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
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心得筆記】
何謂真心?即似夜空一輪明月,清輝遍灑,無雲遮蔽;又如深潭靜水,澄澈見底,能照見天光雲影,風過無痕。而妄心,卻是那遮月的浮雲、亂潭的風波,見人得意則心生嫉妒,念及未得則坐立難安,明知「夠了就好」,卻總往熱鬧處奔逐。然細細思量,若無明月,何來雲遮?若無靜水,何起波瀾?真心與妄念,本同根而生,唯在心靜之時,方見分明。
自古修身之人,無不在尋找這條觀心之路。儒家講「正心誠意」,每日睡前自問:「今日待人是否真?處事是否盡?」佛家勸人放下執著,「心不染塵,方見本性」;道家則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這「靜中觀心」的功夫,在曾國藩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他出身農家,憑一支筆、一顆自省之心,走出書生治軍之路。為自己立下「誠、敬、靜、謹、恆」五字規矩,每晚燈下寫日課,毫不敷衍:夢見友人得財而心動,醒後自責「可恥」;聞他人升遷而心思浮動,便暗斥「沒出息」。他對自己極「狠」,實是以「靜」誅妄貪之念,在日日反省中,守住為民做事的初心,維繫了身正不倚的本心。
再看我們當今社會,能如此「靜中觀心」者幾稀,妄心熾盛,卻衍生出種種亂象。掌權者若失「正心誠意」之本,便易為權慾所驅,貪腐濫權,將社會推向危崖;經濟民生中,利益追逐掩蓋了公義初心;東、中南部災後重建步履維艱,光電板破壞山林、綠林遭非法開挖,庶民承受著生存壓力,卻難見務實作為,文化與媒體,若棄守「客觀公正」之責,以腥膻八卦為標題,以收視流量為圭臬,便失了傳遞真實的使命。這一切亂源,終歸是「不觀心」之果,心不靜,則真不見;真不見,則行必偏。
我們總在趕路:趕車、趕工、趕一場他人眼中的成功。看新聞報導悲劇漸趨麻木,聽鳥鳴、花開時,目光仍鎖在手機螢幕之上。蘇東坡筆下「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從容心境,如今竟成奢侈。我們是否記得:無論身居何位,生命從來不是孤島。百姓盼安穩,家人待歸期,若總被妄念牽著走,不僅亂了根源,迷失了自己。
其實靜心,未必需要遠求。夜闌人靜時,關掉大燈,留一盞小燭,獨坐片刻即可。自問今日是否因浮躁傷人?是否為虛榮費神?是否在眾聲喧嘩中,忘了為何出發?初時或慚愧交加,但漸會明白:擾我心神者,多為不必要之妄。掌權者若能靜思「為誰而行」,便不會迷失方向;媒體若能謹守「為何而傳」,便不致失準失真;我們若能常觀內心,便不會在亂世中慌亂失據。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不是陳腐教條,而是穿越時代的一帖清劑。我們未必成聖成賢,但可每日留一刻靜默,讓心歸位,去一絲貪念,守一點真心,在紛擾中保持清明,於忙碌中尋得從容。日久天長,心自澄明。再觀世相便不會為妄心所蔽,在擾攘紅塵中,活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朗朗乾坤。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