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學而第十二章
2020/04/10 22:47
瀏覽33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認為「禮」難獨行,禮的運用兼具「和」方為貴。〈論語集注〉云:「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和者,從容不迫之意。」

    又,《孟子公孫丑》「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之心的實踐即是和。

    古聖先王制禮雖有增損,但小自庶民大到天子都依「和」行「禮」,以「禮」節「和」;「小大由之」彰顯和之美以及禮之不可廢也。經學家馬融注:「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禮的動機固在和,但若一昧求和變成流俗鄉愿,失去禮的本質,也是不可行的。

    反觀所謂「禮」者,本非指一般的禮貌、禮教,而是良知覺察自然表現於外的威儀。參照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陽明先生稱此四勿之訓,唯顏子得聞也。何以故?禮的工夫始於慎獨,顏子能慎獨,故能克己不貳過,乃至三月不違仁。而吾等泛泛大眾,遠不及顏回之上智利根,如何當下自我省察而無纖毫困惑,又如何克己私欲令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

    有子重禮,於此闡述「禮用貴和,以禮節和」指引末學實踐之道。誠然,《中庸》首章:「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已是形而上「禮」的境界。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學而第十三章
下一則: 學而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