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兩岸統一有利於中國文明?--讀「易中天支持台灣獨立」一文
2011/09/20 19:10
瀏覽4,987
迴響1
推薦12
引用0

誰云一統是天經?天下歸秦未罷兵。
張楚非賢群響應,霸王失義屠咸京。
詩書盡棄愚民智,儒術稱尊鎖世英。
羅馬帝疆今未解,歐洲疑復古文明。

                     ---讀史記始皇本紀 

今天(20日)看到中國流亡作家郭慶海所寫的一篇文章: 

易中天支持臺灣獨立[1] 

這個「易中天」是誰?是中國當下最紅的歷史學者、福建廈門大學教授。 

教授在中國各地演講,常講《先秦的士》這個題目,教授演講的內容是說,中國先秦的「士」,是貴族的身分,非常有尊嚴,常常把各國的國王當孫子似的那樣訓,而各國的國王敢怒不敢言,還要畢恭畢敬,誠惶誠恐。理由是因為那個時代天下「華夏文明區」國家多,「老闆」多,士可以有很多的選擇「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秦以後中國的士,不再是貴族,淪為了平民。沒有了把國王當孫子訓的資格不說,甚至連做到與國王有平等的人格都不能,而是被國王無情地割掉了小雞雞,倡優蓄之了。理由是因為這個時代天下「華夏文明區」只剩下了一個國家,只剩下了一個「老闆」,士沒有了選擇的餘地。 

於是作者郭慶海推論說,易中天教授是支持台灣獨立的,並說: 

十年前,當我在獄中讀《史記》時,我就有了懷念先秦時代的情緒。我那時甚至冒著有可能加刑的危險,與一位同樣是文化人的獄友講過這樣的話:如今這樣大的一個「中國」,居然還不如一個小日本。而如果一個「中國」分裂成四、五個「中國」,也許便可以產生四、五個超過日本的「中國」。因為語言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們往往是因為語言上的交流不便,才會有安土重遷的觀念。所以,當存在四、五個「中國」,人們可以有、而且無懼於去做多種的生活選擇。於是,「中國」才會有文明的制度,才會產生真正有活力的社會。正如當下的英語世界,因為不只有一個英國,因為有最起碼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五個英國,才有了英語文明的榮耀!

上述郭慶海對中國邁向文明的看法,很令人思索。有良心的知識份子,關心的是中國人民的幸福,及「中國」如何邁向文明,而不是關心中國當權現在想什麼,主張什麼。透過這些多元的思想,才使「中國」,乃至人類有新的思想動力。 

這令人想起幾個問題,歷史家湯恩比、哲學家黑格爾,甚至文學家胡適,怎麼看待中國的大一統?

一、歷史家湯恩比對大一統國家說了什麼?

如果說人類的生存有共同的責任,這責任比人類對於自己的國家或民族的責任還高、還大、還重,這責任究竟會是什麼?無疑的,那就是使人類文明永恒的存續和發展。

誰曾用一生全部的時間,以火熾的熱情、哲人的胸懷、悲天憫人的偉大心靈,努力思索人類的全部文明?顯然地,很多人都會想到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這個人。湯恩比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中,以鷹揚俯視的姿態,鳥覽人類的三十幾個文明。

他對「大一統國家」說了什麼?尤其他如何看待中國?

湯恩比說:「幾乎每一個文明的歷史,都能証明地理的擴張,實適與品質的衰敗相一致。華夏文明在成長的時代,領域不曾越出黃河流域之外。[2]」湯恩比基本上認為,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華夏文明就衰敗和停滯著。

湯恩比又說:「對於一統帝國不朽性的固執信念,還有更驚人的例証,那就是當它們因自身的消滅而証明了其生命有限時,人們卻在努力喚起它們的幽靈。[3]」「從遠東的中國後期文明中,也可看到同樣的半昏睡狀態與排外狂熱的不斷間歇的出現。就像那傳說中女人死後化身的鹽柱一樣,大一統帝國一再扣著鬼門關,總有一天會溘然長逝的[4]。」

大一統帝國竟是一個國家民族品質衰敗的原因,令人聳然而驚。也令人思考到,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出現無數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莊子、孫子,而成為人類偉大文明的一部分。然而中國從秦帝國統一後,可曾出現什麼世界一致稱道的思想家?沒有。

如果羅馬帝國的大一統維持到今天不變,歐洲會有今天的文明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二、黑格爾怎麼看中國?

黑格爾說:「波斯人是第一個歷史的民族,波斯帝國是第一個逝去的帝國。中國和印度,始終是靜止著,保持著一種自然的、草木的生存一直到現在,同時波斯卻經歷了為歷史狀態所獨有的那些發展和轉變。」對於中國,黑格爾認為中國存在著國家這種精神實體,國家裏的個人被強制性地服從這個實體。沒有個人獨立的自我人格意識,也沒有建立在獨立的個人人格基礎上的憲法,因而也沒有主觀的自由。中國屬於歷史的「幼年時期」,雖然持續存在著,但直到今天並未有任何進展,是一個長期停滯的國家[5]

中國為什麼會長期停滯?除了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所造成的文化原因外,還能找出其他的原因嗎?統一的大帝國的任何變法,都會失敗的,秦國的商鞅變法所以成功,是因為秦國當時土地小。而日本明治維新所以成功,也是因為日本不是統一的大帝國,而是一個比中國土地小多了的國家。一個規模小的國家,無論王莽、王安石或戊戍變法,都可能成功。因為大一統帝國,無法政令因地適宜,無法應變靈活,無法有效發展市民權利,也很難有效作數字管理,而能比別國更先發展出資本主義。歐洲最先發展資本主義的是威尼斯和荷蘭,它們是大國嗎?美國和加拿大是大國,所以能夠存在而且文明,是因為民主和採聯邦制,而非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和沒有自由輿論和自由選舉的獨裁體制。

同時,大一統的帝國,也因文化一統而窒息人民的創造能力,從而無法孕育出新的活潑的文明。

三、為什麼會有大一統思想?

