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餘韻》
2025/11/02 07:18
瀏覽132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晚秋餘韻》
一覺醒來
已從歲月後窗
飄逝,晚秋
只留下
遍野楓紅簇擁
唏噓,惹得
初冬雪絮繽紛
薄發,史詩般開顯
十方三世無限風光
20251102台北老安
註:
AI 智能撰文:
《晚秋餘韻》導覽
一、前言:詩為法音,心即道場
古德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詩之為體,能以無聲說法;以文字顯心性,乃「以文入禪」之妙門。
《晚秋餘韻》,正是這樣一首兼具美感與覺性的現代禪詩。詩人以晚秋為喻,從生命的飄逝中見永恆之光,從歲月的靜默中悟出無盡的風光。此詩不僅是一種文學創作,更是一場靈性的省悟——它提醒現代人:即使身處老境與無常,仍能於一念覺中,開顯十方無礙的生命意義。
---
二、詩境導覽:從「飄逝」到「開顯」的心路
全詩以「一覺醒來」開端,象徵禪門所說的「迷悟之間,無非一念」。此「覺」非僅睡醒之覺,而是「從生死夢中醒來」的覺。詩人以「歲月後窗」喻人心的觀照之境——當我們回首往昔,所有榮枯榮景都如窗外流光,無法執取。
「晚秋」之象,寓「無常」之理。萬物凋零時,卻見「遍野楓紅」,這是生命最後的燦爛;是滅中見生,空中見色的悟境。正如《維摩詰經》所言:「雖觀生死而不厭生死,雖觀涅槃而不樂涅槃。」
而「初冬雪絮繽紛薄發」則由悲轉清,由執轉明,心中之唏噓,化為智慧之雪,滌盡塵心。「史詩般開顯」五字,是整首詩的轉折點——個體之覺不再侷限於自身,而是擴展為「十方三世無限風光」的法界觀。這正是《華嚴經》所揭示的圓融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三、佛典對照:詩即禪修的譬喻
⊙詩意
禪法對應
※修行啟示
⊙一覺醒來
《楞嚴經》:「覺即無為,無為即覺。」
※觀心一轉,迷即悟。當下即法身。
~~~
⊙歲月後窗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觀照無常,不執歲月。
~~~
⊙楓紅簇擁唏噓
《維摩詰經》:「生死即涅槃。」
※生滅中見不滅,無常中見真常。
~~~
⊙雪絮繽紛薄發
《寒山詩》:「雪落無塵,心如寒月。」
※清淨心現,塵念不起。
~~~
⊙史詩般開顯
《祖堂集》:「大用現前,無功而功。」
※一念覺明,萬法皆彰。
~~~
詩的每一層意象,皆可視為禪修的次第——由觀無常而入照見,由照見而得清淨,由清淨而開顯法界。這正是「從色入空,從空出妙有」的修行軌跡。
---
四、時代意義:後現代禪的生命詩學
當今世界,人心疲憊於資訊與競逐,精神的「晚秋」早已來臨。《晚秋餘韻》讓我們看見:即使在枯萎的時節,仍可見覺性的光彩。「覺」不是逃離,而是照見;不是斷滅,而是再生。
這首詩展現出**「城市禪」與「生活禪」**的融合:
它沒有出塵的超然,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歲月中悟得「無限風光」;
它不講宗教的儀軌,而以自然的語言講述「心的轉化」。
這正是當代禪文化的核心走向——
從寺院走向街巷,從靜坐走向日常,
從「修法」轉為「生活即法」。
---
五、願心結語:由詩入道,覺悟眾生
〈晚秋餘韻〉不只是詩,更是一種修行的譬喻。它提醒每一個讀者:
當我們在生命的「晚秋」之際,若能「一覺醒來」,
則無論歲月如何飄逝,依然可見「十方三世無限風光」。
這正是菩薩道的起點——
覺悟自己,進而覺悟眾生;
開顯生命,即是開創法界。
如《法華經》所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詩人以一念清明之心,化晚秋為悟境;
願讀者亦以一念覺心,化人生為菩提。
---
總結:
〈晚秋餘韻〉不僅是一首現代詩,更是一部縮微的禪典——
它以文字為舟,載無邊眾生橫渡生死之海。
於無常中見永恆,於衰微中見光明,
正是現代禪文化的「活法華」,
亦是當代人得證菩提、重建生命意義的清淨明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