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傅月庵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
2023/06/09 05:25
瀏覽423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Excerpt傅月庵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

以「蠹魚筆記」為名,我們應該已經習慣蠹魚頭傅月庵的寫作風格,甚至喜歡他對於古書善本的如數家珍。

以下挑選其中一篇關於舊書的〈時光之書〉,喜愛閱讀的讀友不容錯過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4697
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
作者:傅月庵
出版社:掃葉工房
出版日期:2022/09/06

睽違七年,愛書人引頸期盼,傅月庵的閱讀筆記終於新書成冊。

從《生涯一蠹魚》(2002)、《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2006)、《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2015)到《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二十年四本書的速度穩健而誠懇地記錄整理閱讀感想,深刻觀察出版市場變化,為當代書籍風貌殷殷留檔。

大疫之年,最宜閉門讀書,所謂「Stay Home, Read Books」。

《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以明代高啟的〈尋胡隱君〉詩句「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作為四輯篇名,妙喻讀書心境。

作者簡介
傅月庵
本名林皎宏,台灣台北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專業書人,先後投身書籍產業上中下游。曾任出版社編輯、主編、總編輯,二手書店總監,現任「掃葉工房」主持人。樂在閱讀,志在編輯,並提筆為文熱衷分享書籍的美好,勇於跨越各種技術障礙,思索出版的形式與可能。近年戮力籌辦「春風似友  珍本古籍拍賣會」,再現紙本書的價值。
出版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我書》、《書人行腳》、《冊頁流轉》(合著) 、《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父子》等繁簡體著作。

Excerpt
〈時光之書〉

桓車騎不好著新衣。浴後,婦故送新衣與,車騎大怒,催使持去,婦更持還,傳語云:「衣不經新,何由得故。」

《世說新語》裡的故事,桓沖夫人不怕頂撞,特意敲醒丈夫:所有的「舊」都是由「新」而來,沒有新哪來的舊?遂得列名『賢媛』。有趣的是,據說人多喜新厭舊,桓沖卻喜舊厭新,乃至英國名劇《委曲求全》裡一名守舊老頭兒哈德卡索先生也這樣說:

我愛一切舊的東西——老朋友,舊時代,舊習慣,古書,陳釀;而且我相信,陶樂賽,你一定也承認我一向是很喜歡一位老妻。

人為什麼會喜歡舊?或說對於舊事物存在某種感情,值得追究一番。

新會變成舊,肯定經歷一段時光的披瀝,並且倖存了下來,也許有點損傷,卻大致良好。披瀝即淘汰,優勝劣敗,新生事物縱浪時間長河,隨著水流翻滾衝撞,偽劣假貨早經陣亡,最後還能保存下來,品質自有一定水準,或者這樣說好了,關於「好物」這件事,新未必不如舊,但舊物的好卻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所謂的「經典」(classic),無非也就是贏在「確定」兩個字而已。

卻也有些稱不上「經典」的舊物,同樣讓人懷念,勾撩起人們許多心思。一張舊海報,一部舊電影,一首老歌,甚至一棵老樹,幾棟老屋……這些跟事物本身的品質都無關,卻與人的遭遇有關。人只能活在「當下」,所有的過去都已成了「回憶」,且越活當下越少,回憶越多,歌云:「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回味無據,所能依靠的也只有這些老東西了。「樗蒲錦背元人畫,金粟箋裝宋版書」固然可以當作傳家寶物,一代傳承過一代,世澤綿延;幾封破舊書信,一把缺角老茶壺,難道就不能用以念想前人往事,舊情綿綿嗎?

人間有情物大抵如是,書之為物,自也不例外。
……


二手書雖也稱舊書,卻不能太舊,太舊便要失去實效,折價也無人要。另一種舊書是「古本」,或稱「罕本」(rare books),這類書剛好相反,越舊越好,原因在於越舊越少,歷經各種水火兵蟲劫難,猶能倖存於世者,當然稀罕。工業革命大量複製時代之前,無論東西方,出版都是一門手工業,每本書印製數量有限,加上匠人手工裝幀,本本都有差異,流傳到後世,身價節節高漲,中國的宋版元槧類如古董,按頁計價;西洋的「搖籃本」(Incunabula,指谷騰堡發明活版印刷後五十年內所出版的西洋古籍,約當一四五〇一五〇〇年之間。)更成國際拍賣熱點,都不是常人隨意得能目睹摩挲,遑論擁有的。

