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曾華鵬的《零餘者的嘆息:郁達夫》
2024/08/17 06:04
瀏覽92
迴響1
推薦4
引用0
Excerpt:曾華鵬的《零餘者的嘆息:郁達夫》
本書可以說是微型的傳記,以下摘要其中一個章節,或可多認識一點郁達夫以及窺見他成名的瞬間,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零餘者的嘆息:郁達夫
作者:曾華鵬
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Excerpt】
〈獻給文壇的花束〉
在日本留學期間,郁達夫有機會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如果說,在國內讀書時林琴南翻譯的外國小說尙暫時未能引起他的興趣,那麼,到了日本以後,文學寶庫中的外國名著就以其炫目的光彩而使郁達夫震驚了,於是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了許多優秀的世界文學名著。郁達夫接觸西洋文學是從屠格涅夫詩情濃郁的小說開始的。他回憶說,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讀書期間,「這一年的功課雖則很緊,但我在課餘之暇,也居然讀了兩本俄國杜兒葛納夫的英譯小說,一本是《初戀》,一本是《春潮》。」他又說:「和西洋文學的接觸開始了,以後就急轉直下,從杜兒葛納夫到托爾斯泰,從托爾斯泰到獨思托以夫斯基,高爾基,契訶夫。更從俄國作家,轉到德國各作家的作品上去,後來甚至於弄得把學校的功課丟開,專在旅館裡讀當時流行的所謂軟文學作品。」「在高等學校裡住了四年,共計所讀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說,總有一千部內外,後來進了東京的帝大,這讀小說之癖,也終於改不過來。」(《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郁達夫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這在當時的留學生界已頗為聞名。他的同學郭沫若回憶說:「達夫很聰明,他的英文德文都很好,中國文學的根柢也很深,……我們感覺著他是一位才士。他也喜歡讀歐美的文學書,特別是小說,在我們的朋友中沒有誰比他更讀得豐富了。」(《論郁達夫》)鍾敬文也回憶說:「達夫先生在帝大是學經濟的。……他的閱讀興味主要是在小說上。仿吾先生曾經告訴過我,他在帝大讀過三千本以上的小說。當時我聽了雖然很感佩,卻多少不免有些懷疑。後來在東京也間接聽朋友轉述了帝大一位圖書館員所說的話。他說,達夫先生在那裡借閱的小說的數量,後來很少人能夠追趕上去。」(《憶達夫先生》
在廣泛閱讀的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中,有幾位外國作家的作品特別受到郁達夫的青睞。俄國的屠格涅夫是郁達夫最喜歡的外國作家。他說:「在許許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國作家裡面,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這在我也許是和人不同的一種特別的偏嗜,因為我的開始讀小說,開始想寫小說,受的完全是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點憂鬱,落腮鬍長得滿滿的北國巨人的影響。」(《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郁達夫在向中國讀者介紹屠格涅夫的工作中也作出自己的貢獻。後來他曾發表《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屠格涅夫的臨終》等文章,翻譯了屠格涅夫的著名論文《哈孟雷特和堂吉訶德》,向讀者介紹屠格涅夫的生平和思想。他還曾有親自翻譯《羅亭》《春潮》《煙》的計劃,可惜終於沒有實現。
德國的施托姆(Theodor Storm)是郁達夫喜歡的又一個外國作家。二十年代施托姆的小說《茵夢湖》在中國讀者中曾激起了一陣熱潮。郁達夫是最早將施托姆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作家之一,早在一九二一年他就在《文學旬刊》上發表《〈茵夢湖〉的序引》一文,介紹施托姆的生平和創作。他還親自譯過施托姆的短篇小說《馬爾戴和她的鐘》。據黃賢俊回憶,郁達夫對施托姆的生平經歷十分熟悉,甚至能說出他的父母以及好友的名字,還能用德文背誦《茵夢湖》中的小詩。(《長天渺渺一征鴻》)郁達夫在介紹施托姆的文章裡曾生動地談到自己閱讀這位作家的小說的沉醉迷戀的情況。他說:「我們把他的短篇小說來一讀,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被他引誘到一個悲哀的境界裡去。我們若在晚春初秋的薄暮,拿他的《茵夢湖》來夕陽的殘照裡讀一次,讀完之後就不得不惘然自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沉到黑暗無光的海底裡去的樣子。……若把獨斯托伊婦斯克(現通譯為陀思妥耶夫斯基 引者)的小說來比嚴多的風雪,盛暑的狂雷,那麼就不得不把施托姆的小說來比春秋的佳日,薄暮的殘陽。」他稱 《茵夢湖》是「千古不滅的傑作」。
