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08 16:57
第三,
前面兩點固然令人對余論的依變項問題產生種種質疑,但這些都還不是余論最致命之處。
林、余兩論都有雷同的依變項小節,也都有相同的兩道訪題,但差別在於:
林論在此一小節之後的紙本p.59-62/PDF檔p.60-63整理了依變項小節兩道訪題的統計數據,探討了「三人擇一vs.兩人擇一」的民調結果;也在紙本p.67/PDF檔p.68的結論章之中,以一段文字簡要總結了這些民調數據,並據以作出結論。
反觀余論,在依變項小節之後,不僅蔡仁堅棄保問題從此消失,就連那兩道訪題的民調數據也從未出現過,彷彿這兩道訪題根本未曾存在過。
如果余論是原作,怎麼會一副「忘了」自己曾經設計過這兩道訪題?沒有訪題的調查數據、沒有分析、沒有表格、沒有結論,這是正常的學位論文撰寫樣態嗎?
主張是林論抄襲余論的人,要怎麼解釋「原作」余論憑空出現與碩論主題不相干的依變項一節及兩道訪題,之後又沒有任何訪題民調數據、分析、表格、結論,然後「抄襲」的林論自己在研究架構中「補」了「原作」缺少的概念設計、架構圖示,又在依變項一節的內文中「補」了「原作」的邏輯漏洞,最後還在後面「補」了「原作」完全沒有的數據、分析、表格、結論?
這樣到底誰才是原作啊?
結論:
依變項在余論之中是憑空出現,又憑空消失;在林論之中則是有頭有尾、邏輯完整,數據、分析、圖表、結論,該有的都有。
當兩篇論文有極為雷同之處,初步的判斷當然是其中必有抄襲,但不能因此推出必然是甲抄乙或乙抄甲,必須有進一步的證據。當時各方紛紛提出各種論點,其實皆有不備之處,無法以之斷定就是林抄余。
但依變項一節的文本本身及前、後相關文本比對,顯然可以作為更可信的依據。
魯直先生說,看了余論的英文摘要,令您血壓飆高、破口大罵,這和我當時的反應差不多,只不過我比較正向一點,是狂笑不已。
以上淺見,若有謬誤,還請指正。
(全文完)
-
2025/06/08 16:55
第二,
就連「依變項」一詞,在余論之中也是憑空出現。
搜尋余論內容,「依變項」一詞只出現兩次,一次是紙本p.15-16/PDF檔p.23-24的「二、依變項」此一小節標題本身,另一次就是「二、依變項」此一小節內文第一行,除此之外,別無出處。
反觀林論,「依變項」一詞總共出現五次,除了和余論一樣,在紙本p.18/PDF檔p.19「依變項」此一小節出現兩次,另外在其紙本p.12/PDF檔p.13的「研究架構」內文中出現兩次,在同頁「圖1-1本論文研究架構」中又出現一次,是架構圖三大變項名稱之一。
換句話說,余論的「依變項」一詞在其碩論中是憑空出現,而林論的「依變項」一詞是先出現在前面的研究架構設計的內文及圖示中,之後才出現在正文段落中。
世新教授游梓翔曾代余正煌辯稱,余論研究架構中的紙本p.8/PDF檔p.16研究架構設計中的「(三)投票抉擇」就是余論的依變項,只是余沒有在研究架構中稱之以「依變項」一詞而已。
且不論這種詭辯恐不符一般論文寫作慣例,光是看余論紙本p.8/PDF檔p.16研究架構說明的內文及圖示中的「(三)投票抉擇」,可明顯看出其設計選項是「投給林智堅」或「未投給林智堅」,與其後紙本p.15-16/PDF檔p.23-24的「二、依變項」此一小節內文及訪題設計的內涵完全不同。前文已經說明,余論「依變項」小節的內文與兩道訪題,都是在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的問題,而非單純的「投給林智堅」或「未投給林智堅」。
因此,如果余論是原作,為何會在內文出現在一個根本未曾出現在前面研究架構設計中的概念?不僅此一概念的文字定義、訪題設計與訪題內容,都與研究架構、碩論主題不相關,就連概念的名稱是憑空出現,這合乎正常的論文撰寫慣例嗎?
