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不必巍峨入雲,自有其從容的氣韻。在台灣的小百岳之中,便藏著這樣的山,它們雖不及三千公尺大岳那般崢嶸雄渾,卻以千餘公尺的溫潤之姿,靜靜佇立於島嶼各處,等待著步履輕叩,引領人們走入山的懷抱。
大屯主峰,便是這樣一座山。
海拔一千零九十二公尺,大屯火山群的最高峰,也是台北天際線上一抹青黛的記憶。這座古老的錐狀火山,名字裡藏著時光的流轉,從凱達格蘭族的「大洞山」,到漢人眼中的「大豚山」,最後化作詩意的「大屯山」。昔時「大屯春色」名列台灣八景,而今仍是人們尋覓夕照與秋芒的靜好所在。
她靜臥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西隅,山勢圓潤,基座寬闊,如母親般懷抱著西峰、南峰、面天山、向天山等群峰。東麓隔著竹子湖,那片遠古的火山堰塞湖,與七星山遙遙相望。山頂處,四座小山頭環抱著大屯坪這片濕地,北方有菜公坑山,山上的「反經石」能使羅盤失準,為這座山添了幾分神秘。
這裡是活著的地質教室。火山運動的痕跡隨處可見——面天山頂完整的噴火口、向天池的漏斗形地貌,都在訴說著大地深處的脈動。儘管最近一次噴發已是六千年前,地底岩漿庫仍讓這座山被歸為活火山,讓行經其間的人,每一步都踏在呼吸著的土地上。
四季在此織就不同的風景。
春來,東北季風漸歇,杜鵑與緋寒櫻爭相綻放,將山色點染得繽紛;初夏,島田氏澤蘭盛開,引來萬千斑蝶翩躚起舞;秋風起時,五節芒花翻湧如銀色海浪,從鞍部登山口一路蔓延而上;冬日若逢寒流,雲霧瀰漫間,甚至能見雪花輕覆山巔。
步道在林間蜿蜒,領你遇見島嶼的生靈;赤腹松鼠穿梭枝椏,台灣藍鵲劃過天際,筆筒樹展開蕨類的原始姿態,月桃在路旁靜靜開花。登頂那刻,台北盆地盡收眼底,雲海在腳下流淌,夕陽將天空染成暖金色,你會明白,為何這座山能讓這麼多人一訪再訪。
從百拉卡公路到登山小徑,大屯山系提供了各種親近的可能。不論是輕鬆的半日健行,或是挑戰連峰縱走,這座山總以她寬厚的懷抱,接納每一個來訪的旅人。
她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標高,更是一座有溫度、有故事的山。在這裡,你可以放下城市的喧囂,聽風聲、聞土香、感受自己的心跳與山同步。大屯山,正以她千萬年的從容,等待你的來訪。
自鞍部起登,石階如天梯般直入雲霄,乍看令人卻步。幸有柏油戰備道相伴而行,緩和了仰望的暈眩。途中一座木造涼亭靜候,既是歇腳處,亦是觀景台,小觀音山青翠的稜線在遠方舒展,山友們在此駐足留影,人與景相映,自成畫中畫。
主峰三角點藏得巧妙,需沿助航台鐵網圍籬前行百公尺,方得尋見。轉身回到視野開闊的觀景台,天地豁然開展——觀音山沉靜,面天山秀麗,南峰、西峰連袂而立,更遠處,東海在日光下閃著微光。此刻飲水小憩,恍如置身雲端。
從主峰下切南峰,石階陡降,步履求穩;而後通往南峰的山徑,則需手腳並用,借繩索之力在土石間從容下行。林間悄然轉為雜木密徑,腳踏鬆軟泥土,耳聞鳥囀蟲鳴,竟是一段心曠神怡的旅程。
步道隨筆
穿過車道兩個髮夾彎,自路邊隱密處鑽入箭竹林,便接上主峰步道。抬頭望去,山頂遙遙在前,目標明確,剩下的便是與自己的對話,將漫長石階,一階一階,走成修行。
這個季節,芒花正盛。整面山坡鋪滿金黃,登山者的身影在其間緩緩移動,如詩如畫。回首來時路,小觀音山翠綠依舊,三芝的真龍殿巍然矗立,成為行程中溫柔的座標。