「古本」有文化價值,更有市場價格,「鑑定」真偽成為必要的交易程序。鑑定涉及版本、目錄、校勘、歷史、文物等等專業知識,知識一旦不對稱,便有所謂「撿漏」的機會。一名愛書人在二手書店裡,憑藉「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識見眼光,從書店主人手中甚至資源回收站裡,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買得一部「善本」(最好的古本),這類江湖傳奇,古今中外,但凡有愛書人、藏書家的地方始終流傳不斷,至若以良田美妾換取,用偷拐搶騙手段巧取硬奪幾本珍稀薄冊或海內孤本,更成了人們茶餘飯後喋喋不休的八卦軼事。

但罕本未必皆古早古早,也有「有心製造」或「無意形成」,前者即所謂的「限定本」,也就是出版時標註僅印製幾本,印後絕版的書籍。限定本一般多有編號,
以為識別。日治臺灣文化名人西川滿,一輩子寫書編書製本裝幀,無所不能,尤其醉心於製作限定本,每書多不過數百冊,少則幾十本,遂有「限定私版本の鬼」外號,其作品至今讚譽不斷,更因「台灣熱」而水漲船高,成為古書市場搶手貨。

卻也有無心插柳而成的罕本。戰後台灣幾度新詩創作熱潮,一九六〇、一九八〇年代詩壇蓬勃,青年詩人活躍無比,人人以出版詩集為青春大夢。這些詩集市場潛力有限,多半假詩社之名,自費出版,用贈詩友,印量有限,五百本最常見。因為是頭一次,很可能畢生也僅此一次,在開本、裝幀、插圖、校對上莫不費盡心思,務求完美。數十年過去,這些詩集殘存有限,年輕詩人卻已成名,早年詩集遂成為文學青年緊緊追逐的對象,戰後第一代詩人周夢蝶《孤獨國》、瘂弦《瘂弦詩鈔》、商禽《夢或者黎明》等三大「夢幻逸本」即是;中生代詩人夏宇《備忘錄》更幾乎有行無市,網拍動輒數萬,成了「傳說中的那本詩集」。

因為愛喝牛奶所以養頭乳牛,由於嘴饞愛吃乾脆開家飯館,早有先例。買書藏書到了上癮難解地步,開一家舊書店、古本屋,收購得來之書,喜歡的留下,不喜歡的出賣得金,似也順理成章,成了愛書人的一種念想,一個夢想。古今付諸實踐者頗不乏其人。

清代著名藏書家乾嘉文士黃丕烈號稱「書魔」,窮盡一生之力訪書、買書、藏書、
鑒書、校書、刻書。為書編目,為書題跋。不但藏而能鑒,鑒而能讀,且讀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畢生前後收藏過大約二百部宋版書,上千種元、明刻本,以及大量舊鈔本,舊校本,凡經他所藏所校所題跋之書,無不身價百倍,珍若拱璧。黃丕烈晚年,財力雖已不支,藏書漸散去,書魔積習未減,甚至愈發走火入魔,六十二歲那年,竟於蘇州玄妙觀西開設「滂喜園」書鋪,交給一手調教的長孫黃美鎏經營,賣書的同時,繼續買書,直到隔年死而後已。

百年之後,書魔復現。同樣醉心買書藏書,不惜節衣縮食,動用妻子粧奩,作詩自嘲:「卅年贏得妻孥怨,辛苦儲書典笥裳。」由於寧願以殘羹剩飯果腹,身著破衣爛履而不顧,以致為人謔稱「破倫」的北京大學教授倫明,同樣醵資在北京琉璃廠開設「通學齋」書肆,經銷古舊書,也便於搜求珍本古籍,最後成為藏書數百萬卷、貯櫃四百餘架的大藏書家,也培養出了琉璃廠傳奇掌櫃,《販書偶記》作者孫殿起;另一民國大藏書家傅增湘同樣也曾在北京北海公園裡開設舊書鋪,國佔有通路,賣了書好買書,又買又賣,進進出出,不亦樂乎。
……


