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台灣升溫的速度比全球更快:根據台灣氣象觀測站觀察過去 110 年來的年均溫變化,發現相較於全球升溫 1.07°C,台灣已升溫 1.6°C,且近三、五十年來升溫速度還在加快。 夏天變長、冬天變短:研究發現,台灣的夏天長度已經從三個月增加到 四、五個月,冬天長度則是縮短成一個多月而已;此外,夏天天數增加的非常快,也看出台灣受暖化影響的程度增加。高溫、暴雨與極端氣候,已成警訊。農作物減產,漁業生態也受到衝擊。我們除了要配合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之外,個人也要注意公衛健康和環境整潔,守護地球家園。
上周末晚上,兒子一家和我在中原大學附近的橫濱牛排館為Kyle慶祝三歲的生日,他吃得很開心,還動手DIY自製了棉花糖。Emily腸胃有些不舒服,食慾不佳,但在餐廳外的玩具攤,兩姊弟抽抽樂,各自獲得一袋小禮物,都很高興,非常滿足!我在一旁也感受到好心情正能量,元氣滿滿!感謝主!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和孩子一起愛上運動
小翰跟著爸爸看棒球賽,一年半載下來,簡直成了小球迷,還常常拉著媽媽陪他玩棒球。你一定沒想到,在迷上棒球之前,他可是一個很不愛動的孩子呢!每次要他和鄰居小朋友出去打球、騎車,他總是懶洋洋的,寧願躲在家裡打電玩遊戲。
運動不只是讓孩子更健康
運動對孩子的好處已經是大家都肯定的。愛運動的孩子通常花較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能使免疫力增強而比較不易感冒;運動有挑戰性,能培養孩子勇於面對困境、有鬥志;運動讓生活更有趣,對孩子發展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親子或孩子之間喜歡同樣的運動,可以有共同的話題,也帶來更多的互動;而喜愛運動的孩子因為想要運動,甚至能學會將運動時間和其他生活作息安排好。運動正好是認知、情意和技能三方面的結合發展,對孩子來說,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親子玩體能遊戲,養成好習慣
學齡前孩子的可塑性高,同時所接受的社會訊息不是很多,所以,他還不會受到「腳踏車很難學,要跌倒很多次」、「游泳可能會吃到水,很恐怖」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因此學習時自然輕鬆,學習效果也最好。
爸媽多給孩子鼓勵,由體能遊戲來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孩子要學會運動、愛上運動自然變得更容易。但爸媽要知道,自己不愛運動就很難讓孩子愛上運動,所以你必須當孩子的模範,和他一起投入運動,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從家人可以一起做的運動開始
運動遊戲可以從不需要道具,或利用簡單生活工具就可以進行的項目開始。同時,也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慢慢用引導、漸進的方式來提高難度。爸媽可以帶孩子跟著《胖國王》一起唱唱跳跳,做個健康操暖身喔!
練習跑步和騎腳踏車
4~5歲的孩子步伐已達成人的八成,跑跳能力則為成人的五成,所以平時最簡單的運動就是和孩子並肩快走或跑步,但要注意孩子是否能跟上腳步;5~6歲時,孩子跑步已能自由控制身體了,你可以試著拉長跑步的路程。
此外,近來騎單車風氣盛行,是節能減碳又有益身心的活動,非常適合家人一起參與。一般學習騎車,是從2歲半左右就可以騎三輪腳踏車,到了4~5歲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能騎附有輔助輪的腳踏車,如果平衡感強一點,甚至可以卸掉輔助輪。學會騎車的孩子,多半6歲就騎得很穩了,當他能自己掌控交通工具時,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是準備獨立的一種表現。
變化多端的球類活動
球是孩子從小到大都喜歡的「玩具」,在不同年紀運用各種材質的球,不但能達到遊戲的目的,也有運動的功能。例如,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玩「拍氣球」,親子隔一段距離面對面,一開始爸媽請先以孩子適合的高度輕輕拍給孩子,等孩子能夠習慣這個高度之後,再慢慢增加高度。鼓勵孩子變換拍打的方式,用手、頭、肩膀、腳、膝蓋去碰球,靈活運用身體各部位。
另外,也可以玩自製「保齡球」遊戲,用6~10個小寶特瓶裝水(約裝半瓶即可,以免太重打不倒)排成三角形或長方形,畫出一個距離及範圍作為遊戲區,用一顆軟皮球,以手投擲或用腳踢的方式,擊倒瓶罐。距離可以由近而遠漸漸增加難度。至於棒球、乒乓球等需要特別工具,且眼手協調及技巧難度較高的運動,建議在5、6歲之後開始嘗試。
上小學之後,孩子的運動類型開始轉變。由於孩子展開密集的團體生活,會逐漸接觸到團體競賽遊戲,如棒球、躲避球、飛盤,透過這類運動遊戲,孩子很容易和有相同興趣的孩子玩在一起,這麼一來,他們對於團體生活也能適應得比較快。孩子如果有運動基礎、身手靈活,對於跑步、跳遠、跳繩、溜冰等校園裡常見的活動,也就難不倒他。
學習技能還要學運動家精神
運動時,除了學技巧,爸媽也要記得培養孩子良好的運動精神。你可以從日常遊戲、小故事來提醒孩子,贏了不要過度驕傲,要尊重你的對手。不幸輸了,也不要太難過,輸了代表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繼續練習,改天就會是贏家。孩子如果有違反運動精神的行為出現時,一定要馬上提醒改正。
孩子能夠把運動當作興趣,把運動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是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運動讓孩子永遠不會感到無聊,生活充滿樂趣。一旦能成功培養孩子愛上運動,無疑的,就是給了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別忘了,爸媽愛運動,才能帶動孩子喔!
