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有關硫磺島的影片或文獻,都將島上的Suribachi山譯為摺缽山。才疏學淺實在不知摺缽譯名出自何處,上網查都是回到硫磺島的資料,好像兩個名詞已綁在一起相依為命。
其實Suribachi為日語音譯,日本漢文為擂缽(正式英文為mortar,臼砲得名即因形似擂缽,後延用至迫擊砲),指的是用來搗碎研磨食材的食器。在台灣除了客家擂茶用的擂缽外,最常看到的是日式炸豬排定食所附,用來搗碎研磨芝麻,內有溝槽的陶碗。在大陸好像在內陸許多地方,為家中必備食器,其最早來源應是搗碎藥材的石缽。
擂缽
美國內戰時的臼砲
1945年美國一定要在沖繩前拿下面積只有八平方哩多的硫磺島,不但是因島上機場可供轟炸日本回航加油迫降的B-29使用,更因島上雷達一偵測到從塞班島前往轟炸日本的B-29機群,通報至大本營,讓日本戰機在正確時間起飛攔截或直接撞擊,造成昂貴的B-29重大損失(B-29單價639,188美元,幾乎為單價83,000美元的P-47八倍) 。3月3日猶在酣戰中,就有一架B-29因油量太低緊急降落。這架馬洛少尉駕駛的超級空中堡壘,在已由美軍控制的跑道滑行3,000呎煞停時,組員聽到四周陸戰隊員暴出歡呼聲。之後總共有2,251架B-29在硫磺島降落,24,761人免於落海之難。P-51機群也由此起飛,全程護航至東京。
硫磺島擂缽山
史上最大兩棲部隊
此時的美國陸戰隊為史上最大兩棲部隊,總數達到六個師,將近二十萬人。規模已超過一個軍最基本的四個師,或兩個軍團(Corps,陸戰隊稱為Corps,編制本來應不超逾三個師)的編制,參與硫磺島之役就有三個師。2月19日登陸時,第四和第五師主攻,第三師留在船上作為海上預備隊(Floating Reserve)。由於日軍頑強抵抗,激烈超乎預期,第三師於2月21日,即投入旗下第21陸戰團登陸參戰。此役雖為美軍最慘烈的奪島戰,但因日軍從擂缽山俯視灘頭,一覽無遺,日軍刻意讓美軍登陸一小時,佔據灘頭才開火。這一小時讓美軍推進了寶貴的200-300碼,一位上尉坐在土堆上發號施令時,隱藏在土堆下的一門五吋砲突然開火,把他震得不省人事。美軍登陸時無戰事,故不被列為兩棲登陸戰。
硫磺島擂缽山望向海灘
貝里琉 的500個山洞已經讓美軍吃足苦頭,而硫磺島卻有1,500個、隱藏在這些洞穴中,除了一萬隻步槍外,重武器詳列在文末。另有30部戰車埋土中當碉堡,其中最詭異的是12門口徑320公厘的98式臼砲(Spigot Mortar),炮彈直徑比砲管大,得套在砲管上包著砲管。發炮時響徹天地,每門砲打不到六發就報廢,操砲的人和挨炮的人害怕的程度不相上下。最大的臼砲為1857年英國的“瑪立“臼砲,球形炮彈彈徑達910mm,裝藥 217公斤,砲膛兼砲管就像隻擂缽,但從未在實戰中發射過。美軍於1944 年,也製成一門同彈徑迫擊砲“小大衛“,預定在侵入日本時攻堅用,但也沒有佈署。日軍火箭發射器也是因準頭奇差,發射時聲勢讓美軍大驚失色,卻全落在海上,成陸戰隊員笑柄。
日本九八式臼砲
瑪立臼砲和炮彈
兩個師退出戰場
第四師於3月3日,攻下號稱絞肉機的高地時,傷亡已達6,591人,全師戰力只剩30%。到了3月16日,傷亡更達9,098人,其中陣亡有1,806人。該師成軍14個月,參與三場戰役,至此傷亡共達17,722人,只差一成,就等於全師覆沒。三天後受重創的第四師全體登船,航向夏威夷,從此未從事任何戰事,於該年11月28日除役。
第五師傷亡也高達8,563人,他們將陣亡弟兄葬在擂缽山腳,在淒涼的熄燈號聲中,結束了這個在擂缽山頂豎國旗的師於次年2月除役前,第一場也是唯一的戰役。
第三師師長鄂思堪少將!“Graves Erskine”,為一傳奇人物。才46歲就掛上兩顆將星。他在一次大戰時,於法國帶38人進入一無人地帶巡邏,只帶回四人。長官要他回去拿石頭丟向子彈來處,讓部隊判斷機槍巢所在,他真的回去 丟出一個石頭,順利消滅那個機槍巢。他的毅力和剛正不阿,深受部屬愛戴,贏得“大 E”稱號。在關島之役時,因射程不足而炸死陸戰隊員的砲手,就被他送進軍事法庭。
硫磺島兩個傳奇陸戰隊員
軍事迷熟知的刺針飛彈stinger的名稱,最早就是出現在硫磺島戰役。但它並非飛彈,而是陸戰第五師28 團東尼.史坦Stein 下士,在夏威夷待命時,將報廢海軍無畏式轟炸機後座,ANM2的30機槍拆下,改裝成個人武器,將之命名為刺針。史坦在夏威夷時,勤練刺針已入化境。登陸日當天,他打出當天最精彩的單兵戰鬥,背負沉重的槍和彈,他掩護了整連進入陣地。當整連遭到壓制動彈不得時,他挺身而起,引來敵火,讓敵砲陣地曝光。他單兵供陷一個又一個碉堡,擊斃20個日軍。子彈用罄,拋掉鋼盔和靴,奔回補充彈藥,總共達八次。每次順便帶回一個受傷的隊員。當他的排終究被逼徹退,他的單一火力掩護了安全徹退,手中機槍被打飛兩次,都奮力撿回,繼續發威,直到一顆日軍子彈終於達陣,讓他倒地而亡。
ANM2
Stein 和他的刺針.
第三師的著名中士詹伯倫,本來是老陸戰第四師下士。在菲律賓淪陷後,他加入游擊隊,轉戰各地,官至陸軍中尉。於1943年,由潛艇接至澳洲後,送回美國,接受麥克阿瑟讚為“超級英勇”而頒的傑出服務十字勳章。為了能回陸戰隊,他自願由中尉降為中士,加入第三師。詹伯倫於3月6日,362-C高地攻防戰,英勇捐驅。
硫磺島日軍重武器一覽:
輕機槍 x450
重機槍 x350
機砲(13mm) x168
機砲 (20mm) x4
防空機砲(23mm) x9
機砲(25mm) x213
防空機砲(40mm) x4
戰防砲(37-47mm) x69
火燄噴射器 x61
火箭發射器 x200
重型擲彈筒(50mm) x380
迫擊砲(81-90mm) x70
戰壕迫砲(150mm) x22
野砲(70-75mm) x41
榴彈砲(75-150mm)x20
兩用砲(7.5-12cm) x59
岸防砲(12-15cm) x29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