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李歐納‧科仁的《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2019/06/02 05:59
瀏覽1,521
迴響1
推薦8
引用0
Excerpt:李歐納‧科仁的《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這句話,我在一篇短文中寫道:
「『流亡,這是我的美學』,我不如喬伊斯闊氣。我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
就像是「公平」或是「正義」,總是會有一些詞彙難以定義,甚至被誤用或被濫用,又好比說別人「可愛」可能是「可笑」、善意的「批評」也可能會變成是一種「霸凌」。
至於「美學」一樣是人言言殊,隨手挑選幾本之前閱讀過的書名:楊子葆的《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金祥根的《卡拉瓦喬的殺人美學》、蕭蕭的《臺灣新詩美學》、彭小妍的《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史蒂芬.貝利 (Stephen Bayley) 的《醜 : 萬物的美學》……
這些書裡頭所談論到的美學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內容,會有相同的概念及認識嗎?又或者作者已經發現並掌握到某個領域中的任何一種或某一種美學?
以至於,我也想要提問:我也已經有自己的閱讀美學嗎?從我閱讀的書目以及整理的書摘或詩抄?那是不是真的足以形成一種美學?又或者這只是看得到一位以閱讀為樂的讀者在茫茫書海中一次又一次偶遇的歷程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4858
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
作者:李歐納.科仁
原文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蘇文君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8/05/02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Excerpt】
〈概論〉
「美學」(aesthetics) 一詞出現至今不到三百年,詞彙源自希臘文「aisthesis」,指的是「感知或官能的知識」。一七三五年,二十一歲的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鮑姆嘉登 (Alexander Baumgarten) 出版的碩論《詩的哲學默想錄》(Medit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是歷史紀錄上首次有人使用「美學」一詞。鮑姆嘉登指出:「『概念/想法』(中略) 被視為邏輯的客體;『接收到的事物 (即,情感與知覺)』(中略) 則被視為感知科學,或是美學。」後來鮑姆嘉登在未完成的著作《美學》(Aesthetica) 之中,進一步闡釋這個概念:美學是一門新學科,應該探討情感與知覺 (這些正是詩的要素),好達到詩的完備目標,即是「美」。(雖鮑姆嘉登自覺只精通詩學,但他打算最終能將他的美學涵蓋所有藝術。)
(p.12)
【外在】
美學=事物的「外在」,即事物表面的樣子
查理才不管美不美,他只想要一輛能跑的車子。
這裡的「美」是一個概括性詞彙,代表事物表面上看起來、聽起來、感覺起來,或以其他方式感知到最表面的樣子,當中沒有深度意涵。
(p.18)
【風格】
美學=一種「風格」或感受
鮑伯利用了從曼哈頓下水道撿來的物品,為市中心的公寓打造出一種前衛美學。
「風格」在這裡指的是:將一群可供辨識的感知元素聚集成一種獨特的明確安排;換句話說,風格就是在感知上 (包含:視覺、聽覺、語言、味覺、觸覺) 因某些特點凝聚而成的組合,跟其他感知特點凝聚而成的組合不同。
(p.21)
【品味】
美學=「品味」或「有品味的」同義詞
梅麗莎在達官顯貴之間的知名度攀升,似乎沒有因為她的粗俗美感而受到阻礙。
「這裡的「品味」指的是:可以感受與區分 (即,認出與辨別) 事物所包含的藝術、風格特徵之能力,並且運用這能力,依據一種文化或專業準則來做出價值評斷。而「有品味的」則是指「好的」或「高尚的」品味化身。
