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鍾麒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冠冕1尊嚴2儼有儀,傍人閽戶3卻堪悲。猙獰4氣象空雄猛5,依倚6情形任叩推7。暮夜進金看久慣,頻年投刺力難麾8。巍然閶闔徒廝守9,終有傾頹10蹋地時。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肆冊。所謂「門神」即是守護家門平安的神祇。相傳黃帝時代以神荼、鬱壘二人之圖像畫於門戶之上,是為門神。到了唐太宗時,曾命畫工以秦淑寶以及尉遲恭二人之形象畫於左右宮門,將秦、尉二人封為門神,作為鎮邪之用,後流傳於民間成為習俗。根據何培夫考證,臺灣寺廟的門神設置的目的不外乎是辟邪逐厲、迎祥納福以及安宅鎮殿的功能。門神的來歷多源自於神話、宗教經典以及部將從屬關係,各自呈現不同宗教屬性與地位。門神的畫像貼於寺廟門戶上,永遠向著芸芸眾生站立。
本詩「門神」,趙鍾麒以極為生動筆觸描繪門神之神情與姿態,然而詩末對於門神長期屹立盡守護之責,透露出一絲絲的憂慮與擔心,擔心門神圖像終會有日頹然傾蹋。
【作者】
趙鍾麒(1863-1936)
【注釋】
1.冠冕:原指古代帝王或官員所穿戴的帽子,本詩指門神的頂冠。
2.尊嚴:莊重肅穆、尊貴威嚴的樣子。
3.閽戶:閽,音ㄏㄨㄣ,指守著門戶。
4.猙獰:兇猛可怕的樣子。
5.雄猛:強悍勇猛的樣子。本詩「猙獰氣象空雄猛」意謂門神空有一副威猛可怕之儀態。
6.依倚:倚靠。
7.叩推:指叩門與推門。本詩「依倚情形任叩推」意謂門神圖像貼於門戶上,卻任由人們叩推開關門戶。
8.暮夜進金看慣久,頻年投刺力難麾:投刺,投遞名片以求見。麾,指揮。 此二句鎔鑄清代趙翼《歐北集》卷十〈查初白集中有門神詩戲效其體〉詩句「無言似厭人投刺,含笑應羞客曳裙。」以及「暮夜金來君莫受,防他冷眼伺門閭。」,趙翼原詩指世人到寺廟求功名仕進,門神看盡人間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有諷刺社會現實的意謂。本詩則意謂門神長年守護人們,縱使想重現當年勇猛威儀之狀,也力不從心了。
9.巍然閶闔徒廝守:巍然,高大雄偉的樣子。閶闔,音ㄔㄤ ㄏㄜˊ,室門。廝守,守護。
10.傾頹:身體衰敗、跌倒。
【延伸閱讀】
1.施士洁〈泉南新樂府〉(避疫),《全臺詩》第拾貳冊。
2.林占梅〈甲寅(1854)除夕〉,《全臺詩》第柒冊。
3.林馨蘭〈桃符〉,《全臺詩》第拾玖冊。
【神祇.神奇2】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門神,在古代科技知識尚未發達,人們懼怕鬼神等超自然的災禍侵門踏戶,於是就試圖對自家的大門施加法力成為門神的起源。傳說在商周時代開始,天子就會祭拜門戶,老百姓便有在門上繪製圖像嚇阻鬼魅的習俗。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漢朝時,人們會將相信有驅邪功能的桃木板雕刻裝飾後放在門戶之上,爾後甚至將神明或英雄偉人的形相繪畫於門上,以保闔家安康,趨吉避凶,也由於早期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時至今日,門神已是寺廟中不可或缺的彩繪藝術,且種類依主祀神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俗彩繪以單調色塊堆積,匠師彩繪則以立體動感取勝,畫家以大膽創意嚇人,各有一片天地。常見的門神組合有:
1.秦叔寶、尉遲恭(胡敬德) ——秦瓊字叔寶,為齊州歷城人。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尉遲恭,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鄯陽人,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謚忠武,賜陪葬昭陵。秦瓊和尉遲恭二人因驍勇異常,均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如今常見的門神,秦叔寶為白面鳳眼執劍;尉遲恭為黑面環睛持鞭。相傳唐太宗夜寢難安,時聞鬼魅呼號,乃請威風凜凜、相貌威儀的秦叔寶與尉遲恭把守宮門,是夜安寢無事。如此數夜,凡由二將護衛,皆安然無恙。唐太宗不忍見到二將夜夜如此辛苦,令宮中畫師將兩將真容繪於殿門,以為鎮煞。於是,二將護衛逐鬼的事情便傳了開來,從此以後民間便將他們的畫像貼在門上,保護一家平安。據此即尊為門神。
2.神荼、鬱壘——至於神荼、鬱壘則為神話人物,神荼、鬱壘形貌威猛,都使用銊斧當作武器,相傳兩人專治厲鬼。戰國早期的《山海經》,這部中國最古老的自然地理和神話傳說著作中,就記載有神荼與鬱壘,相傳遠古時候,神荼與鬱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神荼與鬱壘兩便其擒伏,並將其綑綁餵老虎。《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右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寫在桃木牌上,這就是桃符的由來,以示驅災壓邪。《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桃人其實是兩位神將:神荼、鬱壘的化身。但因雕人像比較麻煩,故此以人簡化為在桃木上畫上兩位的圖像。
