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TQIP/TCPI及2011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制度
2011/02/03 12:22
瀏覽10,00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隨著醫策會首腦人物的改組,一些新政策及行銷策略,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很多人都說到底是想怎樣?!

沿用多年的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劃(TQIP=Taiwan Quality Indicators Project),自100年起,已更名為台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Taiwan Clinic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消息傳出後還有人半信半疑,因為在醫策會的網站上,至今尚未看到這樣的訊息。有人問到原本大家都講得很順口的TQIP為何要改名?難道是有換湯又換藥嗎?或是政策不變?

另一位同好則談到,可能是時空不一樣,新年新氣象,或許換個名字運勢就會更好?好吧!~就當作是這樣,新年快樂!但取名字,本來就有個人喜好與自由,不需要特殊原因或解釋,也可任意命名或至戶政事務所辦理更改名字,一輩子至多2次是眾所周知的事。

法人也好,民間團體甚至公司行號也好,相信在自由世界裡,通常沒人會管你愛稱呼什麼的"閒事"。

例如:管制藥品管理局也曾多次改名,有些單位則是因擴編或縮編而改名,衛生署未來也將改名,TQIS(S指的是系統),也是後來改名為,現在大家都熟悉的國內最大品質指標管理系統THIS),結論就是,大家都可自稱某某某或XXX。

但改名的決策者,一定認為有哪裡不妥才會想改,所以有人很好奇地想知道,改名TCPI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也不奇怪。至少在這講究醫療評值,及說明責任的時代(Era of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我們能瞭解部分人士所以期待公開說明的心裡。

以下只是個人的淺見與猜測,正確答案應該直接請教醫療品質指標專案小組,他們雖然沒有說明的義務,但能讓他們聽到使用者及關心者的聲音也不錯。

醫療品質的評估,可從Structure、Process及Outcome三個層面的指標來Approach是行內人士的常識,而臨床指標(Clinical Indicators=CI),即是結果面(Outcome)指標的一種也是大家的共識,但並不代表一定是最終的結果。

醫院的臨床成效(Clinical Performance),直接可用量測的CI來做評值,也是非常合理。

但在醫院評鑑時,很多人都強調過程面指標(Process Indicators)比較重要,其實SPO三者都要兼顧,只是Process的評值或許是最困難,且常常對Outcome有重大的影響。

近年澳洲的ACHS(Australian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s),不用Clinical Indicators而偏好使用Clinic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TCPI的後3個英文字母)的名稱。

日本學者,也有人提及使用這樣的名稱才是新趨勢,雖然全球最大的醫療Outcome量測機構也是QIP的鼻祖--Maryland Hospital Association,目前約有二千多家加入,仍然繼續使用它的Quality Indicators,所以"QIP"的名稱維持不變。

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把台灣品質指標(TQIP的TQI)改名為台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所代表的意義只是反映現況。或許決策者想要強調台灣已經進入一個把醫療經濟效益,與臨床指標(CI)Link在一起的時代,CI不僅是品質改善(Quality Improvement)的工具,也可被用來評估投入的醫療費用,是否有被妥善使用,沒有浪費,也等於是對臨床成效(Performance)的評估。就此,TCPI這個新名稱,似乎就很合乎「經營」指標,顧名思義可提醒經營者把它運用在疾病管理(Disease Management)及平衡計分卡(BSC)/KPI等等。因此,TCPI對DRG及論質計酬的健保策略有多少影響也可想而知。

最近(1/28)醫策會,僅用了大約500個字的簡介就推出一個行銷怪招,即是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制度。由於收費標準不明,品質認證的基準與細節也都不明確就匆匆po上網公告,實在是有點草率,難免惹出很多爭議。有人懷疑這是推廣TRM的副產品?

雖然強調以病人為中心,IOM的品質目標還要具備其他5個條件(Safe、Timely、Effective、Efficient、Equitable)才算數,這與評鑑委員在實地(Actual Survey)用Tracer Methodology查看Structure,Process及Outcome的各種臨床指標,情形有何兩樣?前述Process已含醫護人員遵循SOP/Protocol及Teamwork & Communication。

TCPI及健保局,為了合理給付,所掌握各醫院的各種品質指標還不夠看嗎? 最近公告實施的醫院評鑑基準,也不夠呈現醫品的好壞嗎?如有醫院自認是業界典範,其照護品質可供標竿學習的話,建議報名參加角逐生策會主辦的「國品獎」比較有成就感吧!

如果是為了國際醫療,不如先通過JCI評鑑才比較有公信力,美國也有Distinction in Multicultural Healthcare的認證;況且疾病種類太多了,認證制度指的是哪些疾病?

美國的NCQA(Nation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Assurance)明訂的Disease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及HEDIS Program,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如醫策會真正想要做認證,請務必參考。

五大慢性病如Asthma、COPD、DM、CAD、Heart Failure是主要接受評鑑及認證的疾病(群)。希望策劃的人能講清楚說明白所有遊戲規則,請不要把評鑑、訪查輔導、認證、TCPI、THIS、觀光醫療及TRM等通通搞雜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科學百科
自訂分類:病人安全文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