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做一個好人
2009/06/23 19:57
瀏覽1,990
迴響1
推薦13
引用0

做一個好人                                松山高中  劉桂光

是非善惡一直是人們難以安頓的價值判斷,生活的變動不居也籠罩我們的一生,即使我們努力實踐良善,也未必就能得到我們渴望的幸福。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偶然而生卻必然會死,有限的生命卻有無限的夢想,偏偏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兩難需要我們去抉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心智條件,就會有不同的判斷。就算我們很用心,也不一定都做出正確選擇。何況紛擾的世界,讓我們經常處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狀況裡!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各階層,當教授的人生價值未必比較高明,大人物即便知曉道理,也不一定能知行合一。小人物一生奉行的價值也可能深具意義,像我的母親,雖然沒讀過書沒受過教育,但崇高的道德人格卻是我一生的學習典範。

我自己經常會思考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有道德?人性是善,還是惡呢?真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為什麼有人可以為惡而逍遙呢?許多對的主張,對的人,為對方著想的心,為什麼彼此對立呢?……諸多問題困擾著我,讓我不得不思索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人生?接下來的分享內容是現階段的思索心得,卻也完全符合我一貫的生命價值的抉擇,換句話說,這些心得讓我更清楚面對人生的課題,更明白該如何面對生活的兩難考驗,而最欠缺的,應該就是貫徹這些心得的意志力了。我分享的心得是:做一個好人!

人生的一個信念是做一個好人!

做一個好人,讓人生可以精彩,人我皆好的好人,是我的基本信仰。這樣的一個好人,不只是一般的好,也不是自認為好就可以。最高的境界應該像是地藏王菩薩的誓願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我們身邊的人只要有一個不是好人,我們就不能說自己是個好人。這個很難,卻值得用一生去努力。因為我常常希望能平靜、舒適的過日子,做想做的事,快樂的享受生活。但是,因為自己的不成熟,現實環境的不順遂,身邊人事物的影響,我幾乎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想望。只能從偶而的平靜中體會人生的智慧,掌握其中的韻味,逐漸累積出這樣的人生信念:必須是我身邊所有的人是好人,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用心的三個向度是:意義的、道德的、良知的三個向度

要做一個好人,該從什麼樣的面向來做呢?

其一是思索生命的意義!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一書中指出:「人要創造他自己,他要設計其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說:他設計自己,包括『我應該是什麼?』或『我應該成為什麼?』而存在的意義並非由我們來創造,而是要由我們去探尋發覺的。」弗蘭克是從納粹集中營生還的人,在經歷人生極大的痛苦與死亡的考驗之後,他的人生態度不是對人性的絕望,不是對生命的放棄,而是要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經歷告訴我們: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意義感的存在,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發揮尋求意義的動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

其二是堅持道德的方法!《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書中指出:道德是一種內在的制裁力量。這樣的制裁力量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所謂消極的內在制裁是指一個人如果違反道德,會產生良心不安,……。然而道德不只如此,所謂積極面的內在制裁,就是指人們從事道德行為之後會得到心靈的喜悅。」我們在這裡不太能花更多的篇幅去仔細討論人為什麼要道德?可能有更多的人甚至堅信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其實,我也不否認人的基本特質中有著自私自利,「但是根據康德的觀點,這是人的『獸性』部分,而道德良心才是『人性』部分,所以一個人如果每天只會盤算如何對自己有利,而完全不考慮道德的要求,我們可以說這種人是一隻聰明的『動物』。」孟子不也說:「人之異於禽獸也,幾希!」人之不同於禽獸而值得珍惜的,就是人的道德性啊!因此,要做一個好人,無所逃避的必須得從道德的向度出發。

