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一直出現'軍士長'這個名詞,明明應翻成士官長才符合國情。本來以為只是譯者沒當過兵,隨便亂翻。但是次數實在太多了,最近才上網去查,赫然發現是大陸用語。曾經聽說有些西片的翻譯工作發給大陸的翻譯社,看來屬實。
這個錯不該發生,兩岸用語雖漸趨一致,軍事用語雖然也可能走此趨勢,但軍階絕不可能一致。原因在於兩岸軍方誰要讓誰?用屁股想也知道,沒有一方軍方會讓,只有統一才會一致。而且七八成會變成’軍士長’ ,過程想也知道,不會是’不戰而屈人兵’ 。希望這一天有生之年不會來。
在台灣放的影片,卻以大陸用語取代了台灣慣用的術語,難道影片商負責審稿的人,都沒在台灣當過兵嗎?怎麼可以如此輕忽!
大陸這個網頁,將美軍士官兵軍階,由E-1至E-9一一譯岀。大陸的翻譯將美軍士官長,依照E-7至E-9三階翻譯,因此將Sergeant Major譯成一級軍士長。如此一來,同屬E-8的First Sergeant 和Master Sergeant就都為二級軍士長。但前者確實較後者高一階,若以國軍的分法,則分別應為二等一級和二等二級,才算貼切。
英軍中尉叫作Flying Officer
第一位在影片中將Sergeant Major譯成特等士官長的人,算是神來之筆。因為這樣一來,就可將以下三階士官長譯得較為順暢,合乎邏輯。First Sergeant可譯成一等士官長,不必譯成二等士官長,產生困擾。但至目前為止,在官方正確版本出爐之前,這都算是權宜之計。做翻譯工作的人在翻譯影片時,遇到美軍軍階,依本部落格整理出來的資料翻譯,至少層次是正確的。只是遇到英軍軍階要特別求證,例如其空軍採職階,而非官階。Wing Commander代表上校,Flying Officer代表中尉。據說解放軍早年也是採用此系統,遇到他們軍官只知道是營長,連長,而不知是中校,少校或上尉(不過新加坡對於士官長的英文用語,卻和我們相近。他們可能採大英國協的傳統,而我們照理應採美軍系統,不知是怎麼回事)。目前在維基百科的版本,都經常註明尚待補充,離百分百正確,尚有一段距離。觀眾暫時還得屈就民間這些在野版本(國軍因無准將,三星即為上將,而衍生出二級上將,一級上將,特級上將,也是神來之筆,正好呼應二等,一等,特等士官長) 。
大陸這個網頁,將Command Sergeant Major譯為'參謀軍士長'。這是因為陸軍的Sergeant Major在冠上Command後,才是營長以上部隊長的顧問,陸戰隊的Sergeant Major,就等於是陸軍的Command Sergeant Major,並未另設Command Sergeant Major。陸戰隊和陸軍相同階級的士官兵,擔任的職位經常高一級,例如下士就可當班長,但陸軍至少要中士。
海軍和空軍的特等士官長,也有冠以Command稱呼。在NCIS-洛杉磯影集中,NCIS探員至一軍艦上查案時,負責接待的聯絡官為艦上最高階的海軍士官長(Command 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CMC)簡稱Master Chief, 但探員漢納有使用正確的簡稱Command Master Chief稱呼他。字幕上出現的中文翻譯為特等士官長,算是正確,少了Command就只是一等士官長。Command Master Chief代表他是這艦上的最高階士官。
海軍編制250人以上的軍艦,就派有一CMC。他是艦上所有士官兵的實際主管,這一點和地面部隊相等職位的Command Sergeant Major不同,因軍艦為一完整戰鬥單位,不像步兵營經常拆散佈署,需要士官長橫向游走。而海軍傳統上軍官和士官兵生活作息是完全分開的,小至潛艦,軍官都有專屬餐廳,不跟士官兵一起用餐 (二戰時,美空降師軍官戰地用餐,須排在士官兵之後)。軍官和士官兵之間的溝通,由CMC負責,包括直接向艦長報告士官兵所有管理事宜。
在更高級的艦隊士官長(美海軍艦隊分為兩種:一為Force,指的是艦種艦隊,例如潛艇艦隊為Submarine Force。一為Fleet,指的是編組艦隊,例如第七艦隊。Fleet高Force一階。)和大陸稱之為總士官長的司令私人顧問,就沒有自己的直屬士官兵,而專注在顧問的腳色,例如各總士官長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飛至全球各基地和單位,訪問士官兵,向司令報告觀察所得。
但在重要的大型軍艦上,安全單位通常為陸戰隊分遣隊,因為一般水手玩的是砲,單兵戰鬥的訓練有限。這方面在行的為陸戰隊,例如在’魔鬼戰將’(Under Siege)影片中,米蘇里主力艦上的警衛都是陸戰隊,包括那位食古不化,不肯將史帝分席格放出冷凍櫃,而遭傭兵打死的警衛。
