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拉斯.史文德森的《孤獨的哲學》
2024/02/04 05:56
瀏覽744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拉斯.史文德森孤獨的哲學

最初認識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 H. Svendsen)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作品《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而距離這本書的閱讀記憶,沒想到轉眼之間已經超過了三年。

雖然孤獨的相關書籍略有氾濫的現象,何嘗不是近年來社會關係或現實生活的反映?

以下摘要分享其中一個章節〈獨處〉,閱讀幾位耳熟能詳的哲學家跟作家的引文,或許可以讓我們對於孤獨或獨處有更多的理解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6594
孤獨的哲學
作者:拉斯.史文德森
原文作者:Lars Fr. H. Svendsen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3/12/27

本書特色
大量引用自古到今的哲學論述、做全面的概念分析,更以貼近讀者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細膩而共情的闡述關於孤獨經驗的發現。
打破大眾對孤獨的成見,彙整各方資料一步一步推導出年紀、性別、時代、個人主義、社群網路、新聞媒體等與孤獨的關係和影響層面。
給予讀者面對孤獨的思考基礎、協助自我發現、建立個人邏輯,進而理解孤獨、享受獨處。

Excerpt
〈獨處〉(Solitude

……

到目前為止,本書絕大部分主要都在討論孤獨,我們總是想逃避孤獨,因爲孤獨令人痛苦;但孤獨還有另外一種形式,一種我們願意追尋的正面形式,因爲為這種孤獨可以提升我們生活的價值。絕大多數對孤獨的描述都充滿哀傷,但我們也發現許多詩人與哲學家讚美孤獨。不過,他們讚美的其實不是孤獨,而是獨處。孤獨的定義比獨處來得清楚。孤獨源自於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獨處則比孤獨更能接受各種經驗、思想與情感。孤獨必然帶有痛苦或不適的感受,但獨處不一定帶有這類情感,獨處的經驗通常是正面的,但在情感上也可以是中性的。
孤獨與獨處不一定彼此排斥,深受孤獨所苦的人自然不願意獨處。想獨處的人在情感或社交上仍有可能感到孤獨,不想獨處的人不一定是因為害怕孤獨才不願意獨處。不過,深受孤獨所苦的人確實不會特別想獨處。
……


談到獨處,蒙田說道:「對我而言,結果是一樣的,獨處可以讓你活得更悠聞,更自在。」他又說,無論在城市還是在球場,任何地方都可以獨處,當然最好還是能自己一個人。蒙田認為老年人比年輕人更適合獨處,因為一個人大半輩子都為別人過活,到了晚年當然有資格為自己著想。與此同時,蒙田也強調獨處還需要其他條件配合,我們必須讓自己的生活過得井然有序,如此「我們才能對自己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此外,一個人不應把時間全花在追求榮耀或名聲上,因為這麼做只會讓自己被外在事物牽著鼻子走。

你不再關心世人如何談論你,你只在意你如何看待自己。你要獨自面對自己,但首先你必須做好準備,才能接受自己:如果你無法做自己的主人,那麼貿然相信自己將是一件愚蠢的事。因為一個人在人群中可能犯錯,獨自一人也可能犯錯。
(You are no more to concern yourself how the world talks of you, but how you are to talk to yourself. Retire into yourself, but first prepare yourself there to receive yourself: it were a folly to trust yourself in your own hands, if you cannot govern yourself. A man may miscarry alone as well as in company.)


一個人必須懂得收斂自己的情感與集中自己的思想。
對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來說,唯有獨處才能讓人認識自己,然而光是遠離社會還不夠:一個人還要放棄閱讀與寫作,獨自一人面對星辰。愛默生認爲獨處一方面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追尋。他指出,每個人都需要他人,但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與他人在一起。愛默生又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短暫,且帶有目的性。因此,人最終總是回到獨處的狀態,而唯有獨處、非與他人接觸,才能為自己開啟前方的道路。華茲渥斯(William Wordsworth)也遵循相同的思路,他提到,「忙碌匆促的世界」使我們失去「更好的自我」,因此獨處是一種祝福。
……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認爲,人只能成為自己,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完全自由。因此,年輕人必須學會忍受獨處。人本質上只能與自己和諧相處,人絕對不可能與他人,甚至包括朋友或生命伴侶建立和諧關係,只要是不同的個體,彼此的關係總是會出現不協調。儘管如此,我們似乎很需要與他人的依附關係。叔本華相信,本質上只有智力低的人才有這種需要,人的智力越高,越不想與他人來往。不僅如此,想與他人來往的欲望並非出自人的天性,它只是人無法忍受獨處的結果。害怕獨處比喜愛他人更接近我們的本性,我們必須克服這種恐懼,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的人生。
尼采也有類似的看法。他的作品經常把獨處形容成「家」。此外他也經常以荒野作爲比喻,認爲只有荒野才能讓人專注在自己身上,社群生活無法做到這點。