其三是貫徹良知的督促!當我們用心思索了生命的意義,也明白得從道德的向度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然而我們真能知行合一、貫徹到底嗎?這才是生命最大的考驗吧!人是具有良知的動物,只要良知未泯,那麼我們所發出的每一個決定,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經過良知的審問、明辨、慎思。法律與外在的規範,不能對我們的內在世界有任何的作用,做一件事情動機如何?存心好壞?對或不對,應不應該,別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的良知卻很清楚。但是,許多人是昧於良知、麻木不仁的,因此當我們的欲望與心緒受到外在物質牽引時,如何能在良知彰顯下指引我們成為好人,這才是靈性生命的最大考驗。孔子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不逾矩」就是讓自己的良知成為一切行為的定盤針,成為我們生活的最大督促力量。我們具有良知卻未必讓良知發揮作用,所以孟子說:浩然之氣,王陽明的良知也在提醒我們貫徹良知主宰的作用啊。

努力的五個途徑是: 

付出感恩、寬恕包容、正向思考、慈悲關懷、愛與讚美

有了這三個向度,落實到生活上有該如何執行呢!我們很清楚,心中想的多、嘴上說的容易(),要真能做到()就難了!說的多,實踐的少,不能知行合一,是我們一生的重要生命課題,因此我們需要特別體會到知行合一的重要。落實越多,良知的彰顯力道就強,所累積的動力就會越大,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貫徹良知的監督」!如何開始實踐呢?讓知行合一的方法是什麼?我覺得有五個努力的方向:付出感恩、寬恕包容、正向思考、慈悲關懷、愛與讚美

付出感恩

根據許多的研究與我個人實踐的心得是:感恩使我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快樂,提升生活品質,體驗生命的美好與良善。1999年聯合國發表了一個宣示:「感恩是基本人性,在世界各地廣受重視,不僅讓人類社會凝聚在一起,更能促進互助的情誼與分享的精神。」並將2000年定為「國際感恩年」。在學習付出感恩的過程裡我發現到,感恩需要從生活的覺察開始,敏感地覺察從他人那裡領受的好,覺察自己不好。然後反省這些覺察的所得,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幸福,若沒有他人的用心與付出,我們並不容易得到。在不斷犯錯的生活中,若沒有他人的寬容,我們如何可能得到成長。然後我開始轉化心念,成功的過程中我的貢獻固然重要,但是他人的參與及付出更具關鍵,由此謙卑地感激,就會誠懇的付出感恩。而因為我們的感恩,彼此感受到的是關心與互助,這時心中的快樂宛如置身天堂。就如同伊曼紐.史威登堡所說:「一個人若能感受對鄰人的愛,受上帝的祝福,便是處於感恩的境界或宛如天堂的狀態,也等於在天堂。」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十多年前我希望讀完碩士班之後直接攻讀博士,沒想到指導教授告訴我:因為他與所長有衝突,所以我想要考上的機率是微乎其微!果然,我順利的高分落榜了。人生無常,我只好暫時選擇擔任教職,心想等個兩三年再考吧!沒想到我卻熱愛上這個我原本以為只是暫時棲身的教書工作,一教就十幾年。現在回頭想想,還好當年沒考上,不然也就無法領受現在所擁有的教學相長之樂了。另一個經驗是:我幾年前轉到現在的學校任職,原因是我先前的學校裡有一位同事對我處處刁難(其實苦主也不只我一個),我深切反省之後,覺得既然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她也不會離開這個學校,那我就遠離她吧!於是試著考到別的學校去,經過一番的考試征戰,轉校之後自己的教學理想反而有了豁然開朗的發展。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我滿意於現在的一切,確實是要真心感謝這位處處無理刁難的老師啊!

感恩是如此的美好,許多人卻不願意感恩,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心中的成見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一向討厭某人,這時他所做的好事也會被我們解讀為別有用心,我們就不容易感恩。

有時我們會因為故作堅強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得到了別人的暗助,但是可能因為一向自信獨立的形象與要求,而讓自己不願意謙卑感恩。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不習慣表達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心中明白得到了他人的幫助,但是因為不習慣表達,以為別人應該知道我們是感謝的,於是就錯失感恩的契機。

有時我們會因為比較的心態而不懂得感恩,例如接受禮物這件事,若我們比較了另一個人所收的禮物價值超過我的,也會阻斷感恩的心。

有時我們會因為生活中的困難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總是遭遇不順,便會以自己是個受害者的角度看待所的事情,將責任歸給別人,不容易感受到對方的關愛,自然也就不會付出感恩。

