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50810 Emily小寶貝4歲10個月了!Celebrating Father's Day and Vinson's and Vito's Birthdays;做好長假收心操 (附照片84張)
2025/08/18 12:06
瀏覽8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上個月我騎機車去新明市場買雞肉時,短暫停車在附近的兩停車格區塊中間空格,竟被檢舉達人拍照,挨罰600元。從此就非常小心,都有看清楚格位再停妥機車辦事。未料到今天又有罰單寄來,原因是〈汽車駕駛人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我那天只騎一趟車去新市國小對面投票,機車方向燈,有時不好關。可能我沒關好,以後真要注意。運氣不好,又被罰錢了!這次是白白損失1200元!讓我好心疼啊!看看小孫們的成長紀錄,轉換一下心情!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做好長假收心操

放完長假,當爸媽告訴孩子:「明天要上學囉~」有些孩子立刻演出下列劇碼:我肚子痛、我要留在家裡、我不想上學……。即使爸媽不斷安撫,孩子仍是一臉擔憂及害怕的模樣,這種因放假而衍生的現象稱為「假日症候群」,相信這樣的情境普遍存在許多家庭中,使得爸媽對放假是又愛又怕。

問題放大鏡

放假對大人或孩子而言,都意味著可以放鬆一下,不必趕著上班、上學,然而,假期之後,全家人也常陷入──鬧鐘接二連三響,摀住耳朵,看誰撐最久;冬日冷冷正好眠,被窩暖暖,誰都不想爬出來;大人睡眼惺忪趕忙上班,還要處理孩子的賴床、哭鬧的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陷入這種「假日症候群」可能的原因有下列三種:

假期生活型態改變,導致不適應

平日忙於工作的父母,總不免刻意安排一些旅遊或特殊活動,利用假期多陪陪孩子,以彌補平日的疏忽;而假期中父母也較放縱孩子晚睡晚起等不規律的生活方式,諸如此類都會造成假期結束後的調適不良。

分離焦慮問題的重現

部分的小班孩子初入學所產生的分離焦慮,因為與學校中的友伴、老師逐漸熟悉,淡化了這種焦慮。當放長假,再次得到父母的日夜相伴,學校中的事物已不再新鮮時,分離焦慮的問題會再度重現。

恐懼上學的潛在因素

孩子因能力有限,無法理解或掌握周遭環境,因而對未知的事物心生恐懼,例如:害怕學校中的人事物,或是過去上學的經驗不佳,假日或假期過後,孩子會假借肚子痛、不舒服等理由,掩飾內在的恐懼,一旦父母答應讓他留在家中休息,焦慮、恐懼便不藥而癒。

愛的叮嚀

與其說孩子有「假日症候群」是生理的症狀,不如說有心理情緒調適的困擾。爸媽可以預作準備,就能減少孩子因假期結束所產生的低落情緒。

安排適合的親子活動

安排適合孩子體力的活動,四歲以下的孩子由於調適能力較差,抵抗力也比較不夠,加上舟車勞頓,很容易生病、不舒服,過量或過度歡樂的活動,容易導致幼兒產生「假日症候群」的現象。

提早恢復正常作息

假期結束前幾天,先逐漸恢復規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假期的最後一天,儘量讓孩子處於熟悉的時間流程與情境當中,預備好隔天上學需要的東西,一起輕鬆迎接明天的活動。

與孩子分享假期感受

睡前陪孩子聊聊天,分享假期中的快樂情景及假期結束的失落感,聆聽孩子內心世界的心情轉變,適時予以開導與鼓勵,並可共同預定下次假期的計劃。

有些孩子需要長一點的時間調適自己的情緒,假期後的這個星期,陪孩子提早15分鐘上床,唸幾個故事、放點輕音樂,讓孩子睡飽一點,早點讓孩子恢復活力,進入日常的生活軌道。

身為大人的我們,偶爾也會在假期之後厭倦回到工作崗位上,而孩子需要的就是爸媽真正的體諒、關懷與耐心包容,幫助他們儘早調適情緒,別讓「假日症候群」成為假期後的煩惱。

本期特選主題: 使生活愉快的八個技巧

您家孩子最近是不是精力充沛、活蹦亂跳、荒謬好笑,對什麼事都躍躍欲試呢?現在,他經常話多了一點,也有點愛吹牛,這都是因為他開始樂於表達自我,加上過度興奮所致,這也正是這個年齡的發展特質。如果您能了解並接納,您就會欣賞並喜愛他現在的樣子。

要如何與這個活力充沛、無拘無束的小傢伙和平相處並幫助他的言行舉止中規中矩,在此提供您八的小技巧,讓您的生活更愉悅。

技巧一:與他分享和創造

跟孩子分享並為他創造新鮮事兒,即使是在家附近走走,也都會引起他的興趣。一次短程的散步、停下來看看昆蟲或螞蟻,或是回家路上吃個冰淇淋,對他來說都比特地到某個地方參觀來得有趣。

技巧二:接納他的吹牛

當他誇大其詞時,您可以用一種相反的技巧(也就是和他一起玩吹牛遊戲),用吹牛的話去反駁他,像是「和世界一樣大」、「八千歲」。他們不像以前一樣喜歡一成不變,他喜歡改編故事或歌詞,例如:「兩隻老虎」可能變成了「兩隻爸爸」,一起想像改編,每重複一次,歌曲就可能一次比一次好笑喔!

