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2025/05/18 11:26
瀏覽194
迴響0
推薦16
引用0

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19458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宣告投降後,中國國民黨內各派系都被派來台灣發展。

當時勢力最大的,當然是在長官公署內的陳儀政學系和青年黨人,而在民間

聲勢最大的,則是三民主義青年團。

 欲了解國民黨,就有必要認識三民主義青年團。

(一)  三民主義青年團的背景
一九三八年七月,蔣介石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三青團」),自兼團長,任命陳誠為書記長、康澤為組織部長。成立該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國民黨形象被醜化,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以「中統 」的特務標籤,無法吸引青年人加入,反而使他們轉向共產黨,因此希望建立一個形象清新的組織,來爭取青年;另一方面,在國民黨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勢力太大,需要培養另一群人來加以制衡。
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陳誠與組織部長康澤雖然都出身黃埔系,想法上卻有極大的差異。

陳誠是黃埔教官與軍統、復興社特務向來不睦,自成一個系統。康澤則是黃埔學生與志同道合者組成復興社(民間稱藍衣社),想以復興社為三青團的重心。兩人之間芥蒂頗深。(康澤回憶錄,p.24;何廉回憶錄,p.88

陳誠在三青團中快速發展個人勢力,引起蔣介石不滿,一度將其調離,

改以張治中為書記長,然而最後還是讓他回任。(康澤回憶錄,p.25;何廉回憶錄,p.87

一九三九年六月,蔣經國被選為三青團中央幹事,陳誠任命其為三青團

江西支團臨時幹事會幹事兼籌備主任。為了掌握實權,蔣與康澤手下

彭朝鈺展開激烈的鬥爭。得勝後,就用全部心血辦「青年幹部訓練班」,

培養其嫡系部隊。一九四三年又在江西舉辦兩期「新贛南經濟建設訓練班」。蔣經國手下大將王昇與李煥都出自「青年幹部訓練班」

「太子系」的組織基礎就是透過這些訓練班組織起來的。一九四三年七月,

蔣經國奪得三青團籌辦中的「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的寶座(校長蔣介石)。

該校是由三青團「中央青幹班」擴展而來的,是「政治的黃埔」嫡系,蔣經國控制該校,得到大批人馬。一九四六年九月,三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廬山召開,蔣經國擊敗康澤,奪得組織大權。蔣任第二處處長,主管

組織、訓練,其親信胡軌任第五處處長,鄭彥棻任中央團部副書記長,

張其昀、黃少谷、倪文亞為中央常務幹事。三青團中央的領導權落到

太子系手中。(郭緒印,p.p.639 - 648

(二)三民主義青年團在臺灣

一九四五年九月1日,張士德上校乘美軍飛機抵台,成為第一批來臺的中國官員。

他在臺北約見陳逸松,命其籌組「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區團」。(陳逸松)

他以「黨外無黨,團外無團」的理由,鼓動士紳加入三青團。王添灯、

林日高、連溫卿、潘欽信等人(原台共黨員)都於此時成為該團團員。各地方組織也被納入旗下,分支機構紛紛成立。

由於三青團是國府各派系中最早來臺發展的,聲勢甚為浩大。台灣的

重要頭人大半在這個組織裏面。陳儀對之頗為疑忌,本來想藉口該團

「擅自接管房屋、肆無忌憚,近且強接臺灣銀行之金庫」,加以解散,

但是被勸阻。(李翼中,p.401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八日,李友邦返臺,擔任三青團台灣區團主任。

以余楊為書記,李妻嚴秀峰為第四科科長,王添灯為臺北分團主任,

郭紹宗為新竹分團主任,陳復志為嘉義分團主任。該團當時的成員

包括許多臺灣知名人士,如陳逸松、陳旺成、林碧梧、 陳海成、

林培英、許世賢、許傳、楊金虎等,更有左派及台共人士如蘇新、

王萬得、潘欽信、石錫勳、林糊、莊守、簡吉、楊逵等人。

軍統(林頂立,保密局台灣站站長)曾多次呈報「臺灣三青團潛伏奸偽份子」,

但都被陳誠壓下。(大溪檔案,p.231

軍統局是以消滅匪諜當業績的,一直都想對三青團動手。
當時三青團的成員有不少文化界人士,經常在報紙上揭露長官公署的一些

黑暗面,也常和二陳控制的省黨部打對台。省黨部組織部長徐白光曾

多次企圖派人參加陳逸松的《政經報》,使陳忿而將該報關閉已示抗議。

(謝聰敏,p.p.149 -150)因此,無論是陳儀的長官公署,或是國民黨

省黨部,都對三青團充滿怨恨!

二二八事件時,該團臺北分團主任王添灯、嘉義分團主任陳復志、臺南分團

主任莊孟侯、高雄分團主任王清佐、屏東分團葉秋木、花蓮分團許錫謙、

馬有岳等,都在各縣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月初,陳儀曾邀請李友邦出面廣播撫平亂局,為李所拒。(嚴秀峰,p.119

三月十日,李友邦被補。六月,在陳誠營救下獲釋。然而三青團的團員

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王添灯、陳復志、葉秋木被殺害、莊孟侯、王清佐被補入獄。

三青團是集結最多台灣頭人的組織,也是被誅戮最慘的組織。

(三)三青團與國民黨合併

一九四七年九月,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暨中央黨團聯席會議決定實行

黨團合併統一,將三青團併入國民黨,規定三青團員一律登記為中國

國民黨黨員並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之下設置青年部。然而

二陳所主導的國民黨,跟陳誠和蔣經國所領導的三青團幹部仍纏鬥不休。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蔣介石宣佈以蔣經國、陳誠等十六人為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在中國大陸時期控制國民黨組織及人事

的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及該派系重量級人士均遭摒棄

(表態絕對效忠蔣的張道藩及谷正綱例外)。一九五年八月五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正式成立,蔣經國則擔任

「幹部訓練委員會」主委,取代昔日二陳控制之「組織部」,掌握

國民黨的人事及組織大權。而「臺灣省改造委員會」則由前三青團

中央團部組織處長倪文亞擔任主委。在陳誠跟蔣經國的運作下,

三青團幹部掌握了國民黨機器。

然而,新的三青團不久之後又誕生了!一九五二年一月國民黨

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設立案,蔣介石

且在當年三月發表『告全國青年書』,要求青年參加。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六十歲生日時,該團正式成立,

由蔣經國擔任主任。蔣經國運用國家「公權力」,強制規定所有

高中以上學生為當然團員,年滿十六歲、未超過二十五歲之社會青年,

若符合該團條件者都必須加入。救國團不僅是蔣政權控制青年的

團體,也是蔣經國日後掌權的根基。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