寬恕包容

人生而自由,這樣的普世價值大家都認同。可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寬恕包容,我們就不可能獲得自由。因為心中有著負面情緒、有怨懟、有憤怒,我們的心就會被綁架,如何可能自由呢?所以學會寬恕與包容吧!第一步就是了解什麼叫寬恕?寬恕不是姑息,不是強迫自己忘記,也不是只因為相信要寬恕而寬恕,更不是放棄正義的追求!寬恕應該是一種力量,使自己可以將仇恨苦難轉化為正向情緒,使對方可以覺醒、變好的力量。寬恕的第二步是面對自己,想清楚我們究竟要的是什麼?我們怨恨對方並不能傷害到對方,卻嚴重地傷害到自己。彼此不能寬容的雙方,事情便沒有好轉的可能。因此,讓我們學習在面對問題時,先改變觀點,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然後願意道歉,當我們展現道歉的力量,特別是一個受害者向對方展現誠意時,不論對方是如何回應,當下我們就已經獲得自由了。第三步是了解寬恕是一個過程,當下提出的寬恕只是一個起點,我們的必須了解事情的真義,找到正向的價值,同理於他人的感受,並找到利他的切入點,讓對方真正體會到寬恕的力量。最後是保持這樣的寬恕之心,因為寬恕並不是抽象的一個念頭,他必須在生活中被實踐。整個寬恕過程並不容易,但卻是成為一個好人的重要修煉。

20077月,台大植物系的謝煥儒教授在公園散步時,遭到被假釋出獄卻毒癮發作的更生人用棍棒打死。她的妻子張美瑛聞訊趕到醫院時,丈夫已經往生。她沒有呼天搶地的大哭,也沒有咒罵兇手,只是默默流著淚,並且靠在丈夫的耳邊輕聲地說︰「爸爸!我們原諒他好不好?」她說︰「我不要煥儒帶著仇恨離去。若是前世欠下的孽債,還了,當下解脫;如果沒有欠,那他就是『示現菩薩』,用自己的死亡來喚醒社會大眾,一起來對『更生人』伸出援手。」張美瑛說︰「無論原因為何,我都欣然接受。」也許我們會問:這樣一個好人卻被壞人給殺了,她為什麼還要原諒兇手呢?就像謝老師的學生哭著打電話來問:「師母,你怎麼能原諒他?我到現在還是好恨啊!」張美瑛卻安慰說:「他也是可憐,養父養母早死,養姊也不肯再收留他,我們要怎麼怨恨他?」

經歷如此重大傷痛的張美瑛微笑地說︰「對於這一切,我欣然接受。」他的寬恕感動了無數的心,融化了社會上許多仇恨與對立,我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寬恕的力量!

正向思考

所有發生的事都有意義,甚至我認為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應該是美好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智慧去發現,或者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來理解、等待事情的真正意義。對我而言,這幾乎是一種人生的信仰了。

某天晚上我女兒寫功課到很晚還沒睡,我就問其原因。原來是老師因為與她同組的同學上課講話,所以她連帶被罰寫課文五遍。我問她何時要交?她說下週一才要交,於是我希望她利用周末來寫,可她卻堅持早些寫完!寫到第三遍的時候她突然跟我說:「爸爸,我發現罰寫也很不錯耶!」我問她:「為什麼?」她說:「這樣對課文的內容比較有深刻的體會!」於是她就說了課文中講述快樂的三個條件(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聖嚴法師所講的面對煩惱的態度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聽她講得頭頭是道,我就順便向她提及說:「妳看吧!爸爸說的沒錯吧!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都是美好的。」隔了兩天,她高興向我說:「爸爸,你不是說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都是美好的嗎!我覺得很有道理耶!」我好奇的問她說:「發生了什麼事?」她說:「今天老師以問答題的方式來考國語,全班只有我一百分,我因為被罰寫課文五遍,內容都很熟啊!所以雖然被罰寫感覺很不好,結果卻還不錯!」我就問她:「不是也有其他同學被罰嗎?」她說:「她們的想法都跟你一樣,要等到周末才寫。哈哈!」

