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120528~0603新加坡.馬六甲旅遊自助行(三)~馬六甲荷蘭廣場.聖保羅教堂和法摩沙堡遺址如廢墟.鄭和文化館導覽豐富精彩.雞場街漢字豐采迷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廟宇共存一條街上
2025/05/08 11:45
瀏覽155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第五天,6/1(五),限於時間,行程主要在馬六甲閒逛荷蘭廣場、聖保羅教堂和鄭和文化館、雞場街,晨間悠閒地走在馬六甲河邊,看見欄杆上有四角獸慵懶棲息。上午走訪位於雞場街對面、歷史悠久的荷蘭紅屋廣場(或稱風車紅屋廣場,Dutch Square / Red Square/ Windmill Dutch SquareMelaka),擁有保存完好的荷蘭殖民風格赭紅色建築,包括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馬六甲歷史博物館(Stadthuys)及傳統的荷蘭風車模型,廣場周圍是建於1660~1700年代之間的紅色建築,因此又得名「紅場」,是馬六甲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廣場中心佇立著紀念女王登基50週年(1901)建造的維多利亞女王噴泉,周圍是五顏六色的三輪車,裝飾著花朵與卡通圖案,還有販售傳統紀念品與小吃的攤位,許多遊客匯聚周邊,輕鬆享受觀光旅遊。

〈據悉,馬六甲曾為滿剌加王國所在地,因其繁榮引來暹羅王國覬覦入侵,此時為抗衡而發展和明朝的關係,致有明永樂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他經略南洋,也是以馬六甲為大本營,建立城牆、排柵和鼓樓、角樓,並設置倉庫儲存錢糧百貨,至今六甲還保存不少鄭和遺蹟,三保船隊紮營的官地點山腳仍有一間三保廟及一口相傳為下令挖掘的三保井三保廟左邊有座抗日紀念碑,上面留有蔣公所題「忠貞足式」四字據說,500名隨從與當地人通婚後,定居在Bukit Cina(唐人山,又稱三保山),男後裔稱峇峇、女稱娘惹(馬來語BabaNyonya),也土生華人或僑生,其後散佈到馬國各地,娘惹則以檳城新加坡最多。之後,逢西方帝國主義擴張侵略期間,先後歷經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時期,迄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獨立,而新加坡則於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獨立馬來西亞政府1989年4月15日宣佈馬六甲為歷史城,與檳城州首府喬治市共同於2008年7月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Melaka World Heritage City/Bastion Victor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前往聖保羅山聖保羅教堂遺址時,路過鄭和文物紀念廊,紅色三合院庭園裡,挺立一尊鄭和佩劍塑像背影,龐大身影仍存在於西方紀念園區中。沿一段階梯緩坡,走上聖保羅山,視野良好,可以俯視馬六甲海峽、旋轉塔和仿造的鄭和古帆船遙望海邊一片紅瓦白牆,景色秀麗。這座小教堂初由葡萄牙人建於1521年,荷蘭人佔領後,於1641年改稱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迨1753荷蘭廣場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落成,遭棄置不用,改作為名人墓園;現狀看來已成廢墟狀態牆壁斑駁傾頹,無屋頂,裡面多座墓碑,呈現歲月滄桑痕跡,惟豎立一座「聖保羅教堂遺址」碑,是新建物。續登上法摩沙堡(A FAMOSA)遺跡處,這座堡壘要塞建於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後,原本設置有多管大砲,惟荷蘭人1641年接管後,就遭破壞,目前只剩山丘上一小部分,並豎立一座「聖地牙哥城門」碑,老派城門建築斑駁殘跡依舊可觀;此地居高臨下,可以俯望馬六甲市,扼守舊港口及馬六甲海峽。聖保羅山腳下的獨立紀念館(The 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Memorial )和馬六甲王朝皇宮博物館(Malacca Sultanate Palace Museum),都展示馬來蘇丹王國的歷史文化記錄、照片等,則可順便瀏覽,一窺古代馬六甲馬來王國的風采

