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主最近連續聽到行內人士說,預防給錯藥物,必需「三讀五對」,格主完全贊同。
這句,連民眾也都很順口,就會溜出嘴的一般常識或口頭禪,不一定適用於每個病人所處的所有狀況。
至少在麻醉當中,不管是麻醉剛開始的誘導期,或中途需要追加劑量的給藥!
事實上,格主早就講過麻醉科辦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不切實際,目前全世界的麻醉科,也沒有人這麼做);但上週在病安週的活動中,已經意外聽到有專家脫口而出說錯話,不料昨天又再TPR警示訊息提醒的一則消息中,看到有同行亂用,可能誤導病安同好的「三讀五對」一詞,再加上負責審稿的TPR工作小組也同樣沒有正確概念,實在令我"連續"非常失望。
很想請醫策會公開教導大家,麻醉科怎麼做「三讀五對」,或是介紹投稿者的麻醉科,讓大家專程去討教或標竿學習,但學會應該不會想看笑話。
該則「提醒」大家的幾個論點與建議,格主只有認為太簡單,又太不夠具體了。
很抱歉,給相關者的參考價值實在不大!
最大的問題,莫非是誤導大家出錯的原因是沒有「三讀五對」,但其實是給藥者,隨便抓了抽好藥的空針,就打進去的Syringe Swap Error,也有人稱為Substitution 或 Medication Mix-Up。
因為文中提了兩次"關鍵詞",更讓行外人士加强了就是非做「三讀五對」不可的印象。
問題是哪三讀?哪五對?真不懂病安語言的奧妙!
因為這並不是麻醉常識,不是可以落實的專業SOP,也不是業界公認的Standard of Care,只能說是離譜的錯誤觀念,或錯誤用詞吧!
在麻醉誘導期(即是讓病入睡的數十秒鍾或數分鍾),通常是由醫師決定打什麼藥(醫囑不會事先有書面資料可供核對),甚至當場也有可能由他自己親自抽藥,抽好以後(未貼標籖),如沒特殊狀況,就會順手打藥。
這些連續動作,都是從靜脈給藥(至少四、五種)且間隔很短,劑量也可能隨時(臨時)追加,難道每給一個藥,或在每次追加劑量時都要一一核對(x5)嗎?怎麼核對啊?
病人不就躺在手術台上,不可能中途落跑的,全麻中的病人也不會應答名字叫什麽,病房的Routine「三讀五對」,如何拿來OR運用呢?
有時臨時決定要併用吸入性麻醉劑,劑量(濃度)是隨機判斷後才能當場決定,根本沒有醫囑可以核對.......。
反正告訴人家麻醉給藥要「三讀五對」就是誤導,與現實不符,也從來沒有看過國外文獻提及這樣的見解。
從該案簡單敍述的犯錯內容來看,格主相信國內目前只有極少數醫院,會做這種事,即是給藥動作由麻護單獨(?)執行,沒有醫師在場,只有出事時才會叫人,而且"空針有貼藥名,但無顏色區分"的冒險行為.....。
因為依法規定,麻護不可獨立作業,且格主也相信,較有制度的絕大多數醫院,至少在近20年來,都會有習慣把業界公認的紅色標籤,貼在抽好肌肉鬆弛劑的空針上,同時將藍色的標籤,貼在抽好止痛劑(專指Narcotic)的空針上,即便只有部分醫院,是完全遵照麻醉醫學會所建議的Color Labeling Standards在執行麻醉,但沒有這種業界「最底線常識」的醫院,應該是微乎其微。
麻醉前中後,發生給藥錯誤的頻率大約是1/131~1/5475例,最常見的錯誤是劑量過高,佔30-40%,其次才是抓錯空針給藥,約佔20-30%。
根據英國NHS,針對針劑(Injectables)的給藥錯誤,po在網頁中的Alert就有長達12頁的內容,其他在諸多預防策略中,最有效的,是由第2個人做Double Check(2nd person verbal confirmation)即口頭確認。
另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條碼(Bar code)辨識,並結合電子麻醉記錄做確認,目前連英國也尚未普及,但值得參考。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麻醉用藥安全,美國麻醉安全基金會(APSF)於2010年1月的共識與建議是,在策略上可考慮"SPTC",Standardization(標準化的Protocol如Labeling),Pharmacy即安排藥師進駐開刀房協助把關,Technology(導入IT,如AIMS,Bar coding)及Culture(提升安全文化的教育訓練)。
很重要的一點是,給藥者的視線,必需放在即將給藥的空針上,並從標籤確實讀取藥名,雖然顏色可以幫助辦識,但在打藥者沒有注視目標點的動作,或看不清楚字體的情況下,貼什麽顏色的標籤都不安全吧!
以一位資深的麻醉醫師及病安工作者,給予最衷心且最確實的建議做法是:
1、每一位麻醉病人的備藥,都單獨使用一個Tray,以防混淆
2、在抽藥及給藥前,都有另一位同仁做Double Check,並出聲把藥名唸出來(Read Aloud),而非覆誦(Read Back),絕對不是只會盲目說出,"不切實際"的「三讀五對」
<延伸閱讀>
*三讀五對的原則不適用於麻醉科?
*美中不足的麻醉藥物標籤標準作業辦法
*www.wakeupsafe.org
Medication Error in Ana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 Indian J Anaesth 2010 54(3):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