當我身處於社群之中,我的一言一行都跟其他人一樣,我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與社群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我的自我彷彿被社群放逐,我的靈魂似乎也被社群奪走。
When I am among the many I live as the many do, and I do not think as I really think; after a time it always seems as though they want to banish me from myself and rob me of my soul.

唯有離開社群,追求獨處,人才能發現「更崇高的自我」。尼采認為,偶爾與他人互動是一件好事,但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讓人重回獨處的懷抱。尼采認為他人會妨礙獨處的人與自我對談,即使是朋友也一樣:「對獨處的人來說,朋友是第三者:他就像浮木一樣,會妨礙獨處的人與自我進行深度對談。」獨處是一種「美德」,它具有「崇高的傾向,可以讓人自我純淨」,相反地,人類社會只會汙染一個人的身心。然而,獨處有好的也有壞的,人們當然應該選擇「好的獨處,也就是精神昂揚、無憂無慮的獨處」。儘管如此,人們仍需要學習忍受獨處。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好的獨處方式。「獨處時,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流露出內在不好的一面。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獨處。」無論如何,一個人最好不要太早獨處,只有在成功發展出自己的性格之後,才能獨處。然而另一方面,尼采似乎又認爲,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有可能發展出真正的性格。
……


絕大多數人必須獨自一個人,也就是在獨處的時候,才有辦法寫書。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在《寫作》(Writing)提到這個觀點:

寫作的獨處是一種少了它就無法寫作,或者是寫得支離破碎,或者是會讓人刻意尋找題材而讓作品完全喪失活力的獨處……寫書的人必須與他人隔絕。這是一種獨處,一種作者的獨處,寫作的獨處。
The solitude of writing is a solitude without which writing could not be produced, or would crumble, drained bloodless by the search for something else to write . . . The person who writes books must always be enveloped by a separation from others. That is one kind of solitude. It is the solitude of the author, of writing.

獨自寫作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找到讀者,也就是說,寫作的一個重要理由是為了讓他人閱讀我的作品。儘管如此,如果我寫作時有人站在我的背後偷看,我將無法繼續寫作下去。在他人注視下,我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使我無法全心投入於寫作之中。我們花在獨處的時間,絕大多數與他人有關,牽涉到我們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與他人在這個世界上共處。即使我們選擇獨處,我們依然是社會的動物。
……


鄂蘭認為,孤獨是人類生活的基礎經驗,但也與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衝突。在鄂蘭眼中,哲學是一種獨處的活動,她曾形容「哲學家」是離開「人類事務的黑暗洞穴」往外尋求獨處的人。鄂蘭也指出,「獨處意謂著與自己的自我在一起。」然而,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哲學家才有。根據鄂蘭的說法,獨處的主要特徵是我與自己在一起:我是「二合一」。當然,獨處也有可能轉變成孤獨,鄂蘭認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表示我已經被自己抛棄了。也就是說,當我無法成功將自己區分成「二合一」時,我就只能獨自一個人,而無法跟自己在一起。
獨處與孤獨的差異尤其表現在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上,特別是一個人能否處於相對自給自足的狀態。當然,沒有人可以完全自給自足,想完全自給自足並不實際,但無法做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或無法獨立自主、必須仰仗他人的幫助過活,這樣的生活也是可悲的。畢竟,沒有人可以永遠依靠他人。人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因此,爲了讓獨處產生正面意義,重新與他人建立互動是不可或缺的。如奥拉夫.豪格(Olav H. Hauge)所言:

獨處是甜蜜的,
只要返回尋找
他人的路
維持暢通。
畢竟,你不是為自己
而閃耀。

(It is sweet, solitude,

as long as the way back
to others
remains open.
After all, you don’t shine
for yourself.)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