延伸閱讀:【育兒新知】運動有助提升學習力
讓小小孩在學校專心一整天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美國研究指出,孩子每天課前做體操運動,上課的注意力都變得更好,大腦的運作更佳,數學和閱讀能力也紛紛提高,連行為偏差的問題都減輕了……
上課前運動,孩子學習力提升
讓小小孩在學校專心一整天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是有過動傾向的孩子,他們不僅坐不住、情緒時常失控、很難跟同學相處、叫都叫不動、注意力很難集中,對家長和老師來說絕對是項挑戰。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佛蒙特大學設計出一套12周的體操,讓200名幼兒園至二年級的孩子每天上課前都做一些體操運動,結果不論有沒有過動問題,孩子們上課的注意力都變得更好,大腦的運作更佳,數學和閱讀能力也紛紛提高,連行為偏差的問題都減輕了。
研究學者指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當然應該有更符合他們、能真正達到運動效果的不同類型的運動;每次該運動多久,或是多久做一次,也是重要的課題,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來探討;體育絕對是一堂能增進其他學習的必要課程,如何把肢體運動加入沉悶的數學和語文教學,設計出新課程,也是學校該重視的重點。
體重影響學業,別讓孩子從小「一路胖」
一般人認為肥胖的負面影響大多在生理健康的部分,不過,根據新近的研究顯示,幼兒期的肥胖竟與未來學業成績低落有關!
這份由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執行的研究,在追蹤了6,250位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的體重、社交技巧、心理健康和課業成績後發現,相較於體重標準的兒童,那些從幼兒園一路胖到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數學成績較差;這個現象從小一就可明顯看出,且一直維持到小五。到了中年級才開始變胖的孩子則無此現象。
帶領這項研究的Sara Gable表示,這些「一路胖」的孩子未必較不聰明,但由於肥胖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層面很廣,不僅涉及生理健康,他們還會將別人對自己的負面回應納入自我概念裡,連帶影響社交技巧、同儕關係、自信心,甚至是課業表現。此外,由於肥胖孩子容易產生害羞、自卑、退縮、焦慮等行為,因此,爸媽應從幼兒期開始就鼓勵孩子吃得健康、培養運動習慣,別讓肥胖造成孩子身心長久的傷害。
日本幼兒及小學生習武運動漸成風氣
日本曾在1964年東京奧運加入柔道競技項目,從此練武人口不斷增加。到1980年代,少年劍道和女子柔道的漫畫風靡一時,日本兒童也興起練武熱。1990年代之後逐漸退燒,直到近年,一股新的習武風氣又開始了。
據Benesse教育綜合研究所2013年的調查,日本幼兒和小學生學習的運動項目中,空手道占第5位,比棒球和籃球都高。
習武運動針對現代孩子加入遊戲元素
以東京都合氣道養成館的總部道場為例,共有4歲~小六生約50人習武,女生約占4成。道場主任指出,習武兒童雖然增加,卻缺乏集中力,必須加入對抗賽等遊戲要素,才能不讓他們感到乏味。
習武學童的爸媽則表示,上小學之後的環境變化很大,讓孩子習武是想藉此培養處變不驚的堅強心智。
爸媽期望藉練武加強孩子耐力和禮儀
東京空手道俱樂部開班,共有100多名幼兒習武。不過為免受傷,他們不讓孩子互相交手,只教導出拳和踢腿的自我鍛鍊。這種不用道具又鮮少運動傷害的教學,很受家長歡迎。負責人表示,空手道是自我對抗,重複練習可培養忍耐精神。
需全副武裝的劍道,近年也有增加傾向。福岡劍道場的負責人表示,道場與一般運動場不同,須嚴格指導;由於重視禮儀規矩的爸媽增多,也助長了習武風潮。
嘗試不同運動,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做準備
除了習武之外,據Benesse調查,學習運動的日本幼兒當中,有25%做兩種以上運動,小學生做兩種以上運動的更占了30%。同時學習體育和英語會話,或是體育加上鋼琴等也相當多。重視禮儀和精神訓練的武道,特別受爸媽青睞。川體育財團的研究員表示,爸媽多喜歡讓孩子學習兩種以上運動,是因為想試探孩子的特長,作為日後培養參考。
台灣學者:從運動遊戲中建立動作資料庫
看看日本的現象,爸媽或許也可再想一想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和運動。國立體育大學林曼蕙教授指出,幼兒時期的運動其實是一種手段,透過運用身體各種姿勢和動作,進行學習並刺激不同的感覺器官,幼兒的腦中就會儲存夠多的動作模式,到了小學階段修習需要運動技巧的運動課程時,就能從「動作資料庫」中搜取這項能力。因此,爸媽應從小依孩子的能力給他嘗試不同的遊戲和運動,讓他從不同的動作與姿勢練習中獲得經驗和學習。
日本兒童學習的運動項目排名
根據Benesse教育綜合研究所「2013年校外教育活動相關調查」網路資料,排名分別如下:
幼兒:1.游泳、2.體操、3.足球、4.舞蹈、5.空手道
小學生:1.游泳、2.足球、3.體操、4.舞蹈、5.空手道
下一則: 20250517~0608 Emily4歲8個月了!Happy Mother's Day, Family Reunion (附照片5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