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
2025/09/10 05:22
瀏覽39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
或許是劉森堯在2020年翻譯了普魯斯特的少年首作《歡樂時光》(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我們應該很容易發現收錄在本書中的一些評論文章,如何潛藏著普魯斯特的影響力。
以下挑選〈人到中年:《一一》和《斷背山》〉一文後半段有關《斷背山》的部分摘要分享。
書名: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
作者:劉森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5/08
作者透過精神分析理論,爬梳了電影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在「看與被看」之間,與觀眾有如鏡像般的辯證關係。又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Excerpt】
〈人到中年:《一一》和《斷背山》〉
《斷背山》
真正的樂園是已經失落的樂園。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斷背山》和《一一》一樣,都是描寫失敗的中年人生,也描寫痛苦的愛情本質,但故事情節不同,敘述章法不同,旨趣也不同,可都一樣指向宿命悲觀的無奈處境,身陷其中卻又無能改變什麼。另一方面,《斷背山》多了一層深刻的男同性戀愛情論述,堅定而有見地,使得這部電影大有可觀,如果我們願意認同同性戀愛情也是愛情的話,毫無疑問,《斷背山》就是一部偉大的愛情電影,使得之前法斯賓達的《狐狸》和阿莫多瓦的《慾望的法則》,或當年轟動一時的《墨利斯的情人》等片中所描寫的男同性戀愛情,顯得膚淺簡單; 即使和傳統的通俗的異性戀愛情影片相比,譬如著名的《亂世佳人》、《魂斷藍橋》,或是《金玉盟》等片,就所刻劃的愛情角度看,也是絲毫不見遜色。更何況《斷背山》和任何傳統的愛情影片相比較,它不是只有愛情,它更進一步隱喻了失敗人際關係和失敗人生的痛苦事實,這樣的視野無疑寬廣許多,因為愛情並不只是愛情,它包含了我們全方位的人生觸角。片中男主角艾尼斯在生活上的全面敗北,不是因為他是同性戀,而是因為他是人類,只要是卑微而必須時時刻刻擔憂自我存在的人類,誰能擔保人生一定順遂成功,生存狀況一定暢通無阻?除此,李安在片中所創造的斷背山意象,堪稱影史上在電影中所塑造的最突出和最豐富的象徵和隱喻,它象徵人世的愛情樂園,卻又隱喻逃避主義,然而它畢竟還是個失落的樂園,也是永遠無法實現的逃避主義。對片中兩位男主角而言,在斷背山上的日子是他們人生中的黃金歲月,是他們的幸福時刻,像是一場美麗的夢幻,然而在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幻想和記憶永遠是美的,等事後要再去追尋時已經不可得了,因為真正的樂園是已經失落的樂園,根本是永遠再也喚不回了。然而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傑克仍然堅持只要愛情,同性的愛情,其他什麼都不要,他幾乎患上了愛的精神官能症,只有精神官能症患者才會不顧一切執著於他的愛情姿態,在保守的一九六〇年代,他所堅持的正是道德倫常和宗教所不容的同性戀愛情,但他堅持到底。
……
在同性戀仍然還是禁忌的年代,連帶文學作品對同性戀的描寫也是一大禁忌,為檢查當局所不容,所以E·M·佛斯特寫於一九一四年的《墨利斯的情人》在當時就不敢出版,必須等到一九七一年作者死後一年才出版。法國當時觀念比較開放自由,特別是一八五七年的《包法利夫人》事件之後,出版檢查變得十分寬鬆,普魯斯特去世那年,亦即一九二二年,所出版的《追憶似水年華》第四冊《所多瑪與蛾摩拉》,全書以描寫同性戀為主,在當時雖然順利通過出版檢查,但對一九二〇年代的西方讀者而言,卻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在過去從未有人敢對同性戀行為作如此肆無忌憚地大膽描寫,特別是小說開始那段對男同性戀性行為的赤裸裸描寫,簡直看得人心驚膽跳,瞠目結舌,然而這一段今天已經成為描寫同性戀的偉大經典,無人能及。
