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沙侖的玫瑰》之〈西方文學中的“玫瑰”意象〉
2023/01/26 07:12
瀏覽643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Excerpt:《沙侖的玫瑰》之〈西方文學中的玫瑰意象〉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814811
沙侖的玫瑰 (全三冊)
作者:包慧怡;陳傑;姜林靜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2020/08/01

[
內容簡介]
《沙侖的玫瑰》脫胎於三位老師首次在復旦大學校內聯合開設的跨學科、跨語種文學精讀課,從6個經典的意象入手,從詩歌的意象闡析、繪畫的視覺符碼到哲學的縱橫導引,透過國際的視野、廣博的見聞和清麗的文字對三語文學和繪畫進行解讀,並挖掘了與其有關的獨具魅力的人文故事與浪漫典故,配上神秘、高貴、迷離、荒誕、恐怖而又浪漫的畫作,讓讀者宛如置身於承載著歷史煙塵與依附著神秘靈性的異域殿堂之中。

Excerpt
〈西方文學中的玫瑰意象〉

玫瑰是歐洲文學中的常客,它既是純淨透明的,又是曖昧不皦的,它既是奮不顧身的愛的付出,又是蜇人心痛的愛的苦楚。它豐富的象徵意義,引來無數詩人如蜜蜂般從中採集花蜜。它也成為許多人幸福或痛苦的原因。就如王爾德在《夜鶯與玫瑰》中所寫的:我讀了所有智者寫的書,掌握了哲學的所有秘密,可就是因為缺少一朵紅玫瑰,生活就變得痛苦不堪。
在英國文學史上,莎士比亞是當仁不讓的玫瑰詩人。他的商籟中上演著犬薔薇與大馬士革玫瑰之戰,也上演著紅玫瑰與白玫瑰之戰,同時還隱藏都鐸王朝一段驚人的政治陰謀。
而在德語文學中的玫瑰詩人里爾克漂泊的一生中,玫瑰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晚年一蹴而就寫成的《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還是法語詩集《玫瑰集》。甚至是那如謎般的墓誌銘,玫瑰都長久地綻放,吐納著芬芳。
到了法國詩人奈瓦爾那首詠嘆了從搖籃到棺木的愛情的十四行詩中,玫瑰甚至迷失了她的身份:
她手執的玫瑰,是域外的玫瑰。

〈玫瑰的矛盾、神秘與超越—— “玫瑰詩人里爾克〉

1926
年,德語文學中當之無愧的玫瑰詩人賴納‧馬里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 因一種較罕見的白血病,病逝於瑞士蒙特勒附近的一家療養院。去世前一年,病重的里爾克就在遺囑中將下面這首小詩確定為自己的墓誌銘,這短短幾行詩也成為德語文學中最難解的文字之一:

墓誌銘
賴納‧馬里亞‧里爾克

玫瑰,哦,純粹的矛盾,
樂欲,
是無人的沈睡

在多少
眼瞼下。

姜林靜

Grabspruch
Rainer Maria Rilke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 viel
Lidern.

里爾克在這簡短的墓誌銘中悄悄藏入了兩個文字謎語。形容詞 “rein” (純粹的) 在此處的變形 “reiner”,恰好也與詩人的名字 “Rainer” (賴納) 發音一致。因此,純粹的矛盾也就成了賴納的矛盾,成了里爾克的矛盾。玫瑰在此成為詩人的化身。而 “Iid” (眼臉) 一詞,又與 “Lied” () 發音一致。於是在多少眼臉下就可以被理解為,宛若眼瞼的層層玫瑰花辦已經合攏——雙眼已經閉上、此生已經結束。而同音的 “Lied” () 同時也暗指留下許多詩歌的詩人長眠於此。於是,詩人與玫瑰,詩歌與死亡就在這首墓誌銘中融合為一。
玫瑰那鮮妍的花朵和強硬的梗刺使其天生就凝聚著矛盾:它既是純淨的,又是熱烈的。它既是奮不顧身的愛的付出,又是蜇人心痛的愛的苦楚。在古希臘神話中,火焰般的紅玫瑰代表著最熾熱的渴望:阿芙羅狄忒在聽聞愛人美少年阿多尼斯被野豬襲擊後,飛快趕至瀕死的愛人身邊,她滴下的眼淚落在地上開出了白花,而阿多尼斯流淌的鮮血又將這花染紅。在德語中,這種紅色的花就被稱為阿多尼斯小玫瑰” Adonisröschen,屬於側金盞花屬。
玫瑰也是詩人晚年讚美頌詠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在去世前幾年用法語創作了多首直接詠唱玫瑰的詩歌,死後以《玫瑰集》Les Roses為名出版。除此之外,在完成歷時多年的《杜伊諾哀歌》Duineser Elegien 之後,里爾克於19222月又以口述筆錄般的速度寫下了五十五首十四行詩,並將其命名為《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Sonette an Orpheus。它和《杜伊諾哀歌》一起,成為詩人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玫瑰是《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而玫瑰的矛盾之所在,也體現在這部組詩第2部分的第6首中: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 (2部‧第6) 賴納‧馬里亞‧里爾克