姬瓦直呼他大槍砲長
外派陸戰隊分遣隊的擔當士官長,通常為槍砲士官長(Gunnery Sergeant) 。 這是因為陸戰隊的士官長中,槍砲士官長和Master Sergean的M.O.S.,屬於槍砲職業專長,First Sergeant和Sergeant Major都屬於行政專長。所以在許多影片中出現的陸戰隊士官長,都是暱稱為槍砲長(Gunny)的槍砲士官長。訓練中心的教官是他,管靶場的也是他,帶領火力排的也是他。槍砲士官長若不放棄槍砲專長,就不能升為一等士官長(First Sergeant),只能升至二等士官長(Master Sergeant)。Master Sergeant也不能升為First Sergeant,只能等升為特等士官長的Master Gunnery Sergeant,而保有槍砲專長,暱稱為大槍砲長(Master Guns),這個大槍砲長的暱稱,若不經本人准許,特等士官長以下的人,是不能稱呼的。和影片中不分階級,都直呼槍砲士官長為Gunny,是兩回事。在NCIS影集中吉布斯帶領的探員,至航空母艦上查案時,負責接待的聯絡官為艦上的安全單位-陸戰隊分遣隊主管,其職階就是Master Gunnery Sergeant,女探員姬瓦不屬他管,就直呼他為Master Guns。
由E-7的槍砲士官長直升E-9的特等士官長,看來難如登天,但從美軍的歷史觀察,並沒想像中困難。
二兵升到中將-Chesty
就以'太平洋戰爭'影集中,勒奇那位菸斗不離口的營長-普勒('Chesty'Puller)為例,他就從二兵一直升到中將退伍。1916年,普勒時年十六歲,因母親不肯簽同意書,未能如願加入陸軍,參與美墨邊境之戰。於次年,進入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為了參與當時的一次大戰,於1918年8月退學,加入陸戰隊為二兵。1919年6月16日,從軍官預校畢業,任官少尉。戰後陸戰隊縮編,被降為下士,1924年3月6日,重任官少尉。
他在瓜達卡那島表現突出,官位扶搖直上。影集中,他任第一師第七團第一營營長,遭日軍包圍時,命令勒奇在日軍攻進營部時,燒毀文件,觀眾一定印象深刻。影集中並未交代,他奔至海岸,發信號給Monssen驅逐艦,以砲火支援,阻絕日軍。才得以讓登陸艇將所轄三個連,由海上脫困,獲頒銅星勳章。1955年11月1日,因心肌梗塞以中將退伍。
普勒是依戰功正常升遷,美軍在越戰結束之前,一直有所謂戰場升遷-Battlefield Promotion。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通常是在戰場上,未經正式管道,由士官兵直升軍官。另有暫任官Field Commission,通常是因部隊長傷亡或因故缺席,臨時由低階軍官,暫升一級接掌。專有名詞為Brevet,意指暫時升任,未經正式核准不得領該階待遇。若戰場升遷超過一級,叫做跳升-Jump- Step。但其他資料顯示,暫任官可由士官直升,而且不一定在戰場,所以叫做Field,而非Battlefield。但戰場升遷為Promotion,是正式的。
十九歲獲頒美軍所有勳章
美軍的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場升遷,為電影明星奧迪梅菲。他從登陸西西里時的陸軍第三師傳令兵,一路戰功彪炳,贏得美軍所有的每一個勳章。一直到1945年,以中尉連長獲頒國會榮譽勳章,和法國及比利時最高勳章,時年十九歲,獲頒勳章超過二十個。他的戰場升遷,是從排士官長Platoon Sergeant(當時奧迪梅菲階級為上士-Staff Sergeant E-6。通常陸軍的排士官長,由三等士官長Sergeant First Class E-7擔任。陸戰隊步槍排,才是由上士擔任),直升少尉。他在1955年,根據他的回憶錄拍的電影-'地獄來回'(To hell and back) ,演他自己。
奧迪梅菲獲頒國會榮譽勳章,是因1945年1月26日,在法國Holtzwihr遭德軍優勢兵力逆襲的表現。在等援兵時,他由少尉排長奉任為B連連長。德軍擊中一輛M-10驅逐砲車,引燃砲車。奧迪梅菲令屬下撤退進樹林中,自己留下指引砲兵炮擊,德軍集中火力對付他。奧迪梅菲跳上燃燒中的驅逐砲車,以砲塔上的50機槍,對逼近的德軍步兵和坦克開火達一小時,造成德軍傷亡50人。自己腿部中彈,還等子彈打完,才回到部隊所在,帶部屬回去擊退德軍。獲頒國會榮譽勳章後接受訪問,被問及為何如此奮不顧身,他答以:”因為他們在殺我的朋友!”