普魯斯特是個偉大的同性戀作家,他很了解同性戀的感情和行為,描寫異性戀也是首屈一指,像《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第一冊《斯萬家那邊》,描寫愛情的痛苦和荒蕪無益,懊惱悔恨,實在沒有人寫得比他更好了。至於同性戀,他一生的同性戀史就可以寫成好幾部的《追憶似水年華》,自然無人能出其右,但他在寫《所多瑪與蛾摩拉》時,他無意驚世駭俗,他只是很精確而赤裸地加以描繪而已。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談普魯斯特那一章說,男主角馬賽爾和愛蓓汀在巴黎同居時,愛蓓汀經常夜晚出去找同性女友,甚至有親密同性戀行為,馬賽爾為此醋勁大發,幾要發狂,這不合常理,認為一個男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女人對別的男人拋媚眼或投懷送抱感到醋勁大發,卻絕不可能會對自己女人去和別的女人親密而醋勁大發。我認為納博科夫錯了,他不但不懂愛情心理學,他對同性戀愛情更是一無所知,難怪他的文學觀和愛情觀會那麼狹隘,充滿偏見和錯誤。
多年來我研究同性戀不遺餘力,我的生活圈裡也有不少同性戀朋友,我觀察出兩個尚未被科學證實的普遍現象。其一,完全型的男同性戀者除了偏好同性之外,同時也可能偏好年邁和面容醜陋的異性,其二,人可能隨著年紀的增長,比如跨過更年期之後,有可能成為同性戀者,其中以男性最為多見,二十世紀著名德國文豪湯瑪斯·曼就是最典型例子。先說第一類型,普魯斯特早年在讀康多塞中學時曾和多位同學發生多次同性戀愛,其中有一位對象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作家,《磨坊書簡》一書作者阿爾封斯·都德的兒子呂西安·都德,兩人過從甚密,感情十分親暱,有一天呂西安宣稱自己遇見了畢生最愛,決定和其共結連理,她就是拿破崙三世的遺孀歐仁妮皇后,當時已經八十幾歲,兩人年紀相差至少有六十幾歲,卻陷入了空前的熱戀。呂西安每天去這位高貴的奶奶家吃豪華大餐,並在那裡留宿,和皇后奶奶纏綿緋惻個不停,兩人有時還一起周遊列國,進行六星級的豪奢之旅。不過呂西安和普魯斯特後來還是維持一輩子的親密友誼,一九一三年,普魯斯特四十二歲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去斯萬家那邊》時,飽受惡評和奚落,此時的呂西安已是法國的重量級批評家,他在《費加洛日報》的文學副刊上寫了一篇大讚這本小說的文章,他聲稱,這是法國文學空前絕後的偉大傑作,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知道他們年輕時代韻事的人會說這是肉麻捧場文章,但後來事實證明,呂西安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看出普魯斯特的天才的人,兩個人年輕時代的同性之戀,堪比布羅德之於卡夫卡。
……
普魯斯特是個完全型的同性戀者,他從高中時代開始就一直沉溺在同性戀的玩樂之中,他也從不避諱,對象換個不停,許多女生也就放心和他大肆調情,有一次他還公開宣稱他睡過一個女伶,當然沒有人相信,他只想證明他也愛女人,但這絕對不會是事實。他父母死後留給他一筆龐大遺產,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四十歲以後直到五十一歲離世,他離群索居,獨自住在巴黎一棟高級公寓裡,晝伏夜出,過著完全日夜顛倒的與世隔絕生活,專心一意寫他那本曠世傑作,但他同時並沒有放棄同性戀的玩樂,只是方式改變而已,他都是利用半夜到像Ritz這樣的五星級酒店或巴黎最高級餐廳找年輕貌美的男服務生,有時甚至還帶回家過夜。一九一九年《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二冊《在少女倩影下》獲得龔固爾獎,聲名大噪,並緊跟著在英吉利海峽對岸得到一致好評,特別是 Scott Moncrieff(斯科特·蒙特里夫)的精采英譯本出現之後更是風靡一時,有口皆碑,《黑暗之心》作者康拉德甚至還這樣說,Scott Moncrieff 的英譯本甚至比普魯斯特的原著更精采好看,當然這是溢美之詞,但無可否認這是一位擁有極高才情的譯者,本身是個詩人,也是同性戀者,可惜他譯到第六冊時就死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一歲。過去有關普魯斯特傳記可說是汗牛充棟,卻很少有專門談他那豐富同性戀感情生活的專書,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法文系教授威廉·卡特(William Carter) ,是英語界聲名卓著的普魯斯特專家,於二〇〇〇年出版一本大部頭英文版普魯斯特傳記。