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jack 顯然把孫將軍對幼年兵的態度曲解(或誤解)了,這真是篇觀點很特別的文字。( 詳見 : blackjack 創作 孫立人將軍無可磨滅的污點 )
我簡單地講,民國三十八九年,這些與父母離散,或父兄同來,或跟著部隊走,或一部份真正的孤兒,他們若繼續待在部隊會成個甚麼模樣 ? 兵不像兵、童不似童, 更甭提是正值學齡的兒童;請問, 最好的處置方法是甚麼? 有足夠且合適的孤兒或托兒院嗎? 若沒有,他們上哪兒討生存 ? 上哪兒去就學? 當然的權宜之計,便是將這些該讀書的孩子集合統一管理,施以學校教育,施以體能鍛鍊,施以軍事化生活管理 .. 要不然,你能替他們找來一千多位代理老母 ?
孫將軍將他們抽離正規部隊,無非是讓少年兵有書可唸,過一較正常的學齡生活,他無愧是清華學校、普渡大學、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知識份子,他更無愧受德租界劣童的那兩巴掌,他充分知道要強國必須充分教育,必須強健體魄、與時並進,讓少年兵有一安頓處,這是他一仁將的表現;愛兵如子,效忠國家,更痛惜那些在緬甸戰死的袍澤們,所以兵至廣州乃令千餘名日降兵贖罪,建造新一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足見其誠拙與仁厚。
試想,有任何黃埔系的軍人會想到這些少年的安置問題麼 ? 大陸抗戰期間因徵兵抓兵而遭虐死的兵還少麼 ? 就算老蔣槍斃了一位主管徵調新兵的處長,問題仍是無解,孫將軍顯然是看到這些問題,他內戰初期被老蔣派到台灣擔任訓練司令,杜聿明的摯肘與排擠先莫提,無非是大部份的國軍已兵不成兵,吃緊緊吃,幾無戰力,急需整訓再戰。孫將軍不辱使命,他在東北未打過敗仗,在台灣經過他一手整訓的軍隊,往往也是紀律嚴明的勁旅,譬如古寧頭的二O一師。當然,這些少年兵在這位孫將軍的手裡,無疑會是最明智的安置,那就是教育、鍛練以及較正常化的成長, 尤其在那個未定數的鋒火年代。
顯然幼年兵總隊的訓練成績有目共睹,成果斐然,引來一些同時期的政軍方方面面高層所忌憚 、所覬覦,他們認為孫將軍是培植私人勢力 。也就不過幾年的工夫, 1953年,幼年兵總隊被迫解散 ,一千多位少年被不同系統的單位拆解分配,命運各有不同。 1955年,一道精心策劃的匪諜案,一代名將孫立人被軟禁看管,但這些少年長大成人乃至老年後,有聽聞對孫立人的不滿與怨懟麼 ?
至於第一次入緬初期,的確有部份少年兵跟著部隊,他們多半做著後勤勞役等差使, 但未聽聞孫之新三十八師有徵用少年兵情形。後新三十八師與新二十二師入印度藍迦受美軍訓, 隨後成立之孫立人新一軍也未聽聞有隨軍少年兵,這些照片應是初期其它部隊所見,或是緬戰後期一些駐印軍在第二次緬戰反攻時所救護的戰地孤兒,因一時無適當安置處,所以跟隨部隊行進,與強行徵集的少年兵不可相提並論。
事涉孫將軍一生榮辱,吾人當嚴謹與客觀審視,這是必要的態度。
孫立人對少年兵施以學齡教育與軍事管理
孫立人新38師1942年初入緬作戰受第五軍杜聿明(內戰降共)與蔣委員長節制 ,第一次入緬被英軍開小差逃跑而告失敗,但唯二打過勝仗的是孫立人新38師的仁安羌大捷,解救七仟餘被圍英軍 。 再就是第200機械化師戴安瀾以僅8000之眾,斷後抵擋日軍兩萬餘眾 ,戴最後傷重成仁 。
我想說的是,第一次入緬北歸,杜聿明率六萬餘國軍精銳自殺式地縱走野人山魑魅魍魎邪地 ,結果五萬人死在深山野林,白骨壘壘 ,杜自己也差點喪命 。 為了保護這黃埔一期的天子門生 ,大概一整營,包括營長自己,都因此病累死去 。 唯孫立人看到這"只有排長能耐"的杜長官自殺行為 ,寧抗令不願跟進,而是負責斷後掩護之後 ,乃徐徐往北印度盟軍基地撤退 。
這個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中國傑出將領,顯然看在盟軍指揮官史迪威將軍眼裡,確是中國唯一不世出的好將才 ; 尤其他們同為接受美國軍校嚴格訓練的背景,軍事觀念接近,戰略手法靈活而突出,尤其是西方普世價值的學習與陶冶,對若干軍隊惡習尤其嫌惡 ,孫怎就是強募或強徵少年兵的準戰犯 ? 黑兄的確是言過了。
