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
2025/05/06 05:10
瀏覽3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
他也有一些故事,一些無法與人分享的寶貴時光。他的視線飛快掠過那些來參加座談會的孩子,或者曾在一場音樂會上巧遇的人。有時他們交會的目光有掩不住的熾熱。他享受大眾的崇敬,他感謝受吸引而來的龐大觀眾,然而他永遠記得的卻是那些安靜、短暫的偶遇。他沒在日記裡記下,那種眼神的神祕力量所傳遞的訊息,有多麼不可思議。
(And they contained accounts of moments that he treasured but could share with no one. Casual glances at young men who had come to his lectures or whom he encountered at a concert. Glances that were sometimes reciprocated and then became unmistakable in their intensity. While he enjoyed the homage he received in public and appreciated the large audiences he attracted, it was always these chance meetings, silent and furtive, that he remembered. Not to have registered in his diary the message sent by the secret energy in a gaze would have been unthinkable.)
——柯姆·托賓(Colm Toibin) ,《魔術師:托瑪斯·曼的故事》(The Magician)
(本書引文[Epigraph])
閱讀及分享《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
個人對於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作品其實涉獵不多,印象深刻的恐怕只有1999年上映的電影《我的母親》(西班牙語:Todo sobre mi madre)。對應到本書收錄的同名文章〈最後的夢〉,書寫的內容正是阿莫多瓦母親的離世,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
El último sueño
作者: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譯者:葉淑吟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4/1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1747
內容簡介
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首度出版的自傳式書寫,以小說暗喻,以散文講述了阿莫多瓦的成長經歷、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這本書像片段式自傳,但已足以讓讀者對阿莫多瓦作為導演、幻想家(作家)有最全面的認識。
【Excerpt】
〈最後的夢〉
EL ÚLTIMO SUEÑO
禮拜六,我出門時陽光普照。這是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晴天。墨鏡後我的雙眼淌著淚水。這一天接下來,我還會哭上好幾回。
我前一晚沒睡,此刻像孤兒般步履蹣跚,直到招到一輛計程車載我去南殯儀館。
我不是那種勤於探訪和喜歡摟抱的兒子,但母親之於我,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角色。我的藝名,並沒有如她所願加上她的姓氏。「你的全名就叫佩卓·阿莫多瓦·卡瓦耶羅(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爲什麼姓氏只叫阿莫多瓦!」有一次,她幾乎是氣呼呼地對我這麼說。
母親們總需要安全感。「人們以爲孩子是一天長成的。但其實是需要很久。很久。」羅卡(Lorca)曾這麼說。母親們也不是一天就成爲母親,她們不需要特別做什麼,本身就是必要、重要、難忘、愛說教的。
我從母親身上學到很多,但她和我都沒發現這點。我學到了對我的工作來說算是必要的東西,也就是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差別,以及現實需要虛構才能完整,人生才能容易一些。
我記得母親在世的每一刻,她最接近史詩般的形象,或許是還在奧雷利亞納拉維耶哈(Orellana la Vieja)的巴達霍斯(Badajoz)的一個小村莊,那裡是連結兩個廣大世界的橋樑:拉曼卻和埃斯特雷馬杜拉,也就是我被馬德里吞噬以前住過的地方。
