裡夫妻是妙哉。大成集云:自家身裡有夫妻。說與世人真笑殺。總之千聖一貫心傳。必須分清身內兩重天地,四個陰陽之消息,方有下手處也。汪師如此云云,令人頓開茅塞。復出周子太極圖說註解示之。再四講求。始知係汪先生草創之。柯懷經先生討論之。古吳孫吉甫孝廉更將文理修飾之。裡面遂成全壁。讀之益覺豁然。從此勤而行之。信乎杏林真人之言:吾自得師訣以來,知此身必不死,知此丹必可成。僕非阿所好而夸大其言也。亦非有所貪而虛張其勢也。憶自丁丑病後。灰心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垂二十年矣。此外尚可求哉?不過念同志者。未逢師指。此事難知。特請付諸手民。以為學道之圭旨焉。是為序。

光緒丙申年春王正月豫章趙抱真慕韓氏拜書 於西昌別墅。

 

 

 

 

 

 

 

 

無極而太極

  太極在開辟之前。夫開辟之前。作何形狀。蓋未可知。以人身之太極推之。是必為太極也明矣。若太極之前。更有無極。愈不可知。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未嘗言無極也。然則無極究何如者。人之有太極也。由於陰陽交感。其未經交感而散於陰陽者。無極也。天地渾沌之時。陰陽未分。豈有散於陰陽而待交感之無極乎?不知有後天之陰陽。即有先天之陰陽。開辟以後。後天之陰陽交。而成物之太極。開辟之前。先天之陰陽交。而成天之太極。則當先天陰陽之未交。其散而無紀者。即先天之無極也。無極二字。陸子疑之。朱子信而註之。特未詳言其理耳。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太極者。何也?即渾沌也。例以人身之太極。父生母育之時。有一點靈光。明而且赤。與精俱下。以為一身之本。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所謂不離乎氣。不離乎氣者是也。有主靜之功者。於獨坐時。自能見之。東坡詩云:中宵一點落黃庭。蓋有見乎此也。人本天地以生。天地之太極。當不異此。其論動靜。與漢張子遠異。子遠云:一動而生陰陽。此云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蓋有對待之陰陽。有流行之陰陽。對待之陰陽。由動而生。譬如人。生男育女。非動不能也。流行之陰陽。或生於靜。或生於動。動靜遞嬗而陰陽不窮。譬如四時之運。冬而又春也。陰陽之流行。即至誠之無息。周子明言之,欲人從事於至誠也。動而生陽。其理易知。靜而生陰。其理難知。今特詳生陰之說。靜也者。窈冥之謂也。一元之窈冥。在戌亥兩會。一年之窈冥。在戌亥兩月。一月之窈冥。在末後五日。一日之窈冥。在末後兩時。此乃天地自然之道。人能順之。動而無動。而陽孕陰之機。靜而無靜。而陰發陽之用。即謂之動生陰。靜生陽。亦無不可。蓋動靜互為其根。正周子之說也。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陽分。乃陰陽自分。非分太極為兩儀也。故陰陽雖分。太極自在。若太極變而為陰陽。則太極壞。天地又安得長存乎?以天地言之。乾上坤下。相隔不相通也。以人身言之。離為心。象取中女。陰也。心所藏者。性也。坎為腎。象取中男。陽也。腎所藏者。命也。昔人云:凡人未生以前。性命合一。本為不朽之身。一出胞衣。而性不見命。命不見性。於是凡而不聖。則陰陽之分。譬如夫妻反目。不復同居。其家不敗者。未之有也。觀此而下文自然之功用不可少矣。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