1944年是新一軍與新六軍(廖耀湘)第二次入緬作戰期 ,這期間美式裝備,殺傷力驚人,日本號稱無敵叢林之王菊兵團之第十八師團軍,在中國南京與南洋各國犯下累累罪行,首次遇到士氣與武器強過自己的國軍 ,死傷慘烈,拋下武器輜重、官防大印落荒而逃,戰場僑民孤兒所在多有,在無處安置的情形下,應有隨軍行進的情況。
再者,緬甸戰場有孫廖的駐印軍 ,有由雲南打騰衝 、龍陵與松山的衛立煌遠征軍(兵力二十萬 ,美援裝備) ,那張老照片裡頭的少年兵穿戴英盔英衣褲,詳細番號待查,黑兄直接派給孫立人似欠妥適 ? (現已查知是廖耀湘新六軍所部 。少年正欲由緬空運返國,加入反擊日軍1號作戰計劃的序列 . 如下圖 .詳見右列連結 > 11歲就上戰場的小小戰鬥兵 )
廖耀湘第六軍的少年兵
幼總配給糧與一般兵士同,除了孫要求應在早餐稀飯加些奶粉,以利幼童成長外,補給大致同 。這是救命與生存的條件,38年撤台一片混亂,39年韓戰起 ,詭譎多變,大家都要打回大陸返鄉去 ,有誰願騰出手來搞學校 、搞育幼院 ? 有 ,韓戰結束,1953幼總解散重分配 ,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國軍老毛病開始蠢蠢欲動以後。
二戰時的少年兵絕非國軍專利 ,德軍 、八路軍,乃至現代亞非各國皆有據可考 ; 孫的一點慈幼之心,反被你點名了 ?
在我多年的探究裡 ,孫對戰地孤雛照護與安置有之,輔導緬區僑民整頓與重建有之,孫打仗何嘗需仰賴少年兵 ? 所以黑兄欲彰顯其對兩蔣與國黨之厭憎,不惜傷害一位仁厚名將的一世聲名 ?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缺辭,1955年老蔣與毛人鳳對孫幹過的事,2012年的黑傑克再幹他一回 ?
鄙人再重申一次,嚴謹與客觀的思考與分析 ,乃後人基本態度。
與諸君共勉 !
(底下延伸閱讀是幼年兵生活紀錄連結 )
延伸閱讀 1949孫立人與幼年兵的故事
與袍澤一同席地用餐
孫立人將軍與新一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合影
Ryuichi Sakamoto - Lost Child -SQ&P
- 31樓. njmozart2019/09/21 05:54
謝謝你的澄清 , 在那個年代, 在那個環境, 孫先生的所作所為(幼年兵), 是合乎情理, 他也不是完人也不是不能批判, 但是以一個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軍人, 我想他的作為也是應該被肯定的, 如果他不愛惜士兵和少年兵的生命和生存權力, 他是不會受到這麼多人的敬仰,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 並沒有黑傑克想當然爾的問題, 不然比一比澎湖山東流亡 學生兵的慘案, 就知道了.
謝謝您提供看法與意見,那是個世局動亂與派系傾軋的年代,一點點的火光都是生存的契機與希望。 筆記阿本 於 2019/09/21 12:47回覆 - 30樓. 小彩的美加台生活2014/11/20 11:53我的姑丈也是青年軍出身他一直以被孫將軍帶領過為榮.謝謝小彩提供親友的資訊分享 ! 的確 , 孫將軍帶人帶心 , 愛兵如子 . 筆記阿本 於 2015/08/22 09:39回覆
- 29樓. 左岸不左山东人2013/06/21 16:38
马英九可以去纪念悔思228,可以去和绿营手牵手,可以妄想做全民总统,但求求身为中华民国总统的他能否去看看眷村里享日无多的抗战老兵,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的英雄。或许在他这个总统眼里只是不用争取的铁票。
- 28樓. 革命烈士韓起的兒子2012/10/13 10:01將訪南昌、代黄家俊訪査其家人、傳此不幸!
榴弾爆膛事件、時年15歳、因不在同一連,未逢其禍・
事件發生、我有好友名*黄家俊*亦逢破膛之禍、血流
當場拪牲、亦為同年15歳、惜未見於名單之内、
因未能通知他大陸親友引為終身憾事! - 27樓. 烈日春風2012/10/13 00:22孫立人自己裝飯的照片,好熟悉喔!好像我就在裏面?
孫立人自己裝飯的照片,好熟悉喔!好像我就在裏面?
