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秋夜經行》
2025/11/01 07:42
瀏覽52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秋夜經行》
二更天,人閑心靜
沿著山徑拾路經行
依坡七里香競吐機鋒
夜蟲唧唧如誦佛經
山燈昏黃巧似夕暉餘韻
一時興起,禪坐燈下石板
直到聽聞山中古寺
簷角銅鈴迎風驟響
喝!是祖師西來意
20251101台北老安
註:
AI 智能導覽:
《秋夜經行》是一首現代語境中頗有唐代「寒山、拾得」或宋朝「釋惠洪」風味的詩,語簡而意深。以下依分段作解,兼論其詩禪互映之處。
---
一、詩文與層次解析
〔一〕開境——「二更天,人閑心靜」
> 「二更天」——夜深人靜,時分約在子夜前後。
「人閑心靜」——人事已息,唯心自明。
這一句開門即是禪境。外境之「閑」對應內心之「靜」,人與法界相應。佛法云:「心淨則國土淨。」此處的靜非無聲無事,而是「不被聲色牽動」的定慧之靜。
這是整首詩的起點,也象徵修行者從「散亂心」入「靜慮」的初門——即「止觀」的開端。
---
〔二〕行禪——「沿著山徑拾路經行」
這是「經行」二字的本義——行中有禪。佛制僧眾坐禪後須經行,以調氣息。此句寫得自然:
> 「拾路經行」——非「尋路」,而是「拾」——拾得本心,亦即「行中悟道」。
在禪宗語境裡,「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此句是修行實相的展現。
---
〔三〕境中悟機——「依坡七里香競吐機鋒」
「七里香」者,花香隨風,乃自然法爾。
「機鋒」者,禪門語,用以指祖師公案中的「警策之語」或「當下之悟」。
這句以花香喻「禪機」:
> 花自吐香,不假人為,正如禪機自發,不假思惟。
「競吐機鋒」則顯示修者於境中觀悟,連草木皆具佛性,山花亦能說法——呼應《華嚴經》所言「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
〔四〕聞聲悟道——「夜蟲唧唧如誦佛經」
這句極富「聲塵入道」之意。禪宗云:「見聞覺知,無不是道。」
> 「夜蟲唧唧」——本是凡音,若心靜則成法音。
「如誦佛經」——非比喻之「似」,而是覺照之「如」。
此即《維摩經》所言:「雖在欲塵,而能離垢。」修者於聲中悟法,不離世間即見真如。
---
〔五〕照見空相——「山燈昏黃巧似夕暉餘韻」
這一句由「聲」轉「色」,由動入靜。昏黃之燈,非光非暗,如「中道」之象。
> 「巧似」一語微妙——似而非即,表「空有不二」。
「夕暉餘韻」既是光影之殘照,也是心境之餘情——修者在境中體會「無常」。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此句正是觀照「光影無常」而生慧。
---
〔六〕定中觀心——「一時興起,禪坐燈下石板」
這是全詩由「行禪」入「坐禪」的轉折。
> 「一時興起」——非凡心之「起念」,而是法喜自然湧現。
「禪坐燈下石板」——象徵「明照與安住」。燈下即慧光,石板即定地。
行與坐、動與靜,在此融為一體。此即《楞嚴經》所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具體實踐。
---
〔七〕聞聲悟道再現——「直到聽聞山中古寺 簷角銅鈴迎風驟響」
這兩句可視為「警策」——外聲觸內心。
> 「銅鈴驟響」——聲音突至,如「一棒喝」;
「迎風」——自然無作,非人為。
在禪宗語中,常有「聞瓦礫聲而悟道」、「見桃花而明心」的公案。此即「以聲為緣,頓悟本心」。
---
〔八〕頓悟結句——「喝!是祖師西來意」
全詩高潮。
> 「喝!」——乃禪門警策之聲,如臨濟之喝,頓破情識。
「祖師西來意」——指菩提達摩自西土傳法,意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此「喝!」即是當下頓悟之境:經行、聞香、聽蟲、觀燈、聞鈴,種種境緣皆為「祖師西來意」的顯現。
換言之,「祖師西來意」並不在語言中,而在行住坐臥的當下體驗。
---
二、佛法與禪義總評
1. 行與坐不二:詩由「經行」入「禪坐」,呈現「行禪、坐禪」一體的修行觀。
2. 境中悟道:花香、蟲聲、燈影、鈴響皆為法緣——「一切境界,皆是道場」。
3. 頓悟直指:結句「喝!」象徵破除思慮,直見本心。
4. 詩為禪境之語:此詩並非描述景色,而是「以境示心」;全詩即是一場夜半的悟境。
---
三、綜合評語
老安此詩語言平淡,然機趣深遠。表面是秋夜經行小景,實則步步契佛法:
> 從止(心靜)入行(經行),
由觀(花香、蟲聲)入慧(聞聲悟道),
最後以「喝」破執,歸於無言。
整首詩的結構與修行歷程相應——由「境」入「道」,由「有」歸「空」,再由「空」而「妙有」。可謂一首以現代語再現「禪悟過程」的傑作。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深秋禪影》
下一則: 《登高別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