法國的盧騷在郁達夫的心目中可以說是達到崇拜的程度。他說:「法國也許會滅亡,拉丁民族的文明,言語和世界,也許會同歸於盡,可是盧騷的著作,直要到了世界末日,創造者再來審判活人死人的時候止,才能放盡它的光輝。」(《盧騷傳》)他喜歡《懺悔錄》,這部書「使人讀了,沒有一個不會被他所迷,也沒有一個不會和他起共感的悲歡的。」而《一個孤獨漫步者的沉思》則使他讀後深受感動。他說這部書「實在是最深切,最哀婉的一個受了傷的靈魂的叫喊。……讀到此書,總沒有一個禁得住不為他或自己而落淚的。」(《盧騷的思想和他的創作》
除了以上三位作家外,郁達夫較喜愛的外國作家還有英國頹廢派詩人道森(E·DOWSON),德國的林道(Rudolph Lindau),英國的王爾德(Oscar Wilde),美國的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以及日本的佐藤春夫、葛西善藏、田山花袋等,所有這些外國作家對郁達夫的文學創作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影響。
郁達夫要求文學創作的欲望早就產生了。「九歲題詩四座驚」。而且從此以後也的確不斷寫出不少好詩,他的詩作受到日本漢詩家的稱讚。這些詩作是郁達夫文學創作値得珍視的一部分。現在,在郁達夫大量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又逐漸產生寫作小說的衝動了。他在八高讀書時曾試寫過一篇題為《金絲雀》的短篇小說,還計劃寫一篇《相思樹》,但有的未能完成,有的未能發表和保留。然而這些都爲他的小說創作作了十分有益的藝術準備。
一九二一年初,郁達夫就正式向文壇奉獻出他的第一篇小說《銀灰色的死》。他在一九二一年七月寫的一篇文章裡說:「銀灰色的死是我的試作,便是我的第一篇創作,是今年正月初二脫稿的。」(《沉淪·自序》)這篇作品寫出後便寄給上海《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半年後才以「T.D.Y」的署名發表。郁達夫在寫完《銀灰色的死》以後,又於五月寫出他的代表作《沉淪》,於七月寫出三萬多字的小說《南遷》。並於這年十月將這三篇小說合印成單行本,書名《沉淪》,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後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
《沉淪》中的作品,較集中地反映了郁達夫的生活積累和内心體驗。作者在《懺餘獨白》一文裡比較詳細地談到自己寫作這些小說時的心情。他說:「人生從十八九到二十餘,總是要經過一個浪漫的抒情時代的,當這時候,就是不會說話的啞鳥,尚且要放開喉嚨來歌唱,何況乎感情豐富的人類呢?我的這抒情時代,是在那荒淫慘酷,軍閥專權的島國裡過的。眼看到的故國的陸沉,身受到的異鄉的屈辱,與夫所感所思,所經所歷的一切,剔括起來沒有一點不是失望,沒有一處不是憂傷,同初喪了夫主的少婦一般,毫無氣力,毫無勇毅,哀哀切切,悲鳴出來的,就是那一卷當時很惹起了許多非難的《沉淪》。」「所以寫《沉淪》的時候,在感情上是一點兒也沒有勉強的影子映著的;我只覺得不得不寫,又覺得只能照那麼地寫,什麼技巧不技巧,詞句不詞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時候,不得不叫一聲一樣,又那能顧得這叫出來的一聲,是低音還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著的樂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
……
這三篇小說的總主題是:對愛的渴望和這種渴望的不能實現。它反映了當時許多身受民族歧視、迫切需要愛撫但卻感受不到祖國溫暖的愛國青年的苦悶情緒。當這一主題在作品中通過真誠的情感、生動的形象、淡淡的感傷、滾燙的熱情、流暢的結構、清新的語言的藝術方式表現出來時,它就在青年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在中國文壇產生極大的震動。
對於這本小說集的反應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廣大青年歡迎它,短短的時間內就銷行兩萬多冊。但也有一些人辱罵作者「誨淫」,誣作品是「不道德的小說」。這時周作人以「仲密」筆名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文章爲郁達夫申辯,他指出《沉淪》絕不是不道德的文學,而「是一件藝術的作品」。成仿吾也發表《〈沉淪〉的評論》,對作品作充分肯定。指出它「不僅在出世的年月上是第一,他那種驚人的取材與大膽的描寫,就是一年後的今天,也還不能不說是第一。他的價値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了。」郁達夫後來說,《沉淪》出版後,「所受的譏評嘲罵,也不知有幾十百次。後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晨報副刊上寫了一篇爲我申辯的文章,一般罵我誨淫,罵我造作的文壇壯士,才稍稍收斂了他們痛罵的雄詞」(《雞肋集·題辭》)。
郁達夫就這樣在熱烈的反響中向中國文壇奉獻上一束色彩絢麗的鮮花。
本書可以說是微型的傳記,以下摘要其中一個章節,或可多認識一點郁達夫以及窺見他成名的瞬間,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零餘者的嘆息:郁達夫