儘管我的姊妹不喜歡在提到埃斯特雷馬杜拉時,憶起在那裡最初的日子,和家中搖搖欲墜的經濟狀況。我母親非常有創意,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具有和我類似的原創點子。套句拉曼卻的俗諺:「從油壺倒出牛奶,把不可能變可能。」
我們住過的那條巷子沒有街燈,是泥磚路,每逢下雨路上便一片泥濘,總是骯髒不堪。那條巷子遠離村莊中心,建在一塊板岩地上。我想,穿高跟鞋的女孩恐怕難以走在那片高低不平的板岩地。在我記憶中,那不像一條巷子,反倒更像西部電影裡的某個小鎭。
住在那裡很辛苦,但是生活費低廉。像是一種補償似的,鄰居都是熱情的好人,他們也都目不識丁。
母親爲了分擔父親的經濟負擔,開始做教讀寫信件的生意,就像巴西電影《中央車站》(Central do Brasil)裡描述的那樣。我當時八歲,通常是由我寫信,她讀鄰居收到的信。我不只一次詫異地發現,母親念的內容和實際寫在信上的並不完全相符:母親讀信時會編些自己想像的故事。那些鄰居並不知情,因爲母親編造的內容總是延伸自他們的生活,而他們聽完之後反倒非常開心。
發現母親從不忠於眞正的內容之後,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責怪她這件事。「爲什麼妳讀信給她聽,要提她特別想念祖母,想念祖母在大門口替她梳頭的時刻,旁邊還擺了一盆滿滿的水?那封信根本沒提到祖母啊。」我對母親說。「但你看她多開心!」母親對我說。
她說得沒錯。母親補齊了信裡的漏洞,她給鄰居讀他們想聽的話,或一些寄信人可能忘記但會很高興有寫上去的內容。
這些臨場的發揮,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一課。我從而窺見虛構和現實之間的不同,以及現實是如何需要藉由虛構變得更完整、愉快和更有可看性。
對一個說故事的人來說,這是一門基礎課。我是隨著時間腳步才體會到這件事。
母親是以她想要的方式告別世界。這並非湊巧,而是她自己的決定,今天我來到殯儀館才得知這件事。二十年前,母親就對我的姊姊安東妮亞(Antonia)說,該來準備壽衣了。
「我們去了波斯塔街(calle Postas)。」姊姊在身著壽衣的母親面前告訴我。「買聖安東尼(San Antonio)的服裝,棕色的,還有腰帶。」母親告訴她,想在胸前也別上這位聖人的徽章,和七苦聖母(la Dolorosa)的護身符。還有聖伊西德羅(San Isidro)的圓形吊飾和一串擺在手中的念珠。「挑一條舊的就好。」她特別交代姊姊。「好的那些你們自己留著。」(她指的是包括姊姊瑪莉亞·黑夙士(MaríaJesús)在內)。她們也買了一種包覆頭部的黑披巾,此刻穿在她身上,垂在身體兩邊腰側。
我問姊姊那條黑披巾代表的意義。那是從前寡婦穿的黑紗披巾,非常厚實,用來表示她們的哀傷和失去。當時間過去,她們的哀傷減緩,就會把披巾慢慢剪短。起先長度到達腰部,最後只剩下到肩膀。聽完這番介紹,我想母親想要的是穿上正式守寡服飾離開世界。我的父親在二十年前過世,當然她沒再找個伴侶或再嫁。她也曾說過她想要光腳,不穿襪子和鞋子。「如果我的雙腳被綁住了,」她對姊姊說:「你們要在我躺進墓穴時替我解開。我想要一身輕鬆地躺進去。」
她也要求舉辦一套完整的彌撒,不只是祈禱文而已。於是我們遵照她的意思去做,卡爾薩達德卡拉特拉瓦(Calzada de Calatrava)全村的人都來了,爲我們獻上「點頭」(cabezada),這是那村莊對於弔問的稱呼。
母親應該會非常喜歡聖壇上的大量花束,和全村人的出席。「全村莊的人都來了」是這類場面的最高規格。確實如此。我想在這裡表達我的謝意:「感謝,卡爾薩達。」
她或許也會爲我的兄弟姊妹所扮演的完美主持人角色感到引以爲傲:安東妮亞、瑪莉亞·黑夙士,和奧古斯汀,他們在馬德里和卡爾薩達都盡心盡力地辦後事。我僅僅是投去淚水模糊的視線,看著整個失焦的四周。
儘管我忙於出差宣傳電影,抽不出身(《我的母親》此刻正在全球各地上映,幸好我決定拍一部以她爲主題的電影,她既是母親也是演員;我曾躊躇不決,因爲我一直不確定她是否喜歡我的電影)。我還是很幸運地抵達馬德里,來到她的身邊。我們四名子女經常和她相伴。就在《我的母親》首映的兩個小時前,我和奧古斯汀曾在探病允許的半小時內進去加護病房看她,姊妹們留在候診室等待。
母親沉睡著,我們呼喚她。她的夢應該非常愉快並且深沉,所以不願放過她,儘管她非常清醒地跟我們說話。她問現在是不是暴風雨正來襲,我們回答不是。我們問她感覺如何,她回答很好。她向奧古斯汀問起他剛度假回來的孩子。奧古斯汀說週末會跟孩子相聚,到時要一起吃飯。母親問他是不是已經採買食材,弟弟回答說是。我告訴她,兩天後我得遠赴義大利宣傳電影,但若她想要我留下來,我會留在馬德里。她回說要我去,把該做的事做完。對於這趟旅行,她擔心的是奧古斯汀的孩子。「那些孩子要跟誰在一起?」她問。奥古斯汀告訴她,他會留下來,不跟我去出差。她覺得這樣很好。護士進來了,告訴我們探病時間結束,並告訴母親,飯菜已經送來。媽媽說:「填飽肚子心情就會好一點。」我覺得這個回答很俏皮也很怪異。
三個小時之後,她與世長辭。
在最後一次探病時她所說的話,從問我們現在是否暴風雨來襲開始,每字每句都鏤刻在我的心版上。禮拜五陽光普照,些許光線從窗戶傾瀉而下,母親在她最後的夢裡說的暴風雨,指的是什麼呢?