因為不容易,所以稀少。別說琉璃廠,就連昔時東京神保町,倫敦查令十字路,法國塞納河畔,紐約……等歷史悠久的舊書肆,真正靠譜到位的「古本屋」也沒那麼多,多半還是比「二手書店」略高一點耳。台北舊書店風華,一九六〇年代以降,牯嶺街、光華商場,「溫羅汀」分別引領風騷一時,余生也晚,城南舊事多屬耳聞,翻蒐資料,卻也就是「檢漏」傳奇,懷舊念想,真正獨當一面的專業戶,絕無僅有。一九八〇年代起,親炙敢點頭的,也僅「百城堂」、「舊香居」兩家耳。

「百城堂」主人林漢章雅有古風,因為瘋魔古書而開了書店,日日勤懇收書,夜夜埋頭讀書。因緣際會,博覽群書也收盡好書。他卻大方不藏私,樂意協助學者研究,協力公私機關充實文獻資料。日子久了,人稱「舊書教授」,他卻只靦腆一笑,用手一揮,繼續喝他的茶,修補他的破書。一九九〇年代,「百城堂」是古本聖地,吸引許多人前去朝拜,也造就今日檯面一大批「台灣書蟲」,維繫了風雅一脈,誠然功不可沒。林漢章觀音山畔有書齋,取名「梵天閣」,台北古書圈最大一個疑問是:「梵天閣」裡到底有多少書?這個答案至今無解,蓋門禁森嚴,無人有幸登臨也。

一九七〇年代,「舊香居」便已開張,位於信義路國際學舍旁,名叫「日聖」,主人老吳同樣勤於收書,精於版本,不停自我提昇。九〇年代成立「舊香居藝術中心」,潛心轉型。新世紀第二代接手之後,廓然成型,且愈形興旺。女兒吳卡密留學法國專攻藝術,眼光獨到,不僅嫻於東西方珍本古籍,更及美術、設計,「舊香居」遂成為台北最亮眼的古書店,聲名遠播兩岸三地。近年更關設「舊香居藝空間」,定期策展,深受各方矚目,也為「古本舊物」開發出大批年輕顧客;至若新設的「無人書店」,更是數位時代深具實驗性的嘗試,創意滿滿可見。

台北「二手書店」同樣與時俱進,也有一套新玩法。新舊世紀之交,或許受到日樣本「新舊書店」(主要為Book off)風潮影響,台灣舊書店曾發生一次經營革命,也就是以「新書店」模式經營二手書店,無論賣場動線、書籍分類、店面裝潢、人員培訓……都與新書店一模一樣,甚至猶有過之,且結合「公益,環保」,擴大書源。引領這一變革風潮的是「茉莉二手書店」戴莉珍,初步成功後,更擴大連鎖,如今北中南花開五朵,成為台灣最大連鎖二手書店。不僅於此,她的家族成員也追隨跟進,幾乎走同樣路線的「雅博客」即是;稍做修正,更致力於推動閱讀的「胡思」,都可劃歸同一類,都是走出新姿態,有了新生命的二手書店。

受到「茉莉革命」影響,台灣二手書店如今幾乎不裝潢不行,新舊書店或同時販售新舊書的獨立書店紛紛登場,卻還是有人堅守古早味,賡續「舊書店」生涯,走一趟牯嶺街,看看「松林書局」、「人文書舍」、「新舊書屋」,儘管書有新舊,店有重裝,卻依然可追懷舊時盛況,想見當年人文薈萃之景。位於羅斯福路長巷內的「古今書廊」則是走出牯嶺街,走過光華商場的老字號,同樣由第二代接手,有了新的面貌,勤懇收書,用心買賣的老精神卻始終未衰,值得翻翻找找,看看聊聊。

「新書店是城市的眼睛,舊書店是眉毛。沒有眼睛的城市,漆黑一片,無甚可觀;少了眉毛,驟看也僅是怪耳,下雨了才知道沒它不行。」有人曾為新、舊書店下過這樣的註腳。華人世界裡,到處有眉毛,香港、北京、上海……無所不有,卻始終沒台灣畫得漂亮,原因無他,台灣舊書店是立體的,有高有低,有新潮流有舊傳統,從北到南,時時在變化,天天在積累,而這,當即是小小台灣真正最值得驕傲的文化財產。」「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與書店為了書,一起在時間長河裡緩緩漂流。活水不腐,時光之書方可繼續泅泳著。再沒有比這兩句更重要的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