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三島由紀夫的《小說家的旅行》
2020/01/04 05:22
瀏覽833
迴響1
推薦9
引用0
Excerpt:三島由紀夫的《小說家的旅行》

旅行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並非全然歸因於美麗的風景。我認為,憧憬已久的美景果真如想像中一樣壯麗,以及當目睹美景時洋溢心中的幸福,這兩項要件必須相輔相成才行。
——
三島由紀夫,〈畫卷記旅〉

本書中的注釋提到三島由紀夫曾周遊世界三次:第一次是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以朝日新聞社的通訊員身分周遊北美、南美與歐洲,歷時半年;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七月起,接受美國克諾普出版社的邀約,造訪美國紐約、墨西哥、西印度群島、美國南部與歐洲,同樣歷時半年;第三次是一九六年十一月起,與妻子結伴旅遊美國、歐洲、埃及、香港,約三個月。

不知道三島由紀夫這位小說家在看見美景的當下,心中是否真的洋溢幸福?而這些名為遊記或見聞的雜文,卻總是讓我們不時窺見「生與死」,以及他所熱愛的「太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5465
小說家的旅行
作者:三島由紀夫
原文作者:Mishima Yukio
譯者:吳季倫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6/02/05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1970
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東京,1947年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進入大藏省就職,本可成為優秀文官的他,因常熬夜寫作,上班途中精神不濟掉下通勤月台差點喪命,故於隔年請辭,開啟專職作家的生涯。
三島由紀夫是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他同時也身兼電影導演和活躍的旅行家。他自戰後1951年至60年間已三度環遊世界,美洲、歐洲、印度、埃及、香港等地均留下其尋訪足跡,包括《潮騷》等重要著作,皆是他自海外獲得靈感返國後揮筆寫成的作品。
對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深為讚賞的三島,對於戰後日本社會的西化和主權受制於美國極為不滿。19701125日,他在完成最後一部作品《天人五衰》後,帶領「盾會」成員於陸上自衛隊總部挾持師團長,並於發表演說後切腹自決,震驚各界。
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壇享有高度聲譽,更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二戰後西方譯介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重要著作包括《假面的告白》、《金閣寺》、《豐饒之海》四部曲等。據統計,其作品總銷售量已達兩千四百萬冊以上,日本並設有三島由紀夫獎以紀念這位傳奇作家。


Excerpt
〈畫卷記旅〉

熱帶與死亡,始終在我腦海裡久久縈繞不去;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自己為何會將這兩個意象如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不論是在海地生病的時候,抑或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生病的時候,這兩個意象的連結,總是在我的心頭不停地盤旋。當我探訪矗立在尤卡坦平原的密林裡的馬雅遺跡,目睹棲身於荒煙野草間的托爾特克文化的「骷髏頭神殿」曝曬於酷暑驕陽之中,不禁為自己能在盛夏時節見證此景而感到欣喜。那座神殿的底部刻滿死亡、病痛、禿鷹,還有戰士的浮雕。有的戰士幾乎提不起手中的弩箭,一副病殃殃的憔悴神情;也有戰士瘦骨嶙峋,單手拎著自己那顆眼目閉闔的首級。……這些鏤刻著死亡、病痛和荒圮的紀念碑,在萋萋草叢間顯得分外醒目。這地方似乎蘊含著某種思惟,於我心有戚戚焉。
……

我站在奇琴伊察的馬雅蘭德洛基館二樓的柱廊俯瞰,在葳蕤蒼鬱的熱帶樹蔭下,瞥見淺紫色的寄生蘭綻了花。忽然間,有什麼東西掠過了蘭花瓣,就在下一秒,幾道黑影伴隨著急促的拍翅聲霍然撲到了我的眼前。原來是幾隻禿鷹。
死亡,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就這麼振翅來到人類的餐桌前和躺椅邊。牠們的影子落在擱著一杯午後酒的桌布上。那雖是不祥的暗影,卻也不啻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
那是他者的生命,與自我無關的生命……。這種思惟令西歐人不寒而慄。因爲這樣的想法很容易造成將生與死一視同仁,而且有某些部分必定會連結到太陽崇拜。
熱帶的陽光,宛如嘹亮但刺耳的喇叭聲,轟鳴不止。沉滯的空氣彷彿旱得處處龜裂,椰子樹和火焰樹也像是嵌在令人眩目的海景上,一動不動。
我在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哥那濃綠樹蔭下的長椅坐了下來,從葉片被曬得亁枯而垂地的可可椰子樹的縫隙間,眺望波光粼粼的加勒比海時,中思索的也是這個問題。


〈外遊日記〉

一九五八年一月八日
晚霞還沒映在一節接一節的市區電車車頂上,但乍現即逝的光亮卻規律地射入我的眼底。從電中的車窗可以瞥見一位女乘客蓬鬆秀髮下方的脖頸。當那位義大利婦人乘電車去購物的回程,我已經搭上飛機了。這讓我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或死,也許不過是其存在或不存在於某個地點的延伸看法而已。
夕陽透出了紅通通的色調,終點站盡頭的遙遠山頂,也在落日的映照下,帶著枯玫瑰般的顏色。


〈金字塔和毒品〉

……我冬天在歐洲旅行時,每天都渴望見到太陽。當我在巴黎和漢堡,看到店家在白天依然沒有關掉霓虹燈時,不禁十分錯愕。早上起來,分不清窗外是晨光還是黃昏的微明,霓虹燈的光線依然燦爛,比夜裡看來還要鮮豔。巴黎的冬季,天空總是一片陰霾,那種凍寒,那種永遠的鼠灰色……,還有到處閃爍著的冷色調的霓虹燈,使我完全無法忍受。我實在很懷疑,為何人們能在那麼陰鬱的冬天活下去?直到此時,我才明白日本這個國家蒙受了太陽的無比恩典。


〈印度通訊〉

印度的一切都沒有掩飾。所有的一切全都攤顯在外,迫使人們非得「面對」不可,包括生與死,以及知名的貧困。
我最先造訪的城市是孟買,那是個美麗的地方。連髒汙的市容,也流露著一股無法形容的美,哪怕在街頭隨便取一景都能入畫。站在旅館門口,即可望見壯麗的海門。
……

……
因此,當你身在印度,就會立刻面對「生」,絕對不容逃避。
接著,你同樣被迫面對「死」。
聖河恆河勾出一弧完美新月形的西岸,那地方就是聖地瓦拉納西的浴場。在這裡沐浴可以滌去一切罪愆,虔誠的印度教徒尤其喜歡在日出時刻頂禮膜拜,站在此地可以望見對岸人們禮拜朝日的身影。近旁就是火葬的場所。根據印度教信仰,人們死後立刻回歸為五種元素 (空氣、土、水、火、乙醚) 而後轉世,這裡便是教徒晝夜舉行公開火葬的地點。火化後的骨灰集中一處,交託聖河帶走。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花面
2020/01/04 09:16
“當你身在印度“
不把生命和死亡分開--引自Partrick Kavanagh's poem
還不認識這位詩人啊!我目前接觸到的還是以中譯為主,非常狹隘...... le14nov2020/01/04 18:5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