  予觀太極圖陰陽。而心初疑之。其陽動一邊。兩陽夾一陰。厥象為離。於易。離為中女。陰也。而今反為陽。其陰靜一邊。兩陰夾一陽。厥象為坎。於易。坎為中男。陽也。而今反為陰。即朱子註。亦謂火陽水陰。夫"太極圖說"所以明"易"理也。孔子云。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乃敢翻孔子"系辭"之案。果何說乎?不知陽變陰合。具有功夫。非如男女媾精可不學而能也。火陰水陽。乃常理耳。若有主靜之功者。火非尋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開通脈絡。是為真陽。水非尋常之水。其水由離火生。足以降伏熏蒸。是為真陰。推之。木能生火。平火以養木。木植火中而質不焦。金能生水。煉水以成金。金沉水底而形不化。火能生土。燥土以培火。火居土下而焰不消。此所以顛倒陰陽。聖功之水火者也。不然,陰本靜也。何以靜而無靜。陽本動也。何以動而無動乎。至言五行,而曰順布。蓋舉時序言之。在天為自然之元貞。在人為自然之終始。非有功夫。而有功夫又在下文矣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此二句復說上文。而顛倒出之。初看甚無大意。不知是由博返約功夫。孔子所謂一貫者也。天下萬事萬物。莫非五行悉數之不能終也。斂事物而歸五行。初由格致之精。繼由變通之妙。然使五行各居其所。而畛域終分。相生無以資不足。相剋無以制有餘。天地之間。生機必息。故必融五行為陰陽。而分者漸歸於合。然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乃指人道而言。若盡人合天。則太極是道。陰陽尤未盡其妙也。故必使陰陽還為太極。於是乎盡性。即於是乎立命。賢而近於聖。宜若可以止矣。噫。詩不云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太極無質而猶有形。終非其究竟也。明太極本無極。又加一層功夫。天地不能限。鬼神不能知。散之則無痕。聚之亦無體。萬古以來。微孔子其誰與歸。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太極生天地。天地各有一太極。天地生五行。五行亦各有一太極。五行之太極。不惟彼此皆同。並與先天之太極。亦無不同。太極即天命之性。書曰惟皇降衷。若有恆性。曰恆者。明天下蕃衍不齊之數。其性無所不同也。此云五行各具一性何歟?曰五行亦有氣質之性。試問五味入藥。或溫或涼。即各一其性之驗也。非天命之性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上文言五行各性。不專指人身言也。就人身言之。五臟亦五行。而各有性。亦各有無極。但後天之無極。非先天之無極耳。先天之無極。即圖中五行水火所綴之無極也。何者為真?即前所云:一點靈光。明而赤者也。何謂二五?二者六二。居內卦之中。女之少者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之中。男之少者也。卦以二五為偶。是其定例。此以喻夫婦合而妙。妙而凝。於時無極與精俱洩。而生生化化。遂無窮期。地天之泰。如是而已。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指父母。男女指小孩。夫無極之真。乾先至。而坤應之則成男。坤先至。而乾應之則成女。乾坤各有無極。即各有其真。而先入者為主。後來者不能爭也。天地之產陰陽。亦猶是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變化無窮。至誠無息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上文所言。均是天道而註。多就人言。蓋天道難通。就人身以指點。較為親切。庶令閱者洞知也。此則專言人事也。秀而最靈者。何也?蓋羽蟲秉南方火德。介蟲秉北方水德。鱗蟲秉東方木德。毛蟲秉西方金德。獨人為倮蟲之長。秉中央土德。左氏所謂受天地之中以生也。惟其受中。故兼日月五星之氣。而無美不臻。雖聖凡有別。而其為靈則一也。形者。氣質也。神者。天命也。五性兼天命、氣質兩端。故感動時。有善惡也。苟其行所無事。如大舜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匪惟無惡。即善亦不留其跡。安得有事。而世人之善惡。皆是有心。即是多事。惡故有罪。善亦無功。萬事之出。就使每事留神。而百孔千瘡。終難彌補。則逐末忘本。揚湯止沸。真不如釜底抽薪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中正者。太極也。仁義者。陰陽也。以太極為體。以陰陽為用。明體達用之學。內聖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無憾矣。乃聖人不肯自滿。而必盡主靜之功也。夫主靜二字。朱子易為"主敬"。後之尊朱子者。遂爭言"靜"不如"敬"。不知敬由勉強。靜本自然。靜也者。浩浩其天。無心成化。並此主一無適之心。渾而忘之。聖不可知之謂神。而向之中正仁義。亦返虛入渾。而不留其跡。人之無極耶。天之無極耶。胡為乎而測。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凡此者。皆無心者也。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時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凶。順乎性之自然。而毫無成見。惟聖人拾其全理。渾然泛然應之。未嘗有心求合。而兩閭之大。不能出其范圍。蓋其體既立。其用自神。初無顧茲失彼之憂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不修不悖者。聖人也。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夫聖人初無吉凶之見。由博返約。洞燭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無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無所悖。所謂安行也。若君子明知有吉。而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雖有淺深。均能造福。小人明知有凶。而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過雖分輕重。均能招殃。精神所至。天地應之。通塞壽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此《易 系辭》之說也。陰陽。剛柔。仁義。誰不知之?所難者。立其道焉耳。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渙然。不著於欲。並不著於理。而陰陽。剛柔。仁義。莫非此怡然渙然者。生生不窮。而左宜右有。謂其陰而又陽。謂其剛而又柔。謂其仁而又義。溥博淵泉而時出之。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觀者分之。而在己並無容心也。斂之藏一心。放之彌六合。握中和之準。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與於斯。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有始即有終。有生即有死。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後。則不可知。其說若何?曰:觀乎復而一陽動。即知生。觀乎姤而一陰萌。即知死。不但此也。生者死之本。觀生時之作為而死可知。死者生之機。觀死時之情狀而生可知。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氣即與命俱。理即與氣俱。以理攝氣而精完。以氣壯理而神固。生固生也。死亦生也。其在常人。日沉酣於人欲之中。而理久澌滅。其氣雖不遽散。而無以為之主。斷不久長。死固死也。生亦死也。間有能文之靈鬼。享福之庸鬼。銜冤之苦鬼。耿耿一靈。不肯消化。亦但如電光石火。疑有疑無。且難至數百年。況與天地同壽乎?因思三教皆名為道。而老氏符錄。釋氏經咒。儒氏詩文。其非本旨。灼然即數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釋氏和合凝集。決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孔子盡性以至命。孟子養性以立命。皆為性命雙修。有利無害。豈非死生之說。了然於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道藏丹經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