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曾經在帶我的一位老師去給一位針灸醫生接受治療的時候,向這位中醫師發表了我對中醫的批評意見。大體是說,中醫固步自封,很難有進步。但是,可以感覺到,這些話引起了對方的不滿,後來他對我態度冷淡。
我其實知道,自己沒有資格評論中醫。我批評中醫,恐怕只是曝露自己的無知。但是,話說回來:誰來批評中醫?西醫嗎?他們恐怕更要避諱,免得搗了蜂窩,惹來不必要的大麻煩。那麼,中醫自己嗎?這恐怕是一種矛盾的要求,要他們自己攻擊自己(嚴格來說,也許應該說是群體中的某個成員攻擊自己所屬的群體)。邏輯上,這其實也未嘗不可;但是,現實上真的不容易。
所以呢?就任事情繼續像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嗎?一個非常鮮明而無奈的事實是,台灣號稱中國醫藥大學的學校,其實現在也以發展西醫為主,中醫在這裡好像也只是聊備一格。而早年培養的一些兼具中醫師與西醫師資格的人,據知也多半寧願從事西醫醫療。這裡固然有市場因素的考慮,但是,為什麼偌大的台灣,連一個本來要專門培養中醫的學校也變成了這樣呢?
以上窘境恐怕就是中醫界的現實處境。說出來不好聽,但是,不說出來,情況其實也不會更好。而中醫要改革,恐怕就得先從接受批評開始,包括外行人的批評。當然,外行人的批評意見可能本身就有問題,但是,不表達出來,就無從檢視,也無從知道究竟有沒有參考意義。
總之,既然我對中醫有批評意見,那麼,就容我不揣淺陋說了。如果因此引來對我個人的攻擊,我也無話可說。
中醫,一門歷經數千年演化的醫療體系,歷代累積下無數臨床經驗、方劑與診療技巧,至今仍對部分疾病的調理與治療發揮作用。然而,這門學問至今似乎陷於一種進退維谷的困境中:它的經驗部分固然應該還是深具價值,但其理論基礎卻顯得薄弱、過時,無法有效支撐其臨床應用,也難以與現代科學醫學對話。在這樣的矛盾中,中醫既不願放棄傳統,也無力主動創新,最終導致其逐漸被邊緣化,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多於現代醫療選項的存在。
一、 中醫經驗的寶貴與可檢驗性
無論如何評價中醫理論,有一點幾乎是無可爭辯的:中醫確實擁有豐富且累積性的經驗資料。例如經過千百年篩選的經典方劑,許多至今仍廣泛使用,如麻黃湯、柴胡疏肝散等,對某些症狀群具有穩定的治療效果。許多草藥成分(如黃連、甘草)亦被現代藥理學證實含有特定活性成分。
也就是說,中醫的某些部分並不只是「信仰」,而是經過代代醫者試驗、淘汰與修正後的結果。這些驗方與臨床技術如果能在嚴謹條件下被進一步科學驗證,極可能為人類醫療提供補充價值。
二、 陰陽五行作為理論模型:早期思維的遺緒
問題可能出在中醫的主要理論參考模型——以陰陽、五行為核心架構的體系,是一種古典自然哲學模式,發展於對人體與自然關係的朦朧直觀階段。在醫學知識尚未累積的時代,它提供了一種分類與理解人體現象的工具,也確實曾幫助醫者建立經驗分類系統。
但這套理論從未真正建立起可重複驗證的因果架構,對病因、機制、治療機轉等方面解釋力極低。更嚴重的是,它未能與現代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實證知識接軌,無法有效引導中醫經驗的轉譯與進步。
這使得中醫理論長期處於「無法進一步深化」的狀態,只能一再重複、詮釋古籍,卻難以真正推進。理論上的貧乏,限制了中醫知識的現代化整合與跨學科合作,也限制了年輕世代對中醫的信任與投入。
三、語言的隔閡
中醫的另外一個困擾可能是其使用的語言。中醫發展得早,使用的語言也是早期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在轉譯成為現在的白話語文時,實際上恐怕有困難。這種困難,恐怕其實阻礙了中醫學生們的學習。問題是,似乎也沒看到有人系統性地尋求克服,譬如進行大規模翻譯的工作。估計翻譯工作有難度。有些語義長期模糊,而且無人敢於承認其模糊,或者去釐清其確切語義。
也許對翻譯工作還有另外一種考慮。是不是有些中醫前輩,寧願藉著對文言文醫典知識的寡頭壟斷,來維繫其在業界的權威?
