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講座心得 媒體如何做民主的柱石
2017/04/24 09:01
瀏覽1,833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講者:何榮幸先生
何榮幸先生在傳統媒體與數位新媒體的轉換之間,提出媒體的挑戰,講座簡單闡述其對假新聞、新聞查核、媒體與民主關係、以及新媒體營運的見解,每天如同陽光、空氣、水般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新聞,你是否曾留意其面目?從假新聞說起
  • 假新聞的面目
近日,美國和北韓,的新聞議題是「卡爾文森號的實際位置在哪裡?」,其實它還在印度洋,由政府製造的假新聞,永遠存在,永遠想要混淆視聽,達到政府想要的政治宣傳效果,為政治目的而製造假新聞。
而進入到思辨的第二層,例如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則新聞說「教宗支持川普」,經過查核,其實沒有這件事,但在美國媒體的調查下,支持川普的民眾,仍舊散佈這則「假新聞」,他們不是不知道真假,明知是假的,可是還要大量的散播它,此時就進入到「立場」問題,而不是是非問題。
而此現象越來越普遍,你已經知道是「假新聞」你不是沒有能力分辨,但你還是會大量流傳,我們在面對的是社會的對立,這樣的情況,在台灣屢見不鮮。
在後真相時代,不問真假,只問立場的時代裡面,哪怕你知道這是假新聞,必須更坦然面對,來自反建制公民的力量,建制派,矛頭指向傳統媒體,回到經濟上,「假新聞」是一門好生意?
在川普競選當中,有幾個部落客說做假新聞可以賺錢。這好像置入型行銷。
  • 新聞查核
新聞查核需要從上游、中游、下游來檢視,在上游,政府如果資訊不夠透明,就很容易成為假新聞製造的來之一,在美國臉書與媒體共構第三方查核機制,數位政委唐鳳則是提出從網路上的「關鍵字」過濾搜尋,標示政府資訊,多元並陳,讓讀者可以辨識。不會有一種方式能夠遏阻假新聞,處在下游處的這一代的讀者,需要深化媒體試讀教育,知道他是假新聞之後,你還要不要傳播,是對現代民主的一個挑戰。
假新聞是不會消失的,真實世界是謊言與真實共存。
  • 媒體跟民主的關係
為了搶快,搶即時收視率,「查證」功能失靈。
陰謀論讓民主失靈,名嘴媒體難辭其咎,社群媒體出現之後,民主運作過程中出現一種「陰謀論」的猜測,媒體難辭其咎。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數位新媒體,眼球經濟,點擊率,成為最重要考量之一,即時新聞求快,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可以更正,更正澄清的新聞,其影響性遠遠比不上錯誤的新聞,何況錯誤的新聞會一直掛在那邊,現面臨的即是,點擊率為王,新聞產製崩壞,新聞破裂化越演越烈,即時新聞崩壞,讓新聞工作者喪志。
而經過政黨輪替,無論藍綠,還是慣用標案、置入性行銷,控制媒體,為了標案,或是出錢的國營事業擦脂抹粉,這樣的情況一直存在。年輕世代去中心化,媒體公信力淪喪。
  • 新媒體營運
視免費為理所當然,我們一直不覺得新聞要付費性的重要。再者臉書不斷侵蝕媒體,當所有廣告移到網路上,佔廣告收益最多的是臉書和谷歌,吸走廣告後,市場留下來得餅就少了,而媒體顧及點閱率,得向臉書下廣告,產生點擊率與觸發率。 在不靠廣告收入為營運方針下,數位新媒體靠的是非營利,以社會捐款、群眾募資等社會支持方式為資金來源。
而新媒體正在以「新聞脈絡化」,化解「新聞破碎化」,全世界的新媒體,不像傳統媒體包山包海討論所有的議題,在做的事情就是鎖定你的分眾市場,企圖在分眾市場,進行專業的解讀與專業的詮釋,鎖定你,專心產製新聞,是「可能」的解方。扮演社會對話的橋樑,因為這個角色尚未有人承擔,就算有人積極倡議,它也是孤立的角色,需要在媒體的各個分眾領域,進行社會對話,扮演橋樑。透過分眾,讓報導內容成為連結不同民眾,扮演社會對話的角色。

產製「調查報導」,深入探討議題,而呈現方式也跟以往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用新方式關心公共議題,例如報導者的「急診人生新聞遊戲」或是「全能古蹟燒毀王」,急診人生新聞遊戲以動畫遊戲方式引人了解議題。



講座線上直播)
文末,在後工業社會中,以「訊息」為主的時代來臨,任何形式呈現的「新聞」,看起來像是「真」的,也可能是一個包裝過後的「廣告」、「政治宣傳」,我們得花一些時間分辨,並且選擇,這是數位公民需要學習的一件事,筆者也正在學習當中。練習查證,或許付費訂閱「調查報導媒體」,有助於讓這群人成為事件的「把關者」以及「守門人」。



延伸閱讀:專訪傳播學者Victor Pickard:未來屬於不追求利潤的媒體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