主峰之巔
步道盡頭,穿出箭竹林,經過軍事設施閘門,便踏上山頂柏油路。此刻彷彿行走於芒花之海。一整片山坡的金黃在風中搖曳,群峰環抱,這裡不愧是拍攝夕陽、雲海與芒草的聖地。
助航台是柏油路的終點,也是飛機往來的空中座標。偶有航機掠過天際,為這片自然景觀添上幾分現代氣息。從觀景台望去,南峰近在眼前,下山的路明確而平緩,錯身而過的山友神情閒適,彷彿飯後散步般自在。
南峰試煉
大屯坪涼亭前的岔路,左轉便向南峰而去。途中遇見的山友說,他們總以此處作為攀登大山的暖身。地圖上等高線看似溫和,親臨方知不同,這裡沒有主峰完善的石階,只有原始土石與綿長拉繩。
途中泥濘處處,深色土質彷彿從未乾透,雜亂的鞋印訴說著前人腳步的猶疑。在半山腰回望主峰,助航台已顯渺小,人造建築在大自然面前,終究只是滄海一粟。
西峰雲霧
有了南峰的經驗,西峰雖更顯陡峭,心裡卻踏實許多。可惜天公不作美,山頂白雲繚繞,遠景盡藏。唯有附近山頭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別有一番意境。
從西峰往面天坪,七百公尺水平距離需下降兩百米高度,又是一段與繩索緊密相依的旅程。全神貫注於每個踩點,感受鞋底回饋,轉移重心,保持平衡,這彷彿是與山對話的獨特語言。
當坡度漸緩,便知行程將盡。面天坪涼亭為連峰縱走畫下句點。左轉可往清天宮,右經面天山,直行則接二子坪。考量體力與天候,我們選擇經二子坪步道返回停車場,為這一日登山行,寫下悠然的句點。
後記
這條O形路線,自鞍部起,經主峰、南峰、西峰,過面天坪涼亭,由二子坪而返,全程七點七公里,歷時五小時。從朝陽初升至午後雲起,大屯山以不同的面貌,接待了又一日的旅人。
自2012年至今,這已是我第六次拜訪大屯。有時獨行,有時與夥伴同行;有時只登主峰即返,有時連走數峰。這座小百岳No.1,總以不同的姿態,給予我新的啟發。
登山如是,人生亦如是,重要的不是征服了多少高度,而是在每一次的攀登中,遇見了怎樣的自己。大屯山依舊在那裡,而我的小百岳故事,才剛剛開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黃掬馥2025/10/19 17:12
覺得王兄這篇寫得很棒
堪與作家相比擬
(或許您已經出過書了....
信仰中最大的、與軟弱有關的掙扎,
不是去悲憫原諒別人的軟弱,
而是深刻的、痛苦的
去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相遇。
─陳韻琳承蒙掬馥文友雅賞,實感欣喜。山行筆記能得知音共鳴,猶如幽谷聞跫音,清泉濯塵心。
閣下謬讚,愧不敢當。不過是將登山時步履的輕重、呼吸的節奏、目光所及的雲嵐變幻,化為紙上淺淺的墨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略錄其萬一,已覺心滿意足。
出書云云,實為過譽。惟願以筆為杖,繼續在文字的山徑上踽踽而行。若得三五同好如您,透過字裡行間同賞山色、共沐林風,便是最美的緣分。
再次感謝您的溫情鼓勵,願他日山徑相逢,可共話雲霧春秋。
king wang 於 2025/10/19 20:3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