(p.22)
【 藝術的哲學】
美學=「藝術的哲學」;屬西方哲學一環,主要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相關現象
克萊絲是哲學教授,她為了《美學與藝術評論》期刊,正在審核一本談論音樂帶來的愉悅感、價值與宏偉之處的新書。
(p.24)
【論點或詮釋】
美學=「哲學的論點或詮釋」;一種在想法、理念、態度上連貫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背後基於一套藝術、美 (或相關主題) 的原則
在過了將近三個世紀後,康德美學仍是藝術哲學上的主要標竿。
(p.32)
【 藝術的】
美學=「藝術的」同義詞
蘿蓮運用她的美學想像做出了今晚的甜點:薰衣草風味義式白蘭地海綿蛋糕佐香煎鱷梨醬糖霜。
「藝術的」代表與藝術相關或是有藝術特質的。如同先前所說,要用合乎邏輯地嚴謹方式 (即符合「所有必要與必然條件」的方式) 來清楚而準確地解釋藝術,是件困難的事。儘管如此,我們多數人「直覺地」知道藝術是什麼;我們會根據自己學過或認定的藝術,持續地認定哪些類似的東西也是藝術。而當一項關於藝術的新宣言進入我們的意識後,我們也會隨之更新自己對藝術的參考框架,來跟上辨認藝術的潮流。
(p.35)
【美】
美學=美或「美麗的」同義詞
上週流星雨時,安妮享受了在夏夜星空下入眠的體驗。
和「藝術」一樣,「美」與「美麗的事物」都屬於難以嚴謹的哲學來定義的詞彙。
……
(p.39)
【美化】
美學=致力於美化人體的專業
亞姍卓為了在聖巴茲島的度冬假期裡順利穿上比基尼,預約了她最愛的美容美學工作室。
(p.42)
【認知模式】
美學=一種「認知模式」,即是你能意識到並主動思考蘊含在現象、事物裡的知覺與情感特質
羅倫佐,一名文化人類學的博士候選人,正在寫「大溪地人經濟行為美學」的研究論文。
(p.44)
【語言】
美學=一群製造、交易、鑑賞藝術或設計相關事物的人們,彼此使用且相互理解的「語言」
比起近年來創意圈裡其他的年輕人,這群藝術學院的學生十分擅長談論美學。
(p.52)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這句話,我在一篇短文中寫道:
「『流亡,這是我的美學』,我不如喬伊斯闊氣。我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
就像是「公平」或是「正義」,總是會有一些詞彙難以定義,甚至被誤用或被濫用,又好比說別人「可愛」可能是「可笑」、善意的「批評」也可能會變成是一種「霸凌」。
至於「美學」一樣是人言言殊,隨手挑選幾本之前閱讀過的書名:楊子葆的《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金祥根的《卡拉瓦喬的殺人美學》、蕭蕭的《臺灣新詩美學》、彭小妍的《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史蒂芬.貝利 (Stephen Bayley) 的《醜 : 萬物的美學》……
這些書裡頭所談論到的美學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內容,會有相同的概念及認識嗎?又或者作者已經發現並掌握到某個領域中的任何一種或某一種美學?
以至於,我也想要提問:我也已經有自己的閱讀美學嗎?從我閱讀的書目以及整理的書摘或詩抄?那是不是真的足以形成一種美學?又或者這只是看得到一位以閱讀為樂的讀者在茫茫書海中一次又一次偶遇的歷程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4858
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
作者:李歐納.科仁
原文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蘇文君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8/05/02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Excerpt】
〈概論〉
