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3354 繼之前宜蘭家長組織到宜蘭孔廟告狀,928教師節當天,又有反對教師工會簽訂團體協約的家長團體,前往台北、台南、彰化等地孔廟控訴教師工會犧牲孩子權益,要「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主持公道」。
檢視家長代表控訴內容,其實與過去十多年反對教師工會的主張如出一轍,說法並無新意,針對這些質疑,筆者在前文「澄清教師工會的十個誤解」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比較值得討論的是,家長代表何以一再向孔子控訴教師工會不是?孔夫子真的視教師工會如洪水猛獸嗎?就算孔子反對,21世紀的台灣當真要回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年代?教條主義至此,是對至聖先師的繼承?還是背叛?
教條?真理?孔教的兩面性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中國封建王朝學術發展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在禮教嚴明、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率先以私人講學、有教無類打破由貴族壟斷的知識傳遞,開諸子百家先河;尤為可貴者,在社會秩序鬆動瓦解的東周,孔子率門生弟子周遊列國,輾轉之間,多次遇險,只為尋求實踐政治理想的機會,足見孔子不僅是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更是一個政治家。
然而,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歷代帝王表面上推崇孔孟之道,甚至曾經多次追封孔子為王,實際上,目的卻是藉此箝制思想自由,以維繫統治基礎。
在這樣的脈絡下,孔子與孔教無可避免產生了兩面性與矛盾性,畢生致力打破文教壟斷的孔夫子,身後2千多年的封建中國,大抵卻成為一個將學術定於一尊的超穩定社會,既束縛了學術自由、也限制了知識傳遞,遑論求仁政、宣傳王道思想的孔子,更成為歷代帝王行「王霸之道」的護身符。
封建帝王藉尊孔定義、掌握道統,更經由科舉制度籠絡、羈縻知識份子,讀書人在維護道統的同時,也維護了帝王的利益與王朝的延續,在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中扮演著關鍵作用。
不能不指出,身處封建社會的孔子,打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而成為至聖先師,但其所懷抱的理想,卻是重建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社會,今天,我們一方面可以輕易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找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偉大教育理念;一方面也可以在論語等孔教經典中發現孔子的侷限與反動。
無論如何,2500年前孔夫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奴隸制與封建制的社會,人類文明根本沒有發展到雇傭勞動的階段,強求孔子具備保障勞動人權的概念,與宣稱孔子反對教師工會一樣,不過出於以古非今的幻想。不妨這樣看,敢在封建社會私人興學的孔夫子,其離經叛道、顛覆既有秩序的程度,甚至完勝到了21世紀才組織工會的台灣教師,誰說孔子一定反對教師工會?
話說回來,如果孔夫子在21世紀的現在復活,卻還動輒拿著封建禮教反對民主法治人權,怕也是食古不化了,這樣不能與時俱進的孔子,絕不是現代教師的理想原型,至於那些以古非今,把孔子學說當成教條膜拜的今之古人,除了妨礙理性對話,究竟能夠促成什麼社會進步?
繼承?背叛?現代教師圖像的反思
自1952年頒訂孔子誕辰為教師節以來,孔子與台灣學校教師的連結進一步強化,就連到1985年才規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的中國大陸,在2013年中國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中,也提及擬規定「每年9月28日為教師節」,一旦成真,將是繼「孔子學院」之後,中國大陸尊孔的又一體現。
然則,又該如何看待以孔子誕辰做為教師節的時代意義呢?難道是回到對儒家經典訓詁的舊時代?回到封建知識份子協助牧民的角色?
實話說,無論是家長到孔廟控訴教師工會,教育官員規訓教師要有愛心、不必談工時,或是此前部分大學院校備受批評的敬師跪禮,反映出部分人士對教師的圖像與親師關係的想像,其實都建構在天地君親師的道統秩序之上,可這樣的教育秩序觀,毋寧與強調的民主、法治、人權的現代學校教育有極大落差,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進一步看,在這樣的教育秩序觀背後,不僅國家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上下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教師工會也成了多餘而不必要存在的組織,此一教育秩序下所定義的好老師,只需留在教室裡熱忱教學,不必對外參與教育決策,易言之,教師只需要是執行教育政策與指令的工具,而不必是推動改革、促成進步的公共知識份子,或許,這才是各保守勢力聯手反對教師工會的根本原因。
在多元觀點並呈的當前社會,針對家長代表到孔廟控訴教師工會,我們一笑置之可矣,但身為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的教師,不能不反思教師與國家、統治者的關係,既要打破國家加諸於教師的工具性定位,更應確立為弱勢者辦教育、讓教育翻轉階級的中心思想。
如果教師工會能在組織過程發揮教師專業自主力量,並且展開具體行動讓教師工會成為確保教育品質、促成社會進步的正面力量,就算教師不向孔夫子澄清,那些歇斯底里的反工會迷思,有朝一日也終必不攻自破。(20150930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