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有點搞笑的新聞,"私中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目「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為求分數,眾多考生的父母都難逃一死",專家認為孩子沉浸在3C世界中,很容易陷入封閉,變得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也失去描述細節的能力。
這是趨勢
早年只有收音機電唱機,奢侈一點看電影,有電視機後,家庭娛樂都看電視,那個時期就有有心人疾呼,不要整天待在家看電視,要多多走出戶外,結果毫無效果。之後,錄影機出現,隨聲聽出現,衛星天線、第四台出現,影音節目勢不可擋入侵每家的客廳,佔據每個人的空閒時間。現在呢?網路時代人手一機不離身,絕大部分的人都變成低頭族,專家還要再大聲疾呼不要整天看手機,可能嗎?
手機時代學生的讀寫能力當然愈形低落,閱讀方面:手機上影音充斥,不然就是短文短訊息,誰還會去看長篇文章?會看的大概是文曲星下凡的。我高中暑期才開始看章回小說已嫌晚了,曾見一小六生在看《三國》,有點被嚇到,自嘆不如,後來得知,胡適、季羨林、詹宏志....等文章大家都自述在小學時期就已看過章回小說了。書寫方面:手機的介面小,社群平台簡便,溝通表達的用字極簡,甚至就只給個貼圖,叫他多寫幾行字,簡直要命。自然,我猜現在要學生寫封信可能大有問題,光是稱謂語就不會了,「筆友」早成絕響,「作文」要上作文班,變成專門之學就不奇怪了。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年輕人的讀寫能力一定會更低落,趨勢使然。
作文寫不好或不好寫,我認為有二:
首先是作文題目。題目是議論文或抒情文?封閉性或開放性?通常都是後者比較好寫。早年聯考出的作文題目都是論述題,之後學測才開始有抒情題目,近年則多為開放型的抒情類,故相對而言是比較好寫的。但不論何類何型,若題目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無關,那就絕對寫不好,只能瞎掰寫一些違心的空話套話。「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題目不錯,屬於抒情類開放型,可惜,好命沒流過淚的年輕人擠不出眼淚,那自然只能瞎掰,想起一個笑話,以前軍中常有人請喪假,每次都說阿嬤死了。
其次,作文是被動的。別人出題你作答,起始已陷不良之境,怎麼說?試想被迫就題目去思考,即是進入別人設好的框架裡去理解去想像。接著論述,為博得閱卷老師青睞,那敢恣意放言,或提出異論,故寫出來的無不是揣摩上意故作姿態的言論,也就是都不是真心真情之言,這猶如你喜歡吃甜卻被迫吃辣,對中餐很有心得,但題目是論西餐的滋味。
楊雄:「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所以心意、語言、文章三者一體,作文如果寫的不是真心話當然就寫不好。前人早已說過,文章要動人,惟「真誠」而已。
- 2樓. sallychen2025/04/15 16:24感想與淺見
*
除去〔喜極而泣〕外,一般人會流下眼淚,就是感動、懊悔或悲傷。
當然,被師長、父母懲罰或被同學霸凌,也可能因難過、委屈而流淚!
我覺得,出這作文題目,前提就已設定,你會因以上情況而流下眼淚!
但仔細想起來,我還真沒在讀書時代,流過眼淚呢!反倒是中年以後。
尤其現代小孩,早熟而強悍堅定(甚至世故),他們可不會輕易流下眼淚。
假如沒有真正地感受過懊悔、委屈或悲傷,就只能用筆和心思演一齣了!
虛擬的情境,肯定不如真實。但如果他〔才情夠〕,也可能〔擬真〕。
流淚,無可無不可,倒是真情可貴。而文章要寫得好,還真需要些條件!
1.知識、常識要有些。2.經驗、閱歷越多越好。3.願意誠心與盡興表達。
4.如果是參加考試或甄選,文章需有完整結構與條理,且運用格言諺語。
* - 1樓. 旭日初昇2025/04/12 11:45--
考試寫作,語文基礎與臨場反應很重要。
人生幾場入學考試,國文分數都是所有科目中最低分,就是敗在作文。
青少年時代無啥生活體驗,對時事也一無所知,
面對作文題目只能茫然以對,不知所云的胡亂寫一通---。
每個人都有專長也有短版,無什生活體驗,想見老哥學生時代是個忠厚好學生。 米若絲 於 2025/04/13 11:4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