卡特教授的文筆很好,行文冷靜客觀,不偏不倚,手頭新出土資料又豐富,書寫得十分精采好看,出版之後佳評如潮,甚至勝過一九五〇年代末英國人喬治·潘特(George Painter)所寫,評價極高的第一本英文版普魯斯特傳記。卡特教授於二〇〇六年乘勝追擊再出版一本專談普魯斯特同性戀生涯的《戀愛中的普魯斯特》(Proust in Love),這本書剛出版在亞馬遜網上做廣告時,我是參加搶購並迫不及待閱讀的人之一,書寫得極中肯劉切,鉅細靡遺,滴水不漏,完整忠實地寫出普魯斯特畢生同性戀事蹟,論其精采程度,簡直大大超越當年理查德·艾爾曼(Richard Ellmann)所寫轟動一時的王爾德傳記。
回到《斷背山》上,這固然是以同性戀故事為主軸,描寫男同性戀者的喜怒哀樂,及其最後不得不敗的宿命,比起李安先前的《喜宴》一片,同樣是描寫同性戀,筆調卻悲觀灰色太多了。兩片在藝術層次上也是無法比較,《喜宴》顯得樂觀,快樂和明朗,但膚淺許多,同性戀的故事最後以喜劇圓滿收場,最後的問題只是父親這個角色要不要認同兒子是同性戀這個事實的問題而已。一九二〇年代,有一位美國婦女寫信給佛洛伊德,說她痛不欲生,因為她發現她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怎麼辦?大師回信說,這不是世界末日,同性戀一點都不會貶損他做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就接受這個事實吧,記住,不要期待要去改變這個事實。這正是《喜宴》最後,父親郎雄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所抱持的開明態度,除了認同接受,沒必要排斥。佛洛伊德還強調,同性戀者的身體機能跟一般人並沒有兩樣,同性戀的事實並不影響普魯斯特和湯瑪斯·曼成為偉大的作家,吳爾芙女士也並不因為同性戀而阻礙她人生的幸福和文學上的非凡成就,王爾德和毛姆,還有田納西·威廉斯,都是偉大的同性戀作家,他們的文學成就非凡,誰敢說他們的人生是平庸的?《斷背山》裡的兩位同性戀者在人生道路上痛苦難堪,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同性戀,而是因為他們是人,只要是人,存在本身就肯定是一場苦難,就這一點而論,這部影片的宏觀視野早就超越一切了。
或許是劉森堯在2020年翻譯了普魯斯特的少年首作《歡樂時光》(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我們應該很容易發現收錄在本書中的一些評論文章,如何潛藏著普魯斯特的影響力。
以下挑選〈人到中年:《一一》和《斷背山》〉一文後半段有關《斷背山》的部分摘要分享。
書名: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
作者:劉森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5/08
作者透過精神分析理論,爬梳了電影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在「看與被看」之間,與觀眾有如鏡像般的辯證關係。又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Excerpt】
〈人到中年:《一一》和《斷背山》〉
《斷背山》
真正的樂園是已經失落的樂園。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斷背山》和《一一》一樣,都是描寫失敗的中年人生,也描寫痛苦的愛情本質,但故事情節不同,敘述章法不同,旨趣也不同,可都一樣指向宿命悲觀的無奈處境,身陷其中卻又無能改變什麼。另一方面,《斷背山》多了一層深刻的男同性戀愛情論述,堅定而有見地,使得這部電影大有可觀,如果我們願意認同同性戀愛情也是愛情的話,毫無疑問,《斷背山》就是一部偉大的愛情電影,使得之前法斯賓達的《狐狸》和阿莫多瓦的《慾望的法則》,或當年轟動一時的《墨利斯的情人》等片中所描寫的男同性戀愛情,顯得膚淺簡單; 即使和傳統的通俗的異性戀愛情影片相比,譬如著名的《亂世佳人》、《魂斷藍橋》,或是《金玉盟》等片,就所刻劃的愛情角度看,也是絲毫不見遜色。更何況《斷背山》和任何傳統的愛情影片相比較,它不是只有愛情,它更進一步隱喻了失敗人際關係和失敗人生的痛苦事實,這樣的視野無疑寬廣許多,因為愛情並不只是愛情,它包含了我們全方位的人生觸角。