作者:曾華鵬
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Excerpt】
〈獻給文壇的花束〉
在日本留學期間,郁達夫有機會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如果說,在國內讀書時林琴南翻譯的外國小說尙暫時未能引起他的興趣,那麼,到了日本以後,文學寶庫中的外國名著就以其炫目的光彩而使郁達夫震驚了,於是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了許多優秀的世界文學名著。郁達夫接觸西洋文學是從屠格涅夫詩情濃郁的小說開始的。他回憶說,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讀書期間,「這一年的功課雖則很緊,但我在課餘之暇,也居然讀了兩本俄國杜兒葛納夫的英譯小說,一本是《初戀》,一本是《春潮》。」他又說:「和西洋文學的接觸開始了,以後就急轉直下,從杜兒葛納夫到托爾斯泰,從托爾斯泰到獨思托以夫斯基,高爾基,契訶夫。更從俄國作家,轉到德國各作家的作品上去,後來甚至於弄得把學校的功課丟開,專在旅館裡讀當時流行的所謂軟文學作品。」「在高等學校裡住了四年,共計所讀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說,總有一千部內外,後來進了東京的帝大,這讀小說之癖,也終於改不過來。」(《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郁達夫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這在當時的留學生界已頗為聞名。他的同學郭沫若回憶說:「達夫很聰明,他的英文德文都很好,中國文學的根柢也很深,……我們感覺著他是一位才士。他也喜歡讀歐美的文學書,特別是小說,在我們的朋友中沒有誰比他更讀得豐富了。」(《論郁達夫》)鍾敬文也回憶說:「達夫先生在帝大是學經濟的。……他的閱讀興味主要是在小說上。仿吾先生曾經告訴過我,他在帝大讀過三千本以上的小說。當時我聽了雖然很感佩,卻多少不免有些懷疑。後來在東京也間接聽朋友轉述了帝大一位圖書館員所說的話。他說,達夫先生在那裡借閱的小說的數量,後來很少人能夠追趕上去。」(《憶達夫先生》
在廣泛閱讀的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中,有幾位外國作家的作品特別受到郁達夫的青睞。俄國的屠格涅夫是郁達夫最喜歡的外國作家。他說:「在許許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國作家裡面,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這在我也許是和人不同的一種特別的偏嗜,因為我的開始讀小說,開始想寫小說,受的完全是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點憂鬱,落腮鬍長得滿滿的北國巨人的影響。」(《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郁達夫在向中國讀者介紹屠格涅夫的工作中也作出自己的貢獻。後來他曾發表《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屠格涅夫的臨終》等文章,翻譯了屠格涅夫的著名論文《哈孟雷特和堂吉訶德》,向讀者介紹屠格涅夫的生平和思想。他還曾有親自翻譯《羅亭》《春潮》《煙》的計劃,可惜終於沒有實現。
德國的施托姆(Theodor Storm)是郁達夫喜歡的又一個外國作家。二十年代施托姆的小說《茵夢湖》在中國讀者中曾激起了一陣熱潮。郁達夫是最早將施托姆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作家之一,早在一九二一年他就在《文學旬刊》上發表《〈茵夢湖〉的序引》一文,介紹施托姆的生平和創作。他還親自譯過施托姆的短篇小說《馬爾戴和她的鐘》。據黃賢俊回憶,郁達夫對施托姆的生平經歷十分熟悉,甚至能說出他的父母以及好友的名字,還能用德文背誦《茵夢湖》中的小詩。(《長天渺渺一征鴻》)郁達夫在介紹施托姆的文章裡曾生動地談到自己閱讀這位作家的小說的沉醉迷戀的情況。他說:「我們把他的短篇小說來一讀,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被他引誘到一個悲哀的境界裡去。我們若在晚春初秋的薄暮,拿他的《茵夢湖》來夕陽的殘照裡讀一次,讀完之後就不得不惘然自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沉到黑暗無光的海底裡去的樣子。……若把獨斯托伊婦斯克(現通譯為陀思妥耶夫斯基 引者)的小說來比嚴多的風雪,盛暑的狂雷,那麼就不得不把施托姆的小說來比春秋的佳日,薄暮的殘陽。」他稱 《茵夢湖》是「千古不滅的傑作」。
法國的盧騷在郁達夫的心目中可以說是達到崇拜的程度。他說:「法國也許會滅亡,拉丁民族的文明,言語和世界,也許會同歸於盡,可是盧騷的著作,直要到了世界末日,創造者再來審判活人死人的時候止,才能放盡它的光輝。」(《盧騷傳》)他喜歡《懺悔錄》,這部書「使人讀了,沒有一個不會被他所迷,也沒有一個不會和他起共感的悲歡的。」而《一個孤獨漫步者的沉思》則使他讀後深受感動。他說這部書「實在是最深切,最哀婉的一個受了傷的靈魂的叫喊。……讀到此書,總沒有一個禁得住不為他或自己而落淚的。」(《盧騷的思想和他的創作》
