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脫亞入歐」是日本知識界引為驕傲的口號
2016/03/15 01:09
瀏覽2,252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脫亞入歐」是日本知識界引為驕傲的口號

    老一輩台灣接受過日本教育,接觸過傳統日本,對日本人有一個評語,叫做有禮無體

    有禮無體涵義無窮意味著日本人表面上鞠躬哈腰,對人都很有禮貌,實際上在關起門來的地方放浪形骸,卻是百無禁忌,有禮的外表卻不具禮的本質,就像給野獸穿上禮服,也改不了嗜人的本性

明治維新日語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 ?)是指日本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以維新志士所建新政府為核心的民族統一主義與西化改革運動。在當時這一改革運動被稱為御一新一新,後世則將這場明治天皇時期的社會改革稱之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期間,由「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建立日本近世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政治上,他們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力圖建立仿效西方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躋身西方列強之林;經濟上則推動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推進國家的工業化;並在社會上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外交上,除了推動廢除與列強之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外,日本開始積極開發蝦夷地入侵琉球,展現出擴張主義的姿態,並為日後實現日韓合併積極鋪路。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史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它使日本建立起穩固的中央政府和新的社會體系,以藩閥和大資本家取代過去武士階級的統治。

明治維新使日本快速發展,為日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打下不可逆的現代化基礎,因而被認為是日本近代化的起點。

福澤諭吉1835110日-190123日),日本明治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東京學士會院首任院長、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創辦人、主張脫亞論

脫亞入歐」從此成為日本知識界引為驕傲的口號。

福澤諭吉終生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在《時事新報》發表其著名的短文《脫亞論》,積極提倡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應該放棄中華思想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洋文明。基於優勝劣敗原則,他認定東方文明必定失敗,因此他呼籲與東亞鄰國絕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視為與鄰國同樣的「野蠻」之地。他對當時的東亞其他國家採取蔑視的態度,比如將清日甲午戰爭描述為一場「文野(文明與野蠻)之戰」;認為朝鮮王朝清朝是「惡友」。故而《脫亞論》又被認為是日本思想界對亞洲的「絕交書」。

福澤諭吉對於西洋文明並非沒有取捨。可以說在其自由主義的表象之下,始終堅定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此後,也有人批評福澤是一位肯定侵略行為的種族歧視主義者。但是,根據平山洋的《福澤諭吉的真實》(文春新書)的文字,其實這應該歸因於《福澤諭吉傳》的作者、《時事新報》的主筆、《福澤全集》的主編石河干明

根據平山的論點,雖然福澤批評了支那(中國)和朝鮮(南、北韓)的政府,但是並不是貶低其民族本身。至於將清朝的士兵稱為「豬玀」等種族歧視的說法,其實是石河將自己的觀點偽造成福澤的說法寫入全集的。但是,對於這種觀點,也有不少人表示質疑。根據《脫亞論》,事實上當時福澤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將舊的茅草房改建成石房,但中國仍然是茅草房。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令中國也改建為石房,不然代表中國的茅草房著火一樣會影響到改建成石房的日本。為了代表日本的房子的安全,日本應該不惜強占還是草房的中國、朝鮮,幫助其改建成石房。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還通過出資購買武器來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

最近兩年多來,中國和日本因釣魚台問題劍拔弩張,除了軍事尚未直接對峙外,從外交、海上執法到媒體宣傳的所有戰線都是火力全開。釣魚台是中日互相仇視的冰山一角,表面上是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法上的認定,乃至油源爭奪,深層次則是文化出了問題,尤以日本對自己和史觀上的認知出了嚴重偏差。

 曾任總統府秘書長的已故國民黨大老張群,早年留學日本,對日本民族性與文化了解甚深。他曾說,日本雖然漢化,但僅止於「有禮無體」。日本的禮數眾所周知,簡單的喝茶到了日本可以變成茶道,文化表現非常精緻而細膩,但對歷史觀缺乏「大是大非」,此之謂「無體」。

 一部血淚斑斑的侵略史,日本政府到現在都不敢面對,南京大屠殺竟然有官員矢口否認,慰安婦的道歉賠償就更不用說了。難怪翁山蘇姬直批日本,「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但不肯承認犯錯才是重大錯誤。」這和西德前總理布朗德1970年到華沙跪在猶太人紀念碑前認錯懺悔,所展現一個民族起碼的反省有著天壤之別。相信歐洲人不擔心納粹再起,亞洲人對日本的軍國主義復甦就很難放心。

德國以法律禁止所有關於納粹的崇拜,對納粹的「」字標誌嚴格限制,僅許作為教育使用,以史為鑑。日本則很不一樣,二戰的甲級戰犯牌位能進入靖國神社,這當然與日本天皇1945年的《終戰詔書》有關,不說投降,而說終戰,並表揚戰死的官兵為「忠志之士」,而不論這種忠志對其他民族造成的傷害,其殘酷暴虐違反人類最低的人道標準,一個違反人性任意殺戮的命令,凡有天良的軍人可以不從,違者受國際制裁,這是普世價值,否則軍隊無異於殺人機器。

 武士道精神最能體現日本軍人的忠勇。明治天皇之前,武士道精神只存於武士階級,當明治天皇清除日本「最後一個武士」的代表人物西鄉隆盛之後,武士精神走下聖壇,從一個階級普及於大眾,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最重要的基礎,所有人可像武士般地向天皇效忠,為天皇而死的人與凡人不同,可入靖國神社供人敬奉。此前只有武士有資格奉入神社。

 每一個政權都愛忠勇之士,唯有恕道,其勇才是大勇,唯有知恥近乎勇,才能下跪懺悔,也才能保證永不再犯。日本政府及領導人缺了這一點恕道,可能暫時成就自己,卻傷及周遭,倒頭來還得承受歷史的審判。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歷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