片中男主角艾尼斯在生活上的全面敗北,不是因為他是同性戀,而是因為他是人類,只要是卑微而必須時時刻刻擔憂自我存在的人類,誰能擔保人生一定順遂成功,生存狀況一定暢通無阻?除此,李安在片中所創造的斷背山意象,堪稱影史上在電影中所塑造的最突出和最豐富的象徵和隱喻,它象徵人世的愛情樂園,卻又隱喻逃避主義,然而它畢竟還是個失落的樂園,也是永遠無法實現的逃避主義。對片中兩位男主角而言,在斷背山上的日子是他們人生中的黃金歲月,是他們的幸福時刻,像是一場美麗的夢幻,然而在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幻想和記憶永遠是美的,等事後要再去追尋時已經不可得了,因為真正的樂園是已經失落的樂園,根本是永遠再也喚不回了。然而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傑克仍然堅持只要愛情,同性的愛情,其他什麼都不要,他幾乎患上了愛的精神官能症,只有精神官能症患者才會不顧一切執著於他的愛情姿態,在保守的一九六〇年代,他所堅持的正是道德倫常和宗教所不容的同性戀愛情,但他堅持到底。
……
在同性戀仍然還是禁忌的年代,連帶文學作品對同性戀的描寫也是一大禁忌,為檢查當局所不容,所以E·M·佛斯特寫於一九一四年的《墨利斯的情人》在當時就不敢出版,必須等到一九七一年作者死後一年才出版。法國當時觀念比較開放自由,特別是一八五七年的《包法利夫人》事件之後,出版檢查變得十分寬鬆,普魯斯特去世那年,亦即一九二二年,所出版的《追憶似水年華》第四冊《所多瑪與蛾摩拉》,全書以描寫同性戀為主,在當時雖然順利通過出版檢查,但對一九二〇年代的西方讀者而言,卻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在過去從未有人敢對同性戀行為作如此肆無忌憚地大膽描寫,特別是小說開始那段對男同性戀性行為的赤裸裸描寫,簡直看得人心驚膽跳,瞠目結舌,然而這一段今天已經成為描寫同性戀的偉大經典,無人能及。
普魯斯特是個偉大的同性戀作家,他很了解同性戀的感情和行為,描寫異性戀也是首屈一指,像《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第一冊《斯萬家那邊》,描寫愛情的痛苦和荒蕪無益,懊惱悔恨,實在沒有人寫得比他更好了。至於同性戀,他一生的同性戀史就可以寫成好幾部的《追憶似水年華》,自然無人能出其右,但他在寫《所多瑪與蛾摩拉》時,他無意驚世駭俗,他只是很精確而赤裸地加以描繪而已。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談普魯斯特那一章說,男主角馬賽爾和愛蓓汀在巴黎同居時,愛蓓汀經常夜晚出去找同性女友,甚至有親密同性戀行為,馬賽爾為此醋勁大發,幾要發狂,這不合常理,認為一個男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女人對別的男人拋媚眼或投懷送抱感到醋勁大發,卻絕不可能會對自己女人去和別的女人親密而醋勁大發。我認為納博科夫錯了,他不但不懂愛情心理學,他對同性戀愛情更是一無所知,難怪他的文學觀和愛情觀會那麼狹隘,充滿偏見和錯誤。
多年來我研究同性戀不遺餘力,我的生活圈裡也有不少同性戀朋友,我觀察出兩個尚未被科學證實的普遍現象。其一,完全型的男同性戀者除了偏好同性之外,同時也可能偏好年邁和面容醜陋的異性,其二,人可能隨著年紀的增長,比如跨過更年期之後,有可能成為同性戀者,其中以男性最為多見,二十世紀著名德國文豪湯瑪斯·曼就是最典型例子。先說第一類型,普魯斯特早年在讀康多塞中學時曾和多位同學發生多次同性戀愛,其中有一位對象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作家,《磨坊書簡》一書作者阿爾封斯·都德的兒子呂西安·都德,兩人過從甚密,感情十分親暱,有一天呂西安宣稱自己遇見了畢生最愛,決定和其共結連理,她就是拿破崙三世的遺孀歐仁妮皇后,當時已經八十幾歲,兩人年紀相差至少有六十幾歲,卻陷入了空前的熱戀。呂西安每天去這位高貴的奶奶家吃豪華大餐,並在那裡留宿,和皇后奶奶纏綿緋惻個不停,兩人有時還一起周遊列國,進行六星級的豪奢之旅。不過呂西安和普魯斯特後來還是維持一輩子的親密友誼,一九一三年,普魯斯特四十二歲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去斯萬家那邊》時,飽受惡評和奚落,此時的呂西安已是法國的重量級批評家,他在《費加洛日報》的文學副刊上寫了一篇大讚這本小說的文章,他聲稱,這是法國文學空前絕後的偉大傑作,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知道他們年輕時代韻事的人會說這是肉麻捧場文章,但後來事實證明,呂西安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看出普魯斯特的天才的人,兩個人年輕時代的同性之戀,堪比布羅德之於卡夫卡。