技巧三:給予口頭規範

這個年紀的孩子常常不守規矩,為了安全起見,您可以把他限制在您認為可以接受的運動範圍內,例如:「最遠到角落那裡」這類的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技巧四:和他商量一下

另一個很好的技巧是「商量」,很多父母發現「商量」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很管用,這個年紀的小孩喜歡耍「把戲」,也愛用新的方法做事,如果他拖拖拉拉時,不妨可以使用一下,例如:「你早點去洗澡,等一下我陪你玩老闆和客人的遊戲。」「你專心把飯吃完,等一下就可以吃小點心。」。

技巧五:不要在電話中閒聊

大多數在這個年齡的孩子都討厭媽媽聽電話,尤其是媽媽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的時候,這時,他們會故意不聽話,給妳惹麻煩,接著,媽媽就會大罵或處罰他。其實,孩子的想法很單純,他在意的只是「你都不理他」。您可以選擇孩子上學時或睡覺後才打,小小的舉動,可以避免很多不好的行為和處罰喔!

技巧六:使用肯定而幽默的引導

這個年紀的孩子由於很喜歡好笑的事,你用一些好笑的詞彙可能要比用正經的字眼來得有效。要是你告訴他不要推人,他也許就故意去推,要是你告訴他:「不要像個推土的機器!」他可能就會乖乖聽話。肯定的教導往往比否定的訓誡有效,如果你告訴孩子,說他有多乖,他往往就會這麼乖。

技巧七:使用「秘密」字眼

親子之間可以共同創造幾個只有孩子和您才能溝通的語言,就好像你們之間的通關「秘」語,例如:當她學貓喵喵叫,你也喵喵回應時,就表示「媽媽好愛你」。「猜猜看~」「這個不一樣喔~」這些字眼,也都很能引發他的興趣與注意。

技巧八:全心全意和他說話

指出孩子的缺點,要他改進,是天經地義且簡單的事,告訴孩子多麼愛他,更是需要喔!如果您不常說出讚美的話,那麼您得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對待任何孩子,「和他說說話」,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那種受父母全心注意的感覺,而且喜歡和父母講話。

不要因為孩子時常有不規矩的行為而惱怒,如果您了解這個年齡的孩子都可能有這種行為,您就比較不會受到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管教哲學與方法,只要您最了解自己和孩子的脾氣。其實,即使您和另一半無法在每個細節上都有一致的態度,至少也要在基本方法上取得相同態度。如果身為父母的您對於「要求孩子做什麼才合理」都有相同的看法,相信就會幫助孩子產生既良好又有效的行為喔!

延伸閱讀: 帶孩子過有紀律的生活,幸福跟著來

教養孩子要關注的面向很多,澳洲幸福協會會長提摩西.J.夏普博士在《帶孩子遇見幸福的100種方法:不可思議的正向教養》﹙信誼﹚一書中,分享了許多觀念和做法,讓父母面對孩子時,不會常常「卡住」。

建立正向紀律,你有不同的選擇

夏普博士指出,如果你不喜歡孩子的表現,在考慮怎麼訓練孩子遵守紀律之前,可依孩子的年齡,先試試幾種轉移注意力的策略。孩子都會犯錯,因此你不需要在孩子每次出現不當行為時都嚴陣以待。有時候,試著轉移焦點,沖淡孩子當下的情緒,會是更簡單也更有效率的方法。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改變對話的主題。

*引導孩子進行新活動或新任務。

*問孩子一個能引起他興趣的問題。

我們大人在心煩意亂時,通常很難妥善地處理事情,孩子也是一樣。轉移注意力可讓孩子焦慮的程度降低,幫助他冷靜下來,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問題。

拋開體罰,紀律讓孩子更幸福

夏普博士相信,紀律是培育幸福孩子重要的一環,而且紀律可以是、也應該是親子間的正向經驗。只要能夠制定合理的紀律並執行得當,紀律可以用於建立有益的規範,讓每個人都感到安心,完全不需體罰。

規範會帶來自由,而秩序會帶來創造力。紀律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運用得當,就會帶來極大的正面效益。以下是來自一位母親分享的想法:

有時候孩子會感到疲倦,沒辦法保持百分之百的好心情,你必須要能察覺出孩子的狀況,並且允許自己在這些時刻對孩子稍微放鬆一點點。身為大人的我們,很容易就能察覺到疲倦,並據此調整自己的日常活動;但是孩子沒辦法清楚地表達這些感受。所以,當孩子狀況不好、表現出有點偏離常軌時,只要給他們一個擁抱就好,這不是跟他們爭論「你不准看電視」的時候。規範和界限的確能夠帶給孩子安全感,不過保留一些彈性也很重要。察覺孩子發出的訊號並調整自己的做法,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概念,並讓孩子知道你能夠理解他們。

在一致性和彈性之間找到平衡

身為父母不斷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找到管教的平衡點。要判斷何時該堅持絕不讓步、何時又該把身段放軟,的確是件困難的事;但只要你開始體認到自己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你就有很大的機率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請試著跟另一半統一兩人的意見和行為。你們的管教方式可能有些無傷大雅的小差異,但基本方針不該有重大歧異。

另一個要牢記的是,管教一致並不代表你該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每個孩子都很獨特,對於不同的管教和懲罰也都有各自的反應,你必須根據孩子的性別、個性和需求調整自己的態度。當你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各個孩子時,請跟他們解釋為什麼你認為這是比較適當的做法;並提醒自己,你的基本原則和管教哲學應保持一致。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