    隨後沿馬六甲河畔漫步,水車和水泥打造的仿鄭和古帆船是最醒目的景點了,遊艇(Melaka River Cruise Jeti Quayside)穿梭馬六甲河,則屬悠閒景觀裡的動態美,許多遊客選擇遊河行程,坐觀河岸兩旁色彩繽紛、古色古香的建築,頗能感受此歷史古城的風情。雞飯粒馬六甲最知名的美食,雞場街上就有許多雞飯粒餐廳,我們原預定在雞飯粒的三家名店-古城、和記、中華茶樓(Tiong Hwa Hainan Chicken Rice,在海山街,不在雞場街)之中擇一午餐,因為中華茶樓客人實在太多了,只好選擇和記(Nasi Ayam Hoe Kee),其實遊客也不少;和記雞飯粒(雞飯團)就像圓形的御飯糰,用雞油與香料烹煮,有味道,但裡面沒有包東西,白切雞肉外皮微帶油亮,肉質滑嫩多汁,搭配店家配製的醬油與辣椒醬,味道頗有層次,配湯清淡,小菜醃黃瓜爽口解膩,合我們口味。旅館(Hangout@Jonker)經理也說會選和記,因中華只有雞飯,沒啥選擇,和記則還有別的菜。中午太熱,餐後回旅館午休。

    雞場街充滿活力,是適合美食、購物和感受當地氛圍的地方,我們從參觀鄭和文化館起步。文化館樓高三層,區分三個主題:鄭和在中國,介紹其生平及在明朝的歷史背景;鄭和在馬六甲,展示鄭和與馬六甲的深厚淵源,及其對當地文化交流與經濟繁榮的貢獻;鄭和寶船,展示鄭和下西洋時使用的帆船模型,與航海相關器物。服務人員全程中文熱誠導覽介紹當時的歷史、故事與文物,豐富而精彩,提及鄭和指揮大軍,在沒有通訊設備與衛星導航的情況下,打贏三次重大海戰,最後還遠揚到非洲去。她說的是口若懸河,我們聽的是熱血激動,留下深刻印象。在海外伊斯蘭教國家,能保留這座維護很棒的私立文化館,又蒐藏那麼多當年的文物與事蹟,令人衷心佩服又感動。

〈馬來西亞馬六甲市的 鄭和文化館(Muzium Budaya Cheng Ho/ Cheng Ho Cultural Museum51, Lorong Hang Jebat, Malacca) 是中國之外最大的鄭和主題文化館,也是全球最全面展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博物館,於2005年正式開放,以紀念鄭和首次下西洋600週年,旨在傳承鄭和精神、弘揚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場所。文化館所在地正是當年鄭和在馬六甲建立的官倉遺址,面積約10英畝,是鄭和在馬六甲期間的重要基地,用於儲存物資、修建船隻和聯絡當地勢力。如今,文化館融合了遺址保護與文化傳承,呈現完整歷史記憶留予後代世人。鄭和文化館由鄭和研究專家 陳達生博士 投資兩千萬馬幣創辦,他是新加坡國際鄭和學會會長,同時擔任鄭和文化館的館長,畢生致力於研究和傳播鄭和的歷史文化,源於對鄭和的深厚情感、多年的收藏與研究成果,乃創立這座獨具特色的文化館,並將自己的收藏捐獻出來,俾讓更多人瞭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以及其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貢獻。〉

    下午再度走訪雞場街及相鄰街道巷弄的老城區,所謂的荷蘭街(Jalan Tun Tan Cheng Lock),荷蘭式排屋老厝毗鄰緊貼大門深鎖,但中式門窗裝飾、漢字匾額、對聯、堂號等蒼勁有力,流露傳統文人詩書傳家的情懷,怎麼看都像華人街,我認為是馬六甲最美的街道景觀,瞧:馬六甲德教會紫昌閣(中醫義診捐藥,Persatuan Che Chiang Khor,139, Jalan Tun Tan Cheng Lock, Taman Kota Laksamana, Melaka)的「尊義 重德」,隨處可見的儒家警語、祈福字眼,如仁、由義、處世和平、和氣致祥、龍祥鳳舞、三多、九如等等,多不勝數;福建會館(建於1801年,23, Jalan Hang Jebat, Melaka)永春會館(建於1800122, Jalan Tun Tan Cheng Lock, Melaka)的閩南廟宇建築,精雕細琢、古色古香及各式各樣牌匾,更是讓人讚嘆。此外,馬六甲開闢750週年牌樓上大大的紅底金色字、背後金色巨龍盤旋,顯示的正是龍的傳人本色。走一趟雞場街,令人感動莫名