……
普魯斯特是個完全型的同性戀者,他從高中時代開始就一直沉溺在同性戀的玩樂之中,他也從不避諱,對象換個不停,許多女生也就放心和他大肆調情,有一次他還公開宣稱他睡過一個女伶,當然沒有人相信,他只想證明他也愛女人,但這絕對不會是事實。他父母死後留給他一筆龐大遺產,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四十歲以後直到五十一歲離世,他離群索居,獨自住在巴黎一棟高級公寓裡,晝伏夜出,過著完全日夜顛倒的與世隔絕生活,專心一意寫他那本曠世傑作,但他同時並沒有放棄同性戀的玩樂,只是方式改變而已,他都是利用半夜到像Ritz這樣的五星級酒店或巴黎最高級餐廳找年輕貌美的男服務生,有時甚至還帶回家過夜。一九一九年《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二冊《在少女倩影下》獲得龔固爾獎,聲名大噪,並緊跟著在英吉利海峽對岸得到一致好評,特別是 Scott Moncrieff(斯科特·蒙特里夫)的精采英譯本出現之後更是風靡一時,有口皆碑,《黑暗之心》作者康拉德甚至還這樣說,Scott Moncrieff 的英譯本甚至比普魯斯特的原著更精采好看,當然這是溢美之詞,但無可否認這是一位擁有極高才情的譯者,本身是個詩人,也是同性戀者,可惜他譯到第六冊時就死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一歲。過去有關普魯斯特傳記可說是汗牛充棟,卻很少有專門談他那豐富同性戀感情生活的專書,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法文系教授威廉·卡特(William Carter) ,是英語界聲名卓著的普魯斯特專家,於二〇〇〇年出版一本大部頭英文版普魯斯特傳記。卡特教授的文筆很好,行文冷靜客觀,不偏不倚,手頭新出土資料又豐富,書寫得十分精采好看,出版之後佳評如潮,甚至勝過一九五〇年代末英國人喬治·潘特(George Painter)所寫,評價極高的第一本英文版普魯斯特傳記。卡特教授於二〇〇六年乘勝追擊再出版一本專談普魯斯特同性戀生涯的《戀愛中的普魯斯特》(Proust in Love),這本書剛出版在亞馬遜網上做廣告時,我是參加搶購並迫不及待閱讀的人之一,書寫得極中肯劉切,鉅細靡遺,滴水不漏,完整忠實地寫出普魯斯特畢生同性戀事蹟,論其精采程度,簡直大大超越當年理查德·艾爾曼(Richard Ellmann)所寫轟動一時的王爾德傳記。
回到《斷背山》上,這固然是以同性戀故事為主軸,描寫男同性戀者的喜怒哀樂,及其最後不得不敗的宿命,比起李安先前的《喜宴》一片,同樣是描寫同性戀,筆調卻悲觀灰色太多了。兩片在藝術層次上也是無法比較,《喜宴》顯得樂觀,快樂和明朗,但膚淺許多,同性戀的故事最後以喜劇圓滿收場,最後的問題只是父親這個角色要不要認同兒子是同性戀這個事實的問題而已。一九二〇年代,有一位美國婦女寫信給佛洛伊德,說她痛不欲生,因為她發現她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怎麼辦?大師回信說,這不是世界末日,同性戀一點都不會貶損他做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就接受這個事實吧,記住,不要期待要去改變這個事實。這正是《喜宴》最後,父親郎雄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所抱持的開明態度,除了認同接受,沒必要排斥。佛洛伊德還強調,同性戀者的身體機能跟一般人並沒有兩樣,同性戀的事實並不影響普魯斯特和湯瑪斯·曼成為偉大的作家,吳爾芙女士也並不因為同性戀而阻礙她人生的幸福和文學上的非凡成就,王爾德和毛姆,還有田納西·威廉斯,都是偉大的同性戀作家,他們的文學成就非凡,誰敢說他們的人生是平庸的?《斷背山》裡的兩位同性戀者在人生道路上痛苦難堪,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同性戀,而是因為他們是人,只要是人,存在本身就肯定是一場苦難,就這一點而論,這部影片的宏觀視野早就超越一切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