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的一則論語,偶然反芻細讀,心中常佩服孔夫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歷程。我呢傻里傻氣活過了十五,活過了三十,也開始了不惑之年,可以很確定這個四十是一個分水嶺。志學與而立是起步是向上走,四十身心走到哪兒就停那停會兒,停的時刻,悄然微調方向了。
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知命,感覺已是俯視。耳順,更如供桌上神祇,人說甚麼祂都能聽著,等著,等著懂的人。七十能不逾矩的從心所欲,不就起心動念語默行止都恰恰在合理合適合時宜的狀態中嗎?(當然我們不能忽略人難做,做人難,難做人這個真實。)
人生中段,是一個山頭,是“見山不是山”的分解,是打破昨日過往的時段,是關鍵的分水嶺。
即便經歷微不足道,不諱言四十年的年紋與傷痕,理想性語言已自動轉化成代價與成本,眼光與心態已經涵蓋了實際與俗氣。見了丁點現象能老態橫秋說一套,對毛毛躁躁的人直覺不可靠,有時也忘了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裡,太習慣處理一件事要面對極為不同的立場與面向,從中要找出最大公約數,夾起尾巴還不足以表達一二。小一輩看你太軟太聳,老一輩誡告你勿太衝太過,想想自己除了稍有倦容,肩上應當還是扛得了重,走路得有些許風。
已經有很明確的脾氣習慣,有跟不上變化的心情,有望洋興嘆的蒼茫感。從而立到不惑,經歷喪親之痛,經歷某些長輩的無理,經歷信仰的質變,經歷榜樣師長們成群的空洞化,經歷收到存證信函的滋味,經歷了閉關與再學習,經歷種種種種終於深刻(這麼後知後覺)體會到“不靠自己則無路可走”。
經歷了生活,體會了生命。佛卻說,一切是幻象,緣起性空。太有趣了,不是嗎?人生如戲,戲是假的,你得真投入,殺青留下經典,獨自黯然,未能出戲,但人生角色不能不演,走不出來是自己的問題。又說人生似夢,短暫易醒,然夢中夢連環不止,你硬生生要對抗命運,說似一物即不中,誰能與夢較真?
就這麼到了不惑之嶺。
海拔多高?
熱門景點?
不重要。風景自有一片,怡不怡人,看你身邊都感召了什麼人?與其圖喧囂繁華,不如知音說與知音,尚惜緣惜份。登上不惑嶺上的奇妙滋味,得想著走過的路,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態,期許自己不要心老,不要膚淺,穩當當面對“不”與“惑”,走出未來走出自己。。
- 6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7/05 04:24
如果四十真能不惑,大徹大悟,想必往後可望「吾道一以貫之」了。可喜可賀。
惟事在人為,成事在天,到了五十可能才知天命吧。
文明、法治的社會,隱(懲)惡揚善,好人、弱勢族群或瀕危動物會受到保護。反之,民粹、脫法的社會,則匪、盜、詐騙、政客、名嘴、暴民橫行。
有感造化弄人,半點不由人。
<心情風景>將軍堡—遊烈嶼(小金門)「將軍堡」有感(附:造化弄人)
http://blog.udn.com/jong2020/171140254 - 5樓. BJ周2025/06/22 23:25
說得極是
人生如戲不能不演
但求不要太入戲
- 4樓. Charles Lin2025/06/16 14:38Welcome back,有一陣子沒見。哈,感謝關注。
生活上的瑣碎與匆忙讓我有心無力更新。
有時候空檔虛度光陰,也無有內容可更新。
所以更新的事常被放在其次其次的順序上。
一直很佩服能穩定輸出的前輩與格友。
願自己持續感受生活~加減寫著~
拙斌 拙斌 於 2025/06/21 21:51回覆 - 3樓. 皓呆土豆2025/06/16 12:33於我 ,有時候還是容易被迷惑 ,是物慾 ,是情緒 ,噯 ! 真是不該 ~ 不該 ~
- 2樓. Path Walker2025/06/16 07:26回訪 問安
- 1樓. 庭2025/06/15 20:52人生無論幾歲都無法不惑,只因有時我們不知道當時的選擇是否是對的。只願選擇後不說後悔,只願經歷後不失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