玫瑰,你戴著皇冠,在古代
你的花萼鑲著樸質的邊緣,
如今,我們看你卻是豐潤又完全
是永無窮盡的對象。

富麗的你,好似層層華衣
裹著那由光輝構成的身軀;
而你唯一的花瓣同時也是
對任何裝扮的迴避與抗拒。

自古以來,你的芬芳召喚我們,
用其最甜美的名字;
驟然如榮光般浸入空氣。

但我們不知如何稱呼這馨香,
我們猜測……並懇祈從可喚回的時辰裡,
有可以追溯到它的記憶。

姜林靜

里爾克在這首十四行詩中首先將玫瑰描繪成矛盾之花。第1段四行體開篇就稱玫瑰戴著皇冠,是花中之王。詩人隨後指出了玫瑰的第一層矛盾”——“在古代,你的花萼鑲著樸質的邊緣,如今,我們看你卻是豐潤又完全。詩人的描述讓人想起《雅歌》中提到的沙侖的玫瑰,這種開在以色列海濱濕地的玫瑰是一種單瓣的花朵,與現在通常見到的多瓣玫瑰非常不同。第2段四行體又指出了玫瑰的第二層矛盾”——玫瑰花瓣層層依偎,看上去濃烈艷麗,但玫瑰同時又是對任何裝扮的迴避與抗拒。詩人在《玫瑰集》中也寫到過:若你的鮮妍有時讓我們這樣訝異,幸福的玫瑰,是因你自身,在你的內裡,花瓣依偎著花瓣,你在休憩。玫瑰那華美的外表與她清靜的內在形成了一種對比,使她擁有了一種絲毫不受外界干擾和誘惑的靜謐之美。
在最後兩段三行體中,詩人又凸顯出玫瑰的另一種特質:永恆的神秘。玫瑰在許多西方語言中都與秘而不宣有關。例如在拉丁文中,sub rosa (字面意思是在玫瑰之下”) 就表示屬於秘密的,屬於應該沈默的範疇。德語中也同樣有 “Schweigrose” (沈默的玫瑰) 之說。這神秘之花即使已經凋零,她的芬芳也早已浸入了空氣,隨時召喚我們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辰去回味她依舊綻放時的魅力。
……

終生孤獨的詩人里爾克在人生旅途的最後幾年裡,像俄耳甫斯一般隱遁在塵世的角落,將許多時間用在栽種玫瑰、歌詠玫瑰上。這位玫瑰詩人之死也與玫瑰有關。據說,身患白血病的他在友人來訪時,在玫瑰園為友人採摘玫瑰,不慎受傷,導致傷口感染。這位終身摯愛玫瑰的孤獨詩人,最終安息在瑞士小鎮拉龍 Raton 的一處教堂墓地。他在遺囑中耐人尋味地特別要求:將舊碑石上的碑文抹去後刻上自己的這段墓誌銘。他的墓碑前,玫瑰年復一年地綻放。這方寸空間融合了玫瑰、詩人之死與詩歌的永存,是對詩人之死本身的一種紀念,也已然成為關於生命奧秘的一份提問。詩人一生對玫瑰的熱愛也的確正如玫瑰本身:層層疊疊,痛苦、歡愉、抗爭、順服,最終都化為內心對內心的詩意撫摸。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