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達卡納島戰役第一段戰事,於1942年12月9 日告一段落,此段戰事除了陸戰第一師挑大樑,另有一團於1942年10月13日抵達增援的陸軍亞美利卡步兵師第164步兵團。就是在登陸後補給品慘遭陸戰隊員劫掠的那個單位,164步兵團原屬第41國民兵步兵師。在該師由四個步兵團縮編為三個步兵團時,改編入第34步兵師。1942年5月24日,亞美利卡步兵師成立時,改編入該師。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孤兒團,團上官兵對於被編入一個連編號都無的師,頗為不滿。該師在二戰後,才被賦與23師的編號,但一般仍以其獨特的原名稱之。
164步兵團發威
亞美利卡步兵師在英屬卡勒多尼亞(Caledonia)群島成軍,由於這是唯一在海外成軍的美國步兵師,特別命之為Americal 師,後面那個 cal代表Caledonia。整個師換下陸戰第一師前,只有164步兵團協防駐守瓜達卡納島。該團官兵對於被當成孤兒,本來就牢騷滿腹,到了島上,明明裝備比陸戰隊先進,又被當成預備隊駐守韓德森機場側翼,無所事事,更為不爽。但是在日軍仙台師10月24-27日間,大舉進攻要奪下韓德機場時,164步兵團發揮神威,該團配備最新的M 1半自動步槍,是日軍第一次嚐到八槍連發步槍的滋味,於25日被殲近2,000人。陸戰隊師長范得克里夫大為讚嘆,頒與該團單位傑出獎章。第二營營長霍爾中校在大雨中帶隊跋涉,至田那魯支援陸戰第七團第一營普勒中校(巴西隆的營長),及時解了營部被攻陷之危,獲頒海軍十字勳章。陸戰隊員更給予極高榮譽,稱他們為陸戰164團。瓜達卡納島之役後,164步兵團隨師又參與了布甘維爾和雷依泰奪島之役。
164步兵團臂章
獲昇墓碑中將
普勒中校綽號Chesty(大塊胸),因其身高只有5呎6,卻有厚實大塊軀幹架在兩支鳥腿上,整個人看上去就是一大塊胸部故被稱之,其綽號若譯成"虎背熊腰"較為傳神。他的強悍聲名遠播,當他第一次見到讓他撿視剛佈署的火燄噴射器時,他的反應是:"刺刀要裝在這玩意哪裡"?在"太平洋戰爭"影集裡,讓他急得要召集營部勤務人員,去對付突破防線的日軍一幕,影集未交代的背後故事為,他認為要直接掌握戰況,將營部設在守則不允許的火線直後,才被日軍輕易逼近,而日軍突破的正是164步兵團負責的防線空隙。霍爾中校向他報到時,知道他的作風,不得不聽他的,整營被拆成班級分遣隊,配給陸戰隊各班佈署。
chesty 普勒本人
普勒於1954年7月,以少將官階接掌陸戰第二師。次年11月1日,因心臟病退休時,獲得墓碑昇遷(Tombstone Promotion)為中將,此一昇遷代表他仍只能領少將薪,但往生後墓碑可以刻上中將。他總共獲頒五次海軍十字勳章,一次陸軍十字勳章,是史上獲此國家第二高勳章總數排名第二者。他心臟病發後,寫信給老部下,抱怨說他們給他很多綽號,就是不該叫他Chesty,害他得心臟病。
仙台師該役被殺5,000人, 由於缺糧,進攻行軍口糧都只獲配三分之一。逃進叢林中迷路餓死約2,000人,一木上校率領的900人,包括軍旗連,只剩200,帶頭的一木上校怕引火燒旗的煙為敵發現,將軍旗撕碎埋進土裡後自殺。替他帶信回去的幕僚,路上被陸戰隊擊斃,信件曝光,真相才為人知,其它部隊餓死在叢林中的狀況則無人知曉。
禿鷹巡邏殲滅名古屋師
仙台師最後殘部剩約2,000人,名古屋師來換防時,遭美軍機集結攻擊,即著名的“禿鷹巡邏”。數艘運兵船帶著補給沉沒,12,000人中只存活5,000人。
11月14日天未亮時,為了確保美機無法攻擊當晚抵達的名古屋師船隊,日軍艦隊兩艘重巡洋艦,對韓德森機場投射了1,000發炮彈。只擊毀兩架戰機,擊傷16 架,被美軍魚雷艇隊擊傷衣笠重巡洋艦後落荒離去。
