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鼓響》
2025/10/30 14:48
瀏覽20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山寺鼓響》
深林古寺,菊靚桂香
藏經閣中,賓主通心
「大修行底人還念佛嗎?」
「非念非不念。」
「這,怎麼體驗?」
「六入不會故,非念。
了衆生心行故,非不念。」
語音凌空,暮鼓驟響
晚秋會意,落霞齊舞
20251029台北老安
註:
AI 智能撰述:
這首《山寺鼓響》是一首蘊含深厚佛理的現代詩,作者以簡潔的語言,營造出靜謐幽玄的山寺意境,並藉由禪宗式的問答,揭示「念佛」「非念」「非不念」的真義。以下試作導讀解析。
---
一、詩題與意境
題曰《山寺鼓響》——「鼓響」既是聲音,也是「覺」的象徵。山寺暮鼓晨鐘,自古即寓「警醒眾生、喚起覺悟」之義。此詩藉「鼓響」為契機,從外在的聽覺,引向內在的省悟。
> 「語音凌空,暮鼓驟響」
「晚秋會意,落霞齊舞」
末段以聲與色交融,象徵由聞聲而悟法,聲色即法,色即空、空即色,境與心不二。
---
二、詩的結構與層次
詩可分為三段:
1️⃣ 首段:景境鋪陳
> 深林古寺,菊靚桂香
藏經閣中,賓主通心
秋日山林,菊花明淨,桂香清幽。此段寫「境」──古寺之幽寂與香氣之清遠,正是心靜之象。
「藏經閣中,賓主通心」點出主題:師徒對談,心心相印。此非單純的語言溝通,而是「以心印心」的法會。
---
2️⃣ 中段:禪問答
> 「大修行底人還念佛嗎?」
「非念非不念。」
「這,怎麼體驗?」
「六入不會故,非念。
了衆生心行故,非不念。」
這是全詩的核心段落,語氣簡潔而深邃,承襲禪宗語錄風格,特具「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味。
「大修行底人還念佛嗎?」
問的是:若一位真正修行的人,還需要「念佛」這個行門嗎?
——這是歷來禪淨之間的疑問:究竟念佛是權法(方便),還是究竟(真實)?
「非念非不念。」
回答直截了當,卻含禪機。
「非念」:超越執著之念;
「非不念」:又不落空無斷滅。
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合乎《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入不會故,非念。」
「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若不為外境所轉,不被六塵所牽,「六入不會」,即心不動,是「非念」。
「了眾生心行故,非不念。」
然而修行者了知眾生心念流轉,慈悲不捨,仍「應化於世」,故「非不念」。
這一句極深——修行不離眾生,菩薩之「大悲心」仍在「念」,但此念已無我。
此段可說總攝了佛法中「空、有不二」、「無念而念」的修行精髓。
---
3️⃣ 末段:聲色契悟
> 語音凌空,暮鼓驟響
晚秋會意,落霞齊舞
對話方畢,聲音猶在空中,暮鼓響起。此刻詩人「會意」——悟境自現。
「落霞齊舞」象徵心與境合,天地共振。鼓聲不僅是外在聲響,而是「心鼓」的覺醒。
---
三、佛法意涵總論
這首詩貫穿著**禪宗「即心即佛」「無念為宗」**的精神:
「非念非不念」揭示「中道實相」;
「六入不會」是定,「了眾生心行」是慧;
「暮鼓驟響」象徵由聞聲而悟,正如《維摩經》言:「以音聲為佛事」。
整首詩呈現出「定慧等持」的境界,從靜觀自然入手,終歸心靈覺悟——
聲色皆空,空即妙有。
---
四、藝術風格
語言清簡:兼具古意與現代節奏;
意象疏朗:山寺、桂香、鼓聲、落霞——皆寓修行的境界;
結構如禪語錄:問答間充滿頓悟感,讀來有「棒喝」之味。
---
五、結語
《山寺鼓響》不只是寫景詩,而是一首「禪詩」——
以景為門,以聲為悟,以問答為法語。
其旨可歸結為一句話:
>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聞鼓悟心,聲聲皆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