〈荷蘭街原名Heeren Street,在荷蘭殖民時代建成的紳士街,特色是又長又窄的荷蘭式排屋,為了紀念故居在此的馬華公會創辦人陳禎祿先生,易名為敦陳禎祿路Jalan Tun Tan Cheng Lock老厝毗鄰緊貼,大門深鎖,許多家戶大門上都放有堂號,如穎川、西河、隴西、太原。雙門、窗扉、門楣上的對聯字畫,大大的中文字最具特色,字體蒼勁有力,展示了書法藝術之美。〉

    雞場街文化坊(Jonker Walk)牌樓豎立於福建會館附近,是2000年成立,結集古蹟、文化、休閒功能三合一的古老街道。緣鄭和七次下西洋、六次駐節馬六甲,在當地設立官倉,致以雞場街為主的二十多條周邊街巷成為華人遷居南洋最早的聚居地,至今依然保留許多結合中式和南洋建築風格的百年古宅老房,包括同鄉會館、寺廟等,且每逢週五至週日、一連三天傍晚起至凌晨擺攤夜市,展售各種地道美食、精美藝品、聞名土產等,同時傳承延續除夕迎春倒數、春節佈置過年盛會、龍獅大鬧元宵等節慶,蘊含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氛,連我們五月到訪,都還能看到慶祝龍年春節的牌樓巨龍裝飾呢。(請參閱:「20120528~0603新加坡.馬六甲旅遊自助行(二)~到訪小印度區.牛車水街區.參觀新加坡城市展覽館.新加坡河邊藝術.魚尾獅公園.老巴剎.馬六甲雞場街. 地理學家咖啡店https://blog.udn.com/jkt19813/182361270」)

    另一個令我感動的現象,居然在一條上看見有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廟宇在:起自三多廟(建於1795年,意指多福、多壽、多子孫的大伯公廟,是馬六甲第二古老的廟宇,41, Jalan Tukang Besi, Melaka),至青雲亭(始建於1646年,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地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廟宇,25, Jalan Tokong, Kampung Dua, Melaka)之間,這海山街上(Jalan Tukang Emas, Melaka)同時有馬來人的甘榜吉寧清真寺(Masjid Kampung Kling,建於1748年,位於Jalan Tukang Emas為馬六甲最古老的回教堂之一)、印度教寺Sri Poyyatha Vinayaga Moorthy Temple(建於1781年,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幾百年來各信各的宗教,和平共存,相安無事,甚至,甘榜吉寧清真寺入境隨俗,其重簷屋頂、似佛塔叫拜樓,相較其他馬來西亞地區常見的圓弧形的清真寺屋頂很不一樣,這樣的清真寺建築在馬來西亞是特例。

    富禮客棧(Hotel Puri Melaka118, Jalan Tun Tan Cheng Lock, Melaka)氣派老洋樓,取名富而好禮,令我刮目相看,更特別的是宅內與燕子和平共存,且慎重其事佈置了迎燕廳,也專設佈告牌,圖文介紹老屋原主人陳金生先生。欣賞其宅心仁厚,選擇在其露天餐廳椰子樹下吃晚餐,氣氛很好。入夜,再訪Geographer咖啡館,並逛雞場街夜市,夜市氛圍跟台灣差不多,熱鬧有趣。返旅館途中,偶然邂逅台灣媳婦開的香草工房,販賣手工香皂等製品、DIY課程,品味精緻,店裡氣氛恬靜。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