天亮時,韓德森機場已修復跑道,野貓式、無畏式、復仇式,一早升空去獵殺日軍艦隊。找到在雲層掩護下的日艦展開攻擊。已經跛足的衣笠重巡洋艦又被數枚魚雷擊中,另兩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則吃了炸彈。機隊通知企業號派出戰機北上收拾衣笠後,回到韓德森機場加油掛彈,再度起飛前往西面尋找日軍運兵船隊,展開日後留名的“禿鷹巡邏”。
很不幸,巡洋艦隊竟然自信滿滿的通知運兵船隊,韓德森機場已遭摧毀,無須擔心美機出現。日軍運兵船隊 11艘運兵船,12艘護航驅逐艦,在晴空下放心前進。一過午只剩六小時行程,空中傳來不祥的馬達聲。韓德森機場菁英盡出,從空中俯衝而下。千磅炸彈爆炸,掀起鋼板和各種碎片,撕裂壅擠在甲板上的兵員,血肉四濺紛飛。兩顆炸彈重擊一艘運兵船,致其沉沒,另六顆使一艘運兵船死在水面不動,兩顆炸彈又使一艘驅逐艦跛足。
飛官一面嘔吐一面攻擊
接著從四面八方來的美機蜂湧而至,來自企業號航母、來自聖埃斯皮理圖、來自斐濟群島。最後抵達的是陸軍的P-38,低飛在桅桿高度,掃射佈滿血液的泥濘甲板,慘烈之處,有些飛官一面嘔吐一面攻擊,連跳海逃生的人也不放過。因為每一個上了岸的日軍,都是岸上陸戰隊員要冒險去清除的頑敵。戰事持續至夜色降臨,總共擊沉7艘運兵船。倖存4艘運兵船蹣跚衝上瓜達卡納島北岸Kukumbona附近的沙灘,釋出數百個無人領導的士兵,遭到陸戰隊戰機、米德號驅逐艦和陸戰第三防衛營五吋砲殲滅。名古屋師存活的不到5,000人,大都由驅逐艦載運北竄,除了部份乘小艇登上瓜達卡納島外,其於的分散至所羅門群島各處,船團所運補給只有五噸運抵。
瓜達卡納島上除了第一師砲兵營的榴彈砲,另有直屬陸戰司令部的第三、第四和第九防衛營(Defense Battalion)。在許多影片和資料都未著墨,這是陸戰隊火力最強,編制最大的營級單位。每營包括一個岸防大隊轄三個砲陣(連級),每個砲陣各有兩門馬克15五吋51倍徑主力艦副砲(1943年初,換裝155mm 長身湯姆加農砲)。四個防空砲陣(連級),各四門M3三吋自走加農砲(1943年初換裝90mm 加農砲)。兩個防空連,各24梃M2水冷式高射50機槍。兩個沙灘防衛連,各24梃M1917A1水冷式30機槍。防衛營砲連和正規砲兵營砲連單位名稱都為Battery,防衛營機槍連仍照傳統稱為company,而砲兵營所有連級單位包括勤務連,則一律稱為Battery,每營四個砲陣。二戰時,美日每個砲陣通常有四門火砲,戰後逐漸增加到六至十二門。
M3三吋機動加農砲
M2高射50 機槍
日軍未防兩棲部隊竟有如此強大火砲,在美海軍受創撤出該海域後,早在於10月25日派出三艘大型驅逐艦隊,岸轟島上美軍設施。擊沉一艘拖船和一些港內小船後,驚見艦隊海面冒出大量炮彈炸出的水柱,驅逐艦艦艏紛紛中彈冒出黑煙,急急放出煙幕驚惶撤退,就是陸戰第三防衛營五吋砲的傑作。
馬克15(8)五吋艦砲
陸戰第一師撤出瓜達卡納島時,距8月7 日開戰以來足足四個月有多,雖歷經苦戰,但陣亡其實只有621人、受傷1,517人,被虐疾撂倒的則多達5,600人,可見陸戰第一師驍勇破表。日軍損失30,000人中25,000為地面部隊,但其中有四分之三大都為虐疾所害外,其餘是在進攻時遭擊潰,逃進叢林中迷路餓死,足證戰役之慘烈。日軍虐疾致死人數之多,原因是醫藥補給船在島上登陸時,遭美機擊沉,大都躺入海底。
某電視節目名嘴,大談該戰役時,曾指出日軍在一次夜襲,擊斃美軍多達1,200人,不知數據出自何處。事實上,美軍傷亡以海軍最為慘重,整個戰役美軍陣亡總數7,100人中,大都死於海戰。為了怕影響後方士氣,在確定日軍居於無力回天的劣勢前,海軍好幾年都拒絕公佈傷亡人數。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