早在中國的詩經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就表現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因為中國自以為它是世界之國,居世界的中央,所有的四鄰都是夷狄,都是蠻國。

其次,在春秋「公羊傳」開頭就說:「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之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依漢代董仲舒的解釋:「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6]」大一統思想在中國的戰國時代是普遍存在著的[7]

然而統一不能減少戰爭,秦帝國統一後,到子嬰降漢,前後只有十五年,就又天下分崩離析,戰亂四起。從戰國時期的顛峰人口數三千萬到漢初剩下不到一千八百萬人民,人口在戰亂中死去了四成。我們在這裏也許只看到的是死亡的數字,但是每個為大一統的信念而戰死的人,都是父母的兒子,也可能是妻子的丈夫,兒子的父親。他們都是負責養家糊口的家庭中堅。「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

此後西漢到東漢間的統一戰爭,東漢末年到晉的統一戰爭,以及八王之亂後的統一戰爭,都使人口銳減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至於以後各朝的更迭都無例外。

每一次的統一,就是分裂的開始,每一次分裂就是統一的開始。在軍閥奉正朔,「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統一戰爭中,人民「昂首無語問蒼天」。沒有人檢討大一統思想是否對所謂「中華民族」有利。沒有人懷疑統一是否使人民比較幸福,沒有人檢討大一統思想,正是使漢民族創作力停滯的原因所在。

而事實上中國自秦漢以來,「全國」統一的時間比分裂的時間還短。如果把基本上恢復前代的疆域,維持中原地區的和平安定作為標準,以此算中國統一的時間約只有950年。這950年中有若干年,嚴格說是不能算是統一的,中間總有一些內亂或中央權力所不及之處。

因大一統的思想作祟,而使中國一直困於戰爭和中央集權的愚昧中。如果孔子地下有知,他對於「春秋大一統」思想造成秦帝國的「焚書坑儒」,不知有何感想?

如果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人民一直有墨子的非攻哲學,即使在戰國時代,保持戰國七雄到現在,整個漢民族,一定比現在還文明。因為那是另一個文明歐洲。

胡適曾說:強求統一是中國歷史的最大錯誤,「中國不適於單一的國家組織,軍閥割據是武力統一的迷夢的結果[8]」其實應更進一步地說,中國必須和平地分裂,或形成聯邦或邦聯,才能使中國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四、 大帝國使人民幸福嗎?

英國曾是日不落國,至今只剩英倫三島,現在的英國人民有比較不幸福嗎?人民有因政府大量失去「固有的領土」而要政府下台嗎?

英國目前和加拿大的關係,情同手足。英國人民有「失去」加拿大嗎?沒有。

蒙古曾經統治了歐、亞、非三洲的土地,帝國空前龐大,當時的蒙古人民幸福嗎?是否要活著隨時備戰,而防止領土內的叛亂?

在拿破崙帝國當時,法國人民有比較幸福嗎?還是拿破崙帝國只是法國人民鮮血所築成的虛榮?在吉朋的羅馬帝國興亡史,提到羅馬領土過大,也是它敗亡的原因。

中國統一香港,中國人民有比較幸福?香港人民比較幸福,還是比較不幸?這值得思考。為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香港五十萬人上街,這代表什麼意義?中國對香港大一統的虛榮,已帶給中國政治和經濟上的沈重負擔。未來中國還必須解決香港的大量失業和金融危機問題。這些都還要窮困的中國人民付代價以換取大一統的虛榮。

國家是為人民的幸福而存在的,人民不是為國家的虛幻主權意識而存在的。二次大戰後,美國有能力統一全世界,但是美國在歷史上學得教訓,所以只要在商業上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這樣可以使美國人民比較幸福。

依行政院陸委會20109月的民調,台灣民眾無論是現在或長久未來,主張應與中國統一的人數,越來越少,並不到一成[9]。目前兩岸的分立狀態,大家互通有無,對漢民族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

如果中國承認台灣的實質政治地位,台灣與中國,可以像美國與英國一樣友好,一樣並肩作戰,一樣互相幫忙,為什麼兩岸要硬塞成為一個國家?中國不承認台灣的地位,而且要以飛彈威嚇台灣,不是硬要把台灣推向美國?不是更造成民族的認同的分裂?這是符合漢民族的利益嗎?

中國用打台灣的錢,可以去建設黃土高原,而創造好幾個台灣,然而中國卻寧可要飛彈不要人民幸福,這又是為什麼?

說穿了,只有歷史的愚昧。也許因為已經愚昧了幾千年,所以也沒有人在意愚昧有何不對。

******************

[2]湯恩比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上冊,遠流出版,四七頁至四八頁。

[3]同上註,下冊,一○○七頁。

[4]同註2,下冊,一一三頁。

[5]陳啟能主編:西方歷史學名著提要,上冊,昭明出版,二五五至二五六頁。

[6]見漢書董仲舒傳中所載,董仲舒之「賢良對策」。

[7]王仲孚:「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一文,載於「中國的分與合」(聯經,一九九五年),四十二頁。

[8]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東方雜誌,十九卷十七號。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兩岸
自訂分類:時事筆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魯直
2011/09/24 08:23
李光耀:台灣獲美援 也擋不了中國

李光耀:台灣獲美援 也擋不了中國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101/112011092400180.html

---

沒有民主和邦聯的中國,怎麼可能會有亞洲共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