除了以上三位作家外,郁達夫較喜愛的外國作家還有英國頹廢派詩人道森(E·DOWSON),德國的林道(Rudolph Lindau),英國的王爾德(Oscar Wilde),美國的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以及日本的佐藤春夫、葛西善藏、田山花袋等,所有這些外國作家對郁達夫的文學創作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影響。
郁達夫要求文學創作的欲望早就產生了。「九歲題詩四座驚」。而且從此以後也的確不斷寫出不少好詩,他的詩作受到日本漢詩家的稱讚。這些詩作是郁達夫文學創作値得珍視的一部分。現在,在郁達夫大量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又逐漸產生寫作小說的衝動了。他在八高讀書時曾試寫過一篇題為《金絲雀》的短篇小說,還計劃寫一篇《相思樹》,但有的未能完成,有的未能發表和保留。然而這些都爲他的小說創作作了十分有益的藝術準備。
一九二一年初,郁達夫就正式向文壇奉獻出他的第一篇小說《銀灰色的死》。他在一九二一年七月寫的一篇文章裡說:「銀灰色的死是我的試作,便是我的第一篇創作,是今年正月初二脫稿的。」(《沉淪·自序》)這篇作品寫出後便寄給上海《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半年後才以「T.D.Y」的署名發表。郁達夫在寫完《銀灰色的死》以後,又於五月寫出他的代表作《沉淪》,於七月寫出三萬多字的小說《南遷》。並於這年十月將這三篇小說合印成單行本,書名《沉淪》,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後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
《沉淪》中的作品,較集中地反映了郁達夫的生活積累和内心體驗。作者在《懺餘獨白》一文裡比較詳細地談到自己寫作這些小說時的心情。他說:「人生從十八九到二十餘,總是要經過一個浪漫的抒情時代的,當這時候,就是不會說話的啞鳥,尚且要放開喉嚨來歌唱,何況乎感情豐富的人類呢?我的這抒情時代,是在那荒淫慘酷,軍閥專權的島國裡過的。眼看到的故國的陸沉,身受到的異鄉的屈辱,與夫所感所思,所經所歷的一切,剔括起來沒有一點不是失望,沒有一處不是憂傷,同初喪了夫主的少婦一般,毫無氣力,毫無勇毅,哀哀切切,悲鳴出來的,就是那一卷當時很惹起了許多非難的《沉淪》。」「所以寫《沉淪》的時候,在感情上是一點兒也沒有勉強的影子映著的;我只覺得不得不寫,又覺得只能照那麼地寫,什麼技巧不技巧,詞句不詞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時候,不得不叫一聲一樣,又那能顧得這叫出來的一聲,是低音還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著的樂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
……
這三篇小說的總主題是:對愛的渴望和這種渴望的不能實現。它反映了當時許多身受民族歧視、迫切需要愛撫但卻感受不到祖國溫暖的愛國青年的苦悶情緒。當這一主題在作品中通過真誠的情感、生動的形象、淡淡的感傷、滾燙的熱情、流暢的結構、清新的語言的藝術方式表現出來時,它就在青年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在中國文壇產生極大的震動。
對於這本小說集的反應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廣大青年歡迎它,短短的時間內就銷行兩萬多冊。但也有一些人辱罵作者「誨淫」,誣作品是「不道德的小說」。這時周作人以「仲密」筆名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文章爲郁達夫申辯,他指出《沉淪》絕不是不道德的文學,而「是一件藝術的作品」。成仿吾也發表《〈沉淪〉的評論》,對作品作充分肯定。指出它「不僅在出世的年月上是第一,他那種驚人的取材與大膽的描寫,就是一年後的今天,也還不能不說是第一。他的價値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了。」郁達夫後來說,《沉淪》出版後,「所受的譏評嘲罵,也不知有幾十百次。後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晨報副刊上寫了一篇爲我申辯的文章,一般罵我誨淫,罵我造作的文壇壯士,才稍稍收斂了他們痛罵的雄詞」(《雞肋集·題辭》)。
郁達夫就這樣在熱烈的反響中向中國文壇奉獻上一束色彩絢麗的鮮花。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 1樓. blue phoenix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讀後感2024/08/18 04:33不知多久沒有聽到郁達夫這個名字了。謝謝您的好文分享。
blue phoenix
這一陣子多讀了一些他的作品,確實值得分享啊! le14nov 於 2024/08/18 05:4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