「美學」(aesthetics) 一詞出現至今不到三百年,詞彙源自希臘文「aisthesis」,指的是「感知或官能的知識」。一七三五年,二十一歲的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鮑姆嘉登 (Alexander Baumgarten) 出版的碩論《詩的哲學默想錄》(Medit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是歷史紀錄上首次有人使用「美學」一詞。鮑姆嘉登指出:「『概念/想法』(中略) 被視為邏輯的客體;『接收到的事物 (即,情感與知覺)』(中略) 則被視為感知科學,或是美學。」後來鮑姆嘉登在未完成的著作《美學》(Aesthetica) 之中,進一步闡釋這個概念:美學是一門新學科,應該探討情感與知覺 (這些正是詩的要素),好達到詩的完備目標,即是「美」。(雖鮑姆嘉登自覺只精通詩學,但他打算最終能將他的美學涵蓋所有藝術。)
(p.12)
【外在】
美學=事物的「外在」,即事物表面的樣子
查理才不管美不美,他只想要一輛能跑的車子。
這裡的「美」是一個概括性詞彙,代表事物表面上看起來、聽起來、感覺起來,或以其他方式感知到最表面的樣子,當中沒有深度意涵。
(p.18)
【風格】
美學=一種「風格」或感受
鮑伯利用了從曼哈頓下水道撿來的物品,為市中心的公寓打造出一種前衛美學。
「風格」在這裡指的是:將一群可供辨識的感知元素聚集成一種獨特的明確安排;換句話說,風格就是在感知上 (包含:視覺、聽覺、語言、味覺、觸覺) 因某些特點凝聚而成的組合,跟其他感知特點凝聚而成的組合不同。
(p.21)
【品味】
美學=「品味」或「有品味的」同義詞
梅麗莎在達官顯貴之間的知名度攀升,似乎沒有因為她的粗俗美感而受到阻礙。
「這裡的「品味」指的是:可以感受與區分 (即,認出與辨別) 事物所包含的藝術、風格特徵之能力,並且運用這能力,依據一種文化或專業準則來做出價值評斷。而「有品味的」則是指「好的」或「高尚的」品味化身。
(p.22)
【 藝術的哲學】
美學=「藝術的哲學」;屬西方哲學一環,主要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相關現象
克萊絲是哲學教授,她為了《美學與藝術評論》期刊,正在審核一本談論音樂帶來的愉悅感、價值與宏偉之處的新書。
(p.24)
【論點或詮釋】
美學=「哲學的論點或詮釋」;一種在想法、理念、態度上連貫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背後基於一套藝術、美 (或相關主題) 的原則
在過了將近三個世紀後,康德美學仍是藝術哲學上的主要標竿。
(p.32)
【 藝術的】
美學=「藝術的」同義詞
蘿蓮運用她的美學想像做出了今晚的甜點:薰衣草風味義式白蘭地海綿蛋糕佐香煎鱷梨醬糖霜。
「藝術的」代表與藝術相關或是有藝術特質的。如同先前所說,要用合乎邏輯地嚴謹方式 (即符合「所有必要與必然條件」的方式) 來清楚而準確地解釋藝術,是件困難的事。儘管如此,我們多數人「直覺地」知道藝術是什麼;我們會根據自己學過或認定的藝術,持續地認定哪些類似的東西也是藝術。而當一項關於藝術的新宣言進入我們的意識後,我們也會隨之更新自己對藝術的參考框架,來跟上辨認藝術的潮流。
(p.35)
【美】
美學=美或「美麗的」同義詞
上週流星雨時,安妮享受了在夏夜星空下入眠的體驗。
和「藝術」一樣,「美」與「美麗的事物」都屬於難以嚴謹的哲學來定義的詞彙。
……
(p.39)
【美化】
美學=致力於美化人體的專業
亞姍卓為了在聖巴茲島的度冬假期裡順利穿上比基尼,預約了她最愛的美容美學工作室。
(p.42)
【認知模式】
美學=一種「認知模式」,即是你能意識到並主動思考蘊含在現象、事物裡的知覺與情感特質
羅倫佐,一名文化人類學的博士候選人,正在寫「大溪地人經濟行為美學」的研究論文。
(p.44)
【語言】
美學=一群製造、交易、鑑賞藝術或設計相關事物的人們,彼此使用且相互理解的「語言」
比起近年來創意圈裡其他的年輕人,這群藝術學院的學生十分擅長談論美學。
(p.52)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 1樓. 花面2019/06/02 22:39閱讀
囊括感受,認知,語言,等等的美學元素,當然是一種美學,總讓人不斷地去追求。。。
祝 美好。
長期以閱讀者自稱及自傲,確實希望可以追求並完成一種美學啊,謝謝 您的鼓勵和支持! le14nov 於 2019/06/03 05:1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