也或許,還有一種可能的狀況是,有些資深中醫師對一些經典文義雖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卻也並不完全確定這種理解是否正確;而且,不願意向人揭露這種不完全確定的狀態,以免曝露出權威不足的問題,唯恐失去面子。但是,對醫典理解的困難,卻橫亙眼前,貽誤整個中醫學的發展。
四、拒絕對話:中醫界的封閉文化
在面對批評與挑戰時,中醫界往往出現強烈的防衛性與排他性,習慣將外界質疑視為「西醫中心論」或「文化侵略」,進而強化自身的正當性,而非誠懇反思其內部問題。結果,許多中醫教育機構與學術組織更像是在守護一套神聖經典,而非推動一門實用醫學的革新。這種拒絕對話的問題態度,當然應該不是中醫的內在特質。它主要是傳統中國社會的一種典型人際互動態度。在人際之間維持權威、面子,比通過對話、互相批判以尋求真理與新知更重要。中醫在現代市場上的不利處境更讓這種維持權威成為必要,卻也更損害中醫的自我推進。
這種態度上的「不誠懇」,既不願面對科學檢驗的挑戰,也不主動自我更新。結果是,中醫難以吸引真正優秀的研究者進入,也無法與國際醫學主流進行有效交流。當中醫界不思進取,患者自然選擇結果更可靠、資訊更透明的現代西醫。這似乎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的困局。
五、可能的出路:經驗的現代化與理論的更新
批判中醫絕不是為了要消滅它,而是為了讓它活下來,而且能夠真正壯大。真正值得做的事情,是將中醫中可驗證的經驗資料進行現代科學化處理——通過雙盲臨床試驗、機理研究、數據分析等方法,讓好用的部分在現代醫學框架內取得位置;同時,也需要對理論架構進行根本性的更新與改寫,不必再依賴陰陽五行,而是用現代系統醫學、複雜網絡、生物模型等方法重構理論框架。如果有人堅持維持陰陽五行這種理論模型,也不是不可,但是要進行互相之間的辯難,以確立其作為理論模型的有效性,或者做出必要的修改。
唯有如此,中醫才可能從文化遺產,華麗轉身而成為真正的未來醫療選項之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狐禪2025/05/27 17:20中醫百年來未曾在自然界發現新草藥,咖啡,可可的藥性都未曾探討。只能吃自己囉。雖然經驗累積得夠多,但遲早(幾十年內)被西醫的方法論埋沒。
- 2樓. Taiga2025/05/27 08:45ㄅ、版主:「我曾經在帶我的一位老師去給一位針灸醫生接受治療的時候,向這位中醫師發表了我對中醫的批評意見。大體是說,中醫固步自封,很難有進步。」
請問是你帶你老師去針灸還是你陪你老師去針灸?如果是你帶你老師去看一個「固步自封」的針灸師,你是想害死你老師嗎?如果是你陪你老師去針灸,結果你訓了那個針灸師一頓,請問你置你老師於何地?
ㄆ、版主:「話說回來:誰來批評中醫?」
只有神經病才會到處批評人!要人尊重你,你得先尊重別人。
ㄇ、版主:「所以呢?就任事情繼續像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嗎?」
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干你屁事!
ㄈ、版主:「而中醫要改革,恐怕就得先從接受批評開始,包括外行人的批評。」
你的兒子被你批評後,德行日增,終成聖人?你的學生被你批評後,學業猛進,終成社會學大師?
ㄉ、版主:「既然我對中醫有批評意見,那麼,就容我不揣淺陋說了。如果因此引來對我個人的攻擊,我也無話可說。」
有話就說,有屁請放,你爽就好!我有個伯父是中醫師,有個侄子繼承了祖業,他們恐怕沒有時間來聽訓。 - 1樓. 亓官先生2025/05/26 19:49傳統中醫面臨的困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