我們在搜索組時,週六他常來和我們聚餐,他就是這樣自己 裝飯的。
愛兵如子 但不諳政客文化 典型的現代岳武穆 關雲長
孫將軍關心部屬子弟兵飲食營養 聽聞見幼年兵伙食不夠好 於是運用關係爭來美援在稀飯裡加奶粉 並尋求台糖供應健素糖調整體質 . 孫老總與官兵一起席地而食 沒有官架子 贏得官兵愛戴可見一班
- 26樓. 柔怡2012/10/12 12:07離鄉背井
來自上海的姑爹八十有餘,老人家天性豁達、身體硬朗、聲如洪鐘。
每次聚會總是咧著嘴笑看我們嘰哩呱啦的聊天說笑
上個月我引個話題問姑爹當初來台的過程
他總算搭上線,興頭一來,話匣子關不了,止不住的記憶翻湧如潮。
姑爹語多感慨:「民國38年真是亂啊!」
當年他18歲,雖不是少年兵,但離鄉背井的苦,希望大家能體會。
38年18歲 很有可能非正常入伍 而是被迫離開家鄉 算算五十幾歲剛好可返鄉探親 . 這年紀的孩子可能日後在社會學習的機會大 較具前景 日子過得不會太差 不像那些年紀較大的老兵 半生戎馬 百戰之餘 會的只有打仗 一旦踏入民間謀生 只能在較底層工作 生活一樣艱苦 . 我兒時曾見過不少黝黑的老兵大漢推著三輪車拾荒 也有人在賣麵賣早點 成為台灣另一特殊景象
- 25樓. 萳2012/10/12 08:01淺淺的想法...
對於歷史與時事 我想得很少 很汗顏
我的淺薄之感只是...
任何事情 都有許多的面向
也就是 看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就連事件的當事人 也有不同的想法.......
孫立人將軍令人景仰的事蹟 我曾在公共電視(應該是)的紀錄片裡看過
對於他收留並訓練少年兵的過往 收留這些孩子的心 我想與平常人的心情一同 人心總是冀望給弱勢的孤苦 實質的援助
至於讓孩子早早接觸軍事 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可以理解 若問該與不該 以孫將軍 軍人的背景與眼光來看那些軍事的訓練 也不顯突兀或故意
很多時候 我們只能以歷史留下的軌跡與關係人的想法加以自己的領會 成為一個意念
每個看法雖不相同 但真實 永遠封存於歷史洪流 與當時所有關係人的心中!多謝憐萳提供意見 相信這主題並非您較喜觸碰的類型 您願再回應已屬不易
三十八九年局勢不穩 剛撤來台灣 隨時備戰 前頭的韓戰也一觸即發 這些孩子經歷幾年餒戰鄉信已身心疲憊 不成童樣 是孫將軍看到了隱憂 希望給他們較正常的學齡生活 有書念 有飯吃 有家可住
- 24樓. 溫哥華 千里傳音2012/10/12 01:31我的想法
黑傑克兄質疑的『幼年兵連有6歲左右的小朋友,這有何必要性?』,以我婦道人家的常識,這一點更能佐證孫將軍的幼兵團是收留性質,是不忍孤兒之饑溺。哪個將領會要強徵、拉伕6歲幼兒從軍,那是包袱,不是可用之兵呀!
接受軍訓而有演習是正常的,至於演習發生意外而傷亡,當然是慘劇,或有人員疏忽、或器材老舊、或訓練不夠,在現代運動會都可能發生意外(拔河斷臂、氫氣球爆炸等等),不必因類似事件而嚴責抹滅孫將軍原本護雛之心。
Amy
簡而言之 孫將軍是想讓這些雛兒有書可念 有口飯可吃 有個家可擋風雨 而這些幼年兵事後回想 均認為那是個溫暖的安樂窩 不用再靠行伍討生活 過得像個孩子 吃的較像孩子 有奶粉加稀飯 有台糖健素糖維繫健康 可惜僅幾年光景就解散了
- 23樓. 練功房2012/10/11 23:52娃娃兵沒有那麼複雜!
感謝練兄撥冗前來分享寶貴意見 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諸君評論歷史人物功過應更嚴謹審慎 提出有力論據 否則易流於訛傳訛語 拿到籃裡都是菜 影響後人視聽與觀感甚鉅 不可不慎
- 22樓.2012/10/11 20:19.
這位黑傑克格友
不知道是不是寫今周刊專欄的黑傑克?
和平東路三段的大我山莊.人稱羅漢堂
駐進的老兵多半已凋零
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八.九十歲老人家
他們是非常可憐的世代
好像有個收容老榮民的山莊 已被陸配形同佔領 還開起了麻將間 ?
每一族群均有其堪憐的地方 對於他們 起碼國家有一定照護 反觀民間獨居老者 謀生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