佩卓·阿莫多瓦·卡瓦耶羅
他也有一些故事,一些無法與人分享的寶貴時光。他的視線飛快掠過那些來參加座談會的孩子,或者曾在一場音樂會上巧遇的人。有時他們交會的目光有掩不住的熾熱。他享受大眾的崇敬,他感謝受吸引而來的龐大觀眾,然而他永遠記得的卻是那些安靜、短暫的偶遇。他沒在日記裡記下,那種眼神的神祕力量所傳遞的訊息,有多麼不可思議。
(And they contained accounts of moments that he treasured but could share with no one. Casual glances at young men who had come to his lectures or whom he encountered at a concert. Glances that were sometimes reciprocated and then became unmistakable in their intensity. While he enjoyed the homage he received in public and appreciated the large audiences he attracted, it was always these chance meetings, silent and furtive, that he remembered. Not to have registered in his diary the message sent by the secret energy in a gaze would have been unthinkable.)
——柯姆·托賓(Colm Toibin) ,《魔術師:托瑪斯·曼的故事》(The Magician)
(本書引文[Epigraph])
閱讀及分享《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
個人對於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作品其實涉獵不多,印象深刻的恐怕只有1999年上映的電影《我的母親》(西班牙語:Todo sobre mi madre)。對應到本書收錄的同名文章〈最後的夢〉,書寫的內容正是阿莫多瓦母親的離世,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最後的夢:阿莫多瓦的自傳式故事集
El último sueño
作者: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譯者:葉淑吟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4/1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1747
內容簡介
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首度出版的自傳式書寫,以小說暗喻,以散文講述了阿莫多瓦的成長經歷、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這本書像片段式自傳,但已足以讓讀者對阿莫多瓦作為導演、幻想家(作家)有最全面的認識。
【Excerpt】
〈最後的夢〉
EL ÚLTIMO SUEÑO
禮拜六,我出門時陽光普照。這是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晴天。墨鏡後我的雙眼淌著淚水。這一天接下來,我還會哭上好幾回。
我前一晚沒睡,此刻像孤兒般步履蹣跚,直到招到一輛計程車載我去南殯儀館。
我不是那種勤於探訪和喜歡摟抱的兒子,但母親之於我,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角色。我的藝名,並沒有如她所願加上她的姓氏。「你的全名就叫佩卓·阿莫多瓦·卡瓦耶羅(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爲什麼姓氏只叫阿莫多瓦!」有一次,她幾乎是氣呼呼地對我這麼說。
母親們總需要安全感。「人們以爲孩子是一天長成的。但其實是需要很久。很久。」羅卡(Lorca)曾這麼說。母親們也不是一天就成爲母親,她們不需要特別做什麼,本身就是必要、重要、難忘、愛說教的。
我從母親身上學到很多,但她和我都沒發現這點。我學到了對我的工作來說算是必要的東西,也就是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差別,以及現實需要虛構才能完整,人生才能容易一些。
我記得母親在世的每一刻,她最接近史詩般的形象,或許是還在奧雷利亞納拉維耶哈(Orellana la Vieja)的巴達霍斯(Badajoz)的一個小村莊,那裡是連結兩個廣大世界的橋樑:拉曼卻和埃斯特雷馬杜拉,也就是我被馬德里吞噬以前住過的地方。
儘管我的姊妹不喜歡在提到埃斯特雷馬杜拉時,憶起在那裡最初的日子,和家中搖搖欲墜的經濟狀況。我母親非常有創意,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具有和我類似的原創點子。套句拉曼卻的俗諺:「從油壺倒出牛奶,把不可能變可能。」
