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為了讓兒童能舒服地看牙,醫師事先通常會先施以局部麻醉;不少家長一聽到孩子看牙要上麻醉,莫不“又驚又疑”地問到:一定要“麻醉”嗎?麻醉後會不會叫不醒?對腦子會不會有傷害?可不可以不要打針,用塗的就好了?孩子還這麼小受得了嗎?── 句句“出自肺腑”聲聲“親情流露”,父母之愛表露無遺,令人感動。其實牙科用的局部麻醉並沒有那麼可怕(可能是由於誤將之與較大手術所使用的「全身麻醉」聯想在一塊兒所致),只要將觀念予以釐清,相信父母們不但不會拒絕,甚至會主動要求治療牙齒前施以局部麻醉呢!
觀念1─ 治療牙齒為什麼要麻醉嗎?
之所以不少人會視“看牙”為畏途,大都是有過“痛苦的經驗” ──包括看到、聽到及親身體驗──,尤其是隨著牙鑽吱吱叫聲而來的”椎心之痛”更讓人不寒而慄。然而,如果牙醫師用牙鑽磨牙時,你不曾酸痛,以根管銼進行根管治療(抽神經)時也不覺得疼痛;用拔牙鉗拔牙時毫無感覺,請問您還會怕治療牙齒嗎?(請仔細地揣摩一下情境! )所以“疼痛”才是導致害怕的真正原因;吱吱地磨牙聲,尖尖的根管銼及粗大的拔牙鉗,不過是“代罪羔羊”。基於這個理由,只要是會引起酸痛的治療〔補牙(較深的蛀牙)、根管治療、拔牙都有必要予以麻醉(尤其是從心理的觀點來看)〕。牙醫學界也不斷地研究以尋找“無痛”的治療方式,從催眠、音樂止痛等心理方式,到針炙、局部麻醉術、鎮靜劑,乃至全身麻醉等生理方式,琳瑯滿目,然至目前為止,就臨床效果及副作用(危險性)的觀點來看,仍以局部麻醉術最為恰當── 效果好,副作用小又經濟。
觀念2─ 局部麻醉後會不會叫不醒?
一般而言,麻醉的方式可概分為「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前者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即腦部組織)可使病人完全失去意識(如同睡覺但比睡著還沒感覺)。而後者只對所選定的周邊神經系統(如牙齒、牙齦)產生麻醉作用,在正確的使用下對中樞神經系統毫無影響(因此對腦子不會有傷害),所以病人是清醒的狀況下接受無痛的治療。再打個比喻,全身麻醉就好像是把“總開關”關掉,而局部麻醉則是選擇性地關掉某個房間的開關,與總開關沒有牽連。因此,局部麻醉後的病人不會叫不醒,倒是有些病人(大人、小孩都有)由於沒有痛楚,心情放鬆許多,反而在治療時“自然地”入睡《 絕非局部麻醉之作用》常使不知情的父母誤以為“麻醉過量”(真冤枉啊!)事實上,只要一叫就醒!與局部麻醉沒有關係。
觀念3─ 可不可以不用打針的,用塗的就好了?牙科用的局部麻醉劑概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塗佈用,其二為注射用。前者可略微地穿透口腔膜使之麻醉,但深度不及牙齒,所以單獨使用並無法使牙齒麻醉。後者藉著注射深入齒槽骨並將分佈於牙齒周圍的神經麻醉,而達止痛之效。所以只要是足以引起酸痛的治療,都需要以注射的方式來麻醉;但是為了減少(消除)注射時的疼痛,可事先在進針部位的黏膜塗抹塗佈用麻醉藥膏,如此注射時就無痛覺,這就是所謂的“無痛局部麻醉術”。
觀念4─ 孩子受得了嗎?「打針會痛」是很多人的經驗,所以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受不了,事實上只要能與小朋友充分地溝通(三歲以上)再加上熟練輕巧的無痛局部麻醉技術,打針本身並不會引起疼痛,反倒是由於麻醉劑本身的苦味以及麻木的感覺,會讓較小的孩子哇哇大叫,焦急的家長可能會以為是“打針”造成的,認為醫師“出手太重”(真是有些冤枉!);為了與孩子溝通,兒
觀念5─ 牙科的局部麻醉真的百利無一害?
高品質醫療講求的是效果迅速,副作用少,費用經濟,大體上,牙科的局部麻醉頗能符合,但是至目前為止,它仍有些缺點有待改進:1味道苦澀,不易討好小朋友。2技術層次要求較高,欲達到無痛注射,醫師除了需具備精湛打針技術外,尚需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及耐心。3麻醉後會有異物感,由於解剖位置之故,在麻醉牙齒時,鄰近的軟組織,如嘴唇、牙齦、舌頭也會同時被麻醉,因而產生奇怪的感覺,小朋友由於詞彙不多,所以常以嘴巴胖胖的、熱熱的、麻麻的、燙燙的,甚至痛痛的(事實上絕非疼痛)來形容。4麻醉時間比治療時間長,因此在治療結束後一~二小時,家長須不時監督孩子,以免他們因感覺異常而以牙齒或手指弄傷嘴唇,造成腫脹(當時不會痛,但麻醉藥消退時會疼痛,且需一週左右才能自行痊癒)
局部麻醉的使用能讓小朋友在意識清楚的狀況下舒服地看牙,而且對身體其他組織又無不良作用,不論是從心理上或生理上來看,家長們大可坦然地接受它!
台北市名格兒童牙科診所院長
兒童牙科專科醫師 李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