有人一定會這麼問:生活裡面發生的事情大大小小,每一個人,每個情境所遭遇的都完全不同,真的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都是美好的嗎?我覺得:只要我們懂得善解,只要我們不要短視,只要我們學會感恩,學會謙卑,我們就會發現:老天自有安排,生命的美好原來一直與我們同在!正向心理學家馬汀.賽利格曼告訴我們:學習對過去滿意,對未來樂觀。讓我們不能正向看待事情的原因是:我們對好事不感恩,卻放大壞事的影響力。所以學習正向的看事情,我們就會懂得感激與寬恕,感激會放大好處,寬恕則會解除壞事抓住我們的力量。如此我們才能擁有:樂觀、希望、信心、信任、歡樂、熱情、愉悅、流暢、滿意、充實、真誠……等正向的情緒。

其實不論是正向心理或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都是逐漸而深遠的,如果你面對事情選擇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以負面角度看待所有的事情,這不但會使我們失去生活的動力,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與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願意採取正向心理面對一切,我們便容易愉悅,容易滿足,懂得寬恕,更能讓生活流暢,洋溢幸福。這就像是醫學上的「安慰劑」一般,醫學上常常使用這種方式治療病患。這通常是針對心理上的問題,醫生開出一些無關痛癢的處方,只是為了讓患者相信這樣的治療是有效的,幾週之後病患的病情可以因此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其中的關鍵在於病患相信「我會好起來」。

正向思考也就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劑,只要我們開始轉念,任何不好的事情都會因此而開始停損。當然,遇到不幸你可以悲傷、可以生氣、可以消極、可以恐懼……,可是這樣的態度對於你所遭遇的不幸沒有任何助益,反而加深你的無明與痛苦,讓你陷入更深的不幸之中而無法超脫。但是,遇到不幸時若我們懂得轉念,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給的考驗與機會,我們可以善解、可以感恩、可以有智慧地轉化人生的磨難,即便這樣的轉念不能為我們立即帶來幸福,但是卻可以幫助我們走出不幸。這相對於我們遭遇不幸的當下,不也是一種幸福嗎!更好的是,一旦建立起這樣的信念,許多的不幸,在你而言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而相較於悲觀、負向的人,我們果然是可以擁有更多幸福的!

慈悲關懷

當我們面對生活的各種遭遇,如果不能立即做到感恩,正向面對時,我們至少要學會不生氣。熄滅怒火,才有可能轉化出快樂。而要能做到熄滅怒火,那麼就讓我們來認識憤怒吧!一行禪師說:「當生氣時,我們會傾向相信憤怒是由別人造成,而將所受的痛苦都責怪到別人身上。但是如果深入地觀察就會明瞭,造成痛苦的主因,其實內心那顆憤怒的種子。」了解這樣的關鍵,我們就會在憤怒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問題,而不會將負面情緒四處擴散,甚至是在憤怒尚未形成前就將之消彌化解,也能夠在別人憤怒時,給予慈悲的理解與關懷。

《孔子家語》中講到:有一次孔子外出,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原先晴朗的天氣,一下子風雲變色,很快就下起雨來。在毫无雨具的情况下,一位跟随着孔子的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位弟子提議說:老師,子夏的家離這兒不太遠,我們先去他那兒借把雨傘吧!孔子連忙阻止說:不,不,別去找他了。大家看着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不太理解的問:為什麼?孔子解釋說:子夏是比較吝惜財物的,這是他的風格,如果我們向他借傘?借,則他心裡不舒坦;不借,我們會生氣,認為他小器。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與人交朋友就應該盡量發揮人家的長處,而避開人家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不正是沒有避開他的短處嗎?