我們住過的那條巷子沒有街燈,是泥磚路,每逢下雨路上便一片泥濘,總是骯髒不堪。那條巷子遠離村莊中心,建在一塊板岩地上。我想,穿高跟鞋的女孩恐怕難以走在那片高低不平的板岩地。在我記憶中,那不像一條巷子,反倒更像西部電影裡的某個小鎭。
住在那裡很辛苦,但是生活費低廉。像是一種補償似的,鄰居都是熱情的好人,他們也都目不識丁。
母親爲了分擔父親的經濟負擔,開始做教讀寫信件的生意,就像巴西電影《中央車站》(Central do Brasil)裡描述的那樣。我當時八歲,通常是由我寫信,她讀鄰居收到的信。我不只一次詫異地發現,母親念的內容和實際寫在信上的並不完全相符:母親讀信時會編些自己想像的故事。那些鄰居並不知情,因爲母親編造的內容總是延伸自他們的生活,而他們聽完之後反倒非常開心。
發現母親從不忠於眞正的內容之後,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責怪她這件事。「爲什麼妳讀信給她聽,要提她特別想念祖母,想念祖母在大門口替她梳頭的時刻,旁邊還擺了一盆滿滿的水?那封信根本沒提到祖母啊。」我對母親說。「但你看她多開心!」母親對我說。
她說得沒錯。母親補齊了信裡的漏洞,她給鄰居讀他們想聽的話,或一些寄信人可能忘記但會很高興有寫上去的內容。
這些臨場的發揮,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一課。我從而窺見虛構和現實之間的不同,以及現實是如何需要藉由虛構變得更完整、愉快和更有可看性。
對一個說故事的人來說,這是一門基礎課。我是隨著時間腳步才體會到這件事。
母親是以她想要的方式告別世界。這並非湊巧,而是她自己的決定,今天我來到殯儀館才得知這件事。二十年前,母親就對我的姊姊安東妮亞(Antonia)說,該來準備壽衣了。
「我們去了波斯塔街(calle Postas)。」姊姊在身著壽衣的母親面前告訴我。「買聖安東尼(San Antonio)的服裝,棕色的,還有腰帶。」母親告訴她,想在胸前也別上這位聖人的徽章,和七苦聖母(la Dolorosa)的護身符。還有聖伊西德羅(San Isidro)的圓形吊飾和一串擺在手中的念珠。「挑一條舊的就好。」她特別交代姊姊。「好的那些你們自己留著。」(她指的是包括姊姊瑪莉亞·黑夙士(MaríaJesús)在內)。她們也買了一種包覆頭部的黑披巾,此刻穿在她身上,垂在身體兩邊腰側。
我問姊姊那條黑披巾代表的意義。那是從前寡婦穿的黑紗披巾,非常厚實,用來表示她們的哀傷和失去。當時間過去,她們的哀傷減緩,就會把披巾慢慢剪短。起先長度到達腰部,最後只剩下到肩膀。聽完這番介紹,我想母親想要的是穿上正式守寡服飾離開世界。我的父親在二十年前過世,當然她沒再找個伴侶或再嫁。她也曾說過她想要光腳,不穿襪子和鞋子。「如果我的雙腳被綁住了,」她對姊姊說:「你們要在我躺進墓穴時替我解開。我想要一身輕鬆地躺進去。」
她也要求舉辦一套完整的彌撒,不只是祈禱文而已。於是我們遵照她的意思去做,卡爾薩達德卡拉特拉瓦(Calzada de Calatrava)全村的人都來了,爲我們獻上「點頭」(cabezada),這是那村莊對於弔問的稱呼。
母親應該會非常喜歡聖壇上的大量花束,和全村人的出席。「全村莊的人都來了」是這類場面的最高規格。確實如此。我想在這裡表達我的謝意:「感謝,卡爾薩達。」
她或許也會爲我的兄弟姊妹所扮演的完美主持人角色感到引以爲傲:安東妮亞、瑪莉亞·黑夙士,和奧古斯汀,他們在馬德里和卡爾薩達都盡心盡力地辦後事。我僅僅是投去淚水模糊的視線,看著整個失焦的四周。
儘管我忙於出差宣傳電影,抽不出身(《我的母親》此刻正在全球各地上映,幸好我決定拍一部以她爲主題的電影,她既是母親也是演員;我曾躊躇不決,因爲我一直不確定她是否喜歡我的電影)。我還是很幸運地抵達馬德里,來到她的身邊。我們四名子女經常和她相伴。就在《我的母親》首映的兩個小時前,我和奧古斯汀曾在探病允許的半小時內進去加護病房看她,姊妹們留在候診室等待。
母親沉睡著,我們呼喚她。她的夢應該非常愉快並且深沉,所以不願放過她,儘管她非常清醒地跟我們說話。她問現在是不是暴風雨正來襲,我們回答不是。我們問她感覺如何,她回答很好。她向奧古斯汀問起他剛度假回來的孩子。奧古斯汀說週末會跟孩子相聚,到時要一起吃飯。母親問他是不是已經採買食材,弟弟回答說是。我告訴她,兩天後我得遠赴義大利宣傳電影,但若她想要我留下來,我會留在馬德里。她回說要我去,把該做的事做完。對於這趟旅行,她擔心的是奧古斯汀的孩子。「那些孩子要跟誰在一起?」她問。奥古斯汀告訴她,他會留下來,不跟我去出差。她覺得這樣很好。護士進來了,告訴我們探病時間結束,並告訴母親,飯菜已經送來。媽媽說:「填飽肚子心情就會好一點。」我覺得這個回答很俏皮也很怪異。
三個小時之後,她與世長辭。
在最後一次探病時她所說的話,從問我們現在是否暴風雨來襲開始,每字每句都鏤刻在我的心版上。禮拜五陽光普照,些許光線從窗戶傾瀉而下,母親在她最後的夢裡說的暴風雨,指的是什麼呢?
佩卓·阿莫多瓦·卡瓦耶羅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羅振宇的《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下一則: Excerpt: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的《禮讚佛洛伊德》-2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