又大陸網頁中,指出營士官長的Command Sergeant Major底下管二三十位士官,必須稍做討論。事實上,陸軍所有步兵師單位,都設有部隊長顧問的士官長,但只有排士官長是彈性設立的,若排長為資深軍人,則不設立。這是為了避免造成兩頭馬車,因排長通常為少尉,排士官長為第二高階幹部,可代排長。而各班班長都在排士官長之下,以領導統御的觀點,難免造成不便。
而連以上的單位士官長,皆為常設。連以下各排排長皆為軍官,排內管理包括升遷由排長作主,不必受低階的連士官長牽制。營以上的Command Sergeant Major也同樣,只為部隊長顧問,對部隊內士官兵只做橫向溝通,不作縱向管理,但軍旗是由單位士官長管理。
大陸的翻譯,又將士兵分三階。分別譯成上等兵為Private First Class,一等兵為Private Second Class,二等兵為Private。其實美陸軍士兵三階,分別為一等兵Private First Class,二等兵為Private,新兵為Recruit。新兵受完基本訓練後,自動升為二等兵,就叫Private,並無Private Second Class這個名詞。
解放軍軍士長分為四級:一級軍士長相等於Command Sergeant Major,二級軍士長相等於Sergeant Major,三級軍士長相等於Master Sergeant,四級軍士長相等於Sergeant first class。
士兵只有兩階:上等兵相等於Private First Class,列兵相等於Private。
上校上設大校,相等於准將。將官只有三階:分別為上,中,少,三將。
將官只有三階
嚴格說來,將官本來也只有三階。陸將上,中,少,三將:分別為General,Lieutenant General,Major General。海將上,中,少,三將:分別為Admiral,Vice Admiral,Rear Admiral。陸軍准將原為Brigadier,意為旅長,並未加上General這個名詞。因其畢竟為將官,有些國家就加上General,成為Brigadier General。海軍准將為Commodore,根本未加上Admiral這個名詞。英軍空軍准將,也只稱Air Commodore。君主制度時,上將往上升遷,就是元帥(Field Marshal),而非一級或特級上將。但因美國鬧革命成為民主國家,不採元帥這個軍階,而以上將加級取代。二戰時,英軍,法軍和德軍,都有元帥這一階級。
北約成立後,從善如流,也採用了五星上將這個軍階。美海軍相當於五星上將的軍階,英文為Fleet Admiral。尼米茲就是Fleet Admiral,早年的中文翻譯將之譯為'海帥'。 尼米茲本來已獲提名晉升,有望繼杜威上將成為史上第二位六星的Admiral of the Navy。不料日本突然投降,此事遂不了了之,尼米茲成了繼日本之後的原子彈受害者。
美國只有另一個軍種有六星上將,就是陸軍。英文為General of the Armies,和五星上將 General of the Army,字面上的差別,在於一個是複數的Armies,一個是單數的Army。史上只有潘興和華盛頓兩位陸軍六星上將,華盛頓還是二戰後才獲追贈,但至今並未有人掛上這個後來才設計出來,五星中央加一星的徽章。
陸軍六星上將徽章
最高統帥Generalissimo
軍階中最高的為,源自拉丁文的Generalissimo,也許應該譯為'統帥',位階在所有元帥和將軍之上。這個名詞意思是,一國的最高軍職指揮官(民主國家三軍總司令為無軍職的總統,因此不能稱為Generalissimo)或數國聯軍的統帥。如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通常是所謂的軍事強人或實際掌權的軍人。
二戰中盟軍只有兩人有此資格,一個是聯軍統帥艾森豪,但他所採用的名稱為較謙虛的最高指揮官(Supreme Commander) 。另一個堂而皇之稱為Generalissimo的,就是咱們的蔣介石先生,盟軍如此稱他,倒不是因他為五星特級上將,而是因他的委員長職位,完全合乎軍事強人這個資格。
.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