這真是善體人意的故事!我們會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不夠好,造成生氣的原因,往往都在我們自己,對方本來就是這個特色,是我們去挑起的情緒,我們又有什麼好生氣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情調與優缺點,如果我們願意從人的內在困境與軟弱來理解,那麼遇到事情除了需要從理性的、「是非對錯」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得要從情感的、從「慈悲關懷」的角度理解。

我喜歡佛光山的四大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是多麼慈悲的人生態度啊!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種,我們若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執著地看事情,那麼不順我心的人與事真是太多了。可是星雲法師卻要我們凡事以他人為中心,為他人著想,不論他是否討我們歡心,或是令我們討厭,這其中就是有著無限的慈悲關懷。別以為這樣會出虧,根據經驗,當我們付出越多,得到的會更多。

愛與讚美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主角墨瑞.史瓦茲曾說:「沒有愛,生命即如死滅!」墨瑞在面臨死亡的時刻回首一生,發現生命如果沒有愛的存在,就毫無意義。因此有人將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改成了「我愛,故我在。」想來不無道理。可是愛要如何呈現呢?在我看來,「付出」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人會說:有愛才有動力去付出吧!可是我會說:愛是人與生俱來的,我們必須從付出當中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愛,從付出的過程中才能領受他人給我們的愛,生命因付出而有愛。根據史蒂芬.波斯特與吉兒.奈馬克的研究指出:「付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付出的方法有很多,前面提到的感恩、寬恕、包容、慈悲、……都是很好的付出方式,但是最容易做到而有效果的就是真心的讚美。讚美可以消除負面的情緒,讓生命開始有良性的循環。

一個韓戰期間北韓戰俘營的研究值得我們深思,北韓軍人以破壞戰俘之間的人際關係、毀滅他們的信仰,否定他們的存在的價值來打擊戰俘,結果造成了史上最高的戰俘營死亡率。我們可以想像,在一般團體中如果大家吝於讚美,到處瀰漫著負面的批評與指責,那麼我們身邊便有許多不快樂的人,工作或讀書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我們變得暴躁易怒,與他人的關係總是處於緊張的狀態,久了甚至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嗎?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很簡單,讚美吧!真心的、投其所好的讚美,在每一個時刻!人生無常,生命脆弱,我們必須把握每一個時刻,好好地讚美生命,讚美身邊人事物。這是結合了前面的感恩、寬恕、慈悲與正向思考,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單,別忘了先讚美他的努力與付出:當我們看到員工犯錯,別忘了我們自己也會犯錯,更要記得他曾經有的貢獻;當我們的家人做得不好,別忘了先鼓勵他的用心,別忘了每一個人都是有限的。不要先想到懲罰、批評、報復、指責,讓我們做第一個付出愛與讚美的人,讓我們做第一個鼓舞正向思考的人,讓我們做第一個擁抱敵人、慈悲寬恕的人。

在所有的生物中,人是唯一可以讓自己做一個「」人的生物,這是人具有的獨特能力,只是我們同時也具有動物性,這使得我們的一生都在人性與物性之間拔河!然而,人性是懂得感恩、寬恕、慈悲、正向思考、付出真愛的,這樣的良善人性保證了我們的努力可以造就我們成為一個好人。因此我們有足夠的基礎去許下人生的大願:願我們真心努力,以感恩的心付出,正向地看待生活中所有發生的事情,以愛生活,讚美生命,讓寬恕與慈悲成為人與人之間最好的見面禮,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好人!

參考書目

1.  弗蘭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光啟文化出版

2.  林火旺《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寶瓶文化出版

3.  羅伯.艾曼斯《愈感恩 愈富足》  張老師文化出版

4.  史蒂芬.波斯特、吉兒.奈馬克《好人肯定有好報》  天下文化出版

5.  馬汀.賽利格曼《真實的快樂》  遠流出版

6.  湯姆.雷斯、唐諾.克里夫頓《你的水桶有多滿》  商智文化出版

7.  .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  天下文化出版

8.  一行禪師《你可以不生氣》  橡樹林文化出版

9.  墨瑞.史瓦茲《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大塊文化出版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Lyon
2010/02/01 00:20
很棒的
正向思考
或許不在後面的意外收穫
在從中做及實踐當中
其實已經有了領悟

您說得真好

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

知行合一

在念頭形成的過程中就加以處理

在實踐過程中就已經讓生命成長

阿光老師2010/02/01 08:27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