上述秦叔寶、尉遲恭與神荼、鬱壘,皆為道教廟宇常見的門神,佛教寺院的門神則依三川門的形式和格局,分別在正門彩繪伽藍二護法或唏哈兩將,側門則作四大天王。
3. 鐘馗——在唐朝,除了秦瓊和尉遲恭兩位門神外,還有落第秀才鐘馗也做過門神。他是一位專門斬鬼吃鬼的門神,赫赫有名。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其形像是豹頭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鐘,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此時的鍾馗的捉鬼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家傳戶曉,被視為可捉鬼食鬼的驅鬼逐邪之神。不過鍾馗最初形象並不是神或人,只是後來的民間傳說不斷地以訛傳訛,才會有捉鬼的英雄形象出現,及後由於鍾馗形象深入民心,故演化為鎮宅僻邪的門神。
4.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將,又稱四大金剛,分別代表風(持劍的南方增長天王)、調(手抱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雨(持傘的北方多聞天王)、順(繞蛇的西方廣目天王)。佛經謂四大天王居於須彌山的半山腰,各統領護持一方,故稱護世四天王。天王造像高大威赫,面相威嚴,彩繪門板顯得活潑有變化,面色有藍、有黑、有紅、有白,或豎眉動怒、或啟唇微笑,肅穆中不失柔和。又依四大天王不同的法器,例如執劍、托琵琶、掌傘、拘蜃。《佛說四天王經》記載:每逢六齋日,四大天王便派遣其天子、部屬,乃至親自到人間巡視善惡,見人修善、持齋,或行五逆十惡,悉皆稟告忉利天天主。若人修善,即獲諸神護祐,遠離一切災厄;若人造惡,則諸天不喜,善神遠離,諸事不順。在台灣四大天王通俗的定義,依照順序分別是順、風、調、雨,重新排列就是保佑一年四季可能『風調雨順』的祈求訴願。
至於城隍廟主管人間善惡、禍福與綜理陰陽,廟貌一定陰森威嚇。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左右側門的門神持如意,代表事事如意,四位朝官手中分別持冠、鹿、爵、牡丹,寓意加官晉祿、晉爵富貴,匾聯以警示寓意為多,如『你也來了』,正殿門聯:『為人固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汝燒香點燭;作事若無天理,半夜三更,須防我鐵鍊鋼叉。』有的城隍廟則為了凸顯城隍廟特性,中門改繪牛頭、馬面,分持長叉、釘棒,神采飛揚而聳立門口,氣勢懾人;朝官則可以改為四煞,或青面獠牙、或黑面怒鬚,手執各式兵器與刑具,迎向來人。也可彩繪七爺八爺,他們是專門替城隍爺將死後的人押解去審判的神。七爺長得又高又白,搖著羽扇與火簽,卻又吊眼吐舌;八爺又黑又短,舉出善惡分明的拘捕牌與枷鎖,更作圓睛血口,尤增恐怖。七爺八爺一個寫『一見大吉』、另一個寫『一見生財』,其實都是相反的,看到他們的人通常都是大大不吉,作惡多端的人則對他們敬而遠之。
如今,在與時俱進之下,有許多人為了展現其活潑的創意,把嚴肅的門神,改造成卡通人物,門神也有了新鮮活潑的色彩,將傳統文化與卡通圖騰結合的創意表現。企業經營方面,也有大廠商為了品牌的多元經營,發明的創意門神相關系統商品,這不啻對企業形象加分,衍生的創意商機更是無窮。
為了與時代接軌、透過吸引年輕人來傳達廟宇文化教育內涵,在台南市安南區鎮門宮也有二位荷蘭門神守護國姓爺鄭成功,歷經300多年歲月,這兩位門神沒有穿鞋,一直是該廟的特色。當初的想法是認為『荷蘭人既為鄭成功打敗,就該由他們來服侍』。也令直呼大膽創意、融通變化。2005年時,國姓爺賜封二位洋門神為鹿耳門神,歸化我國籍。市長並為二神開光後,恭請二神入籍南市,希望兩神常駐鹿耳、永定府城。由此可知,民俗依存於生活中,貴在親和自然與融通演化。
門神是中國古老的神明,原為庶物神,後來被人格化,由能避邪驅魔的將軍來擔任門神,之後逐漸演化,愈來愈多,即使是同樣一位神祇供奉在不同的廟宇,可能門神會不太一樣,所以相當複雜。有文、有武、有男、有女,還有與各種廟宇主神有關的屬神也成了門神。不過門神驅邪的意義隨著時代越來越淡薄,反而多了一些趨吉納幅的意象與希望在內,成為新年用的裝飾之一。
總而言之,門神的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很突出的。門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傲立於千家萬戶的大門,但因日曬雨淋與人為活動的劣化影響,部分廟宇的門神已斑駁難辨,未來期盼我們也應持續關心及協助修復案的運作,因為這是非常特殊也引以為傲的一項人物造形藝術,透過修護歷史悠久的門神圖像,延續推廣傳統民俗暨發掘宗教廟宇觀光資源的功能,保佑台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持續守護所有人能得到福氣平安與喜樂。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獨一無二的生活文化與故事,若沒有積極保存和維護,這些文化資產都將隨著歲月葬送在時光的沙漏之中。想到感動別人,自己得先被這塊土地感動。自己的故鄉自己愛,自己的文化自己救。何況是那令人引以為傲的人物造形藝術,那稍縱即逝的文化寶藏。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