(待續)
-
2025/06/08 16:54
首先,這兩道訪題明顯就是要探討「C被棄保的可能性」,而蔡仁堅/C被棄保的可能性正是林論碩論題目「三人競選之中的槓桿者」所要探討的碩論主題。因此,林論有這段依變項及這樣的訪題設計,完全合乎邏輯。
反觀余論的碩論主題只是要探討「林智堅勝選的基礎」,完全無須關注蔡仁堅被棄保的問題。而如果不是要探討蔡仁堅/C被棄保的可能性,根本就不需要設計第二道訪題,只需第一道即可。甚至余論連依變項敘述中的「其後再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受訪者在林智堅與許明財間,又選擇了誰?」都是多餘,與其碩論主題完全無關。
這亦可由余論在其紙本p.8/PDF檔p.16研究架構設計中的「(三)投票抉擇」所言「投給林智堅」或「未投給林智堅」明顯看出。如果只是要知道有沒有投給林智堅,完全不用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的問題,更不用設計「如果捨去蔡仁堅」的第二道訪題。
因此,如果余論是原作,固然不宜出現林論獨有的那一段文字,其實就連余論版本中的「其後再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受訪者在林智堅與許明財間,又選擇了誰?」同樣不宜出現,因為連這段文字也是在探討蔡仁堅棄保可能性。余論的整段依變項概念性定義,只剩下「由於2014年的新竹市長選舉有五位候選人,其中比較看好的有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候選人。」這句話能留啊。
反觀林論,不僅在其紙本p.12/PDF檔p.13的「研究架構」中即已明示本論文的依變項設計是「選擇第三位競爭者(槓桿者C)」與「未選擇第三位競爭者」,也在依變項小節的概念性定義中,從「因此本論文在探討「選民的投票抉擇」時,亦將考慮到C被「棄保」的可能性」此一考量,合乎邏輯地鋪陳出其後的「其做法是先探討受訪者在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間的選擇,其後再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受訪者在林智堅與許明財間,又選擇了誰?」更由此設計出兩道訪題,以刺探選民在三擇一和二擇一之間的投票抉擇。
若是如余論那般,缺少了林論獨有的那一段「因此本論文在探討「選民的投票抉擇」時,亦將考慮到C被「棄保」的可能性」,就完全看不出為何之後會有「其做法是先探討受訪者在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間的選擇,其後再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受訪者在林智堅與許明財間,又選擇了誰?」這樣的訪題設計概念,當然更看不出為何要設計其後那樣的兩道訪題。
-
2025/06/08 16:52
魯直先生您好:
林、余論文抄襲案,其實一直有一個文本證據可以簡單判定,但不知為何一直沒有人重視。
林、余兩論雷同部分中有一個小節是林論紙本p.18/PDF檔p.19和余論紙本p.15-16/PDF檔p.23-24的「二、依變項」,這個小節有三個關鍵之處可以證明林、余何者才是原作、誰才是抄襲。
第一,
依變項小節中除了林論以A、B、C取代林智堅、許明財、蔡仁堅三個人名之外,林論多了「不過因為C缺乏政黨奧援,一直落後在第三名,因此本論文在探討「選民的投票抉擇」時,亦將考慮到C被「棄保」的可能性」這一段文字,其他部分兩論完全相同,包括後面列出的兩道訪題。
以下比對兩論這段文字的差異,
林論版本(文中以【】框出段落是林論獨有文字):
「由於2014年的新竹市長選舉有五位候選人,其中比較看好的有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候選人,【不過因為C缺乏政黨奧援,一直落後在第三名,因此本論文在探討「選民的投票抉擇」時,亦將考慮到C被「棄保」的可能性】。其做法是先探討受訪者在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間的選擇,其後再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受訪者在林智堅與許明財間,又選擇了誰?」
余論版本:
「由於2014年的新竹市長選舉有五位候選人,其中比較看好的有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候選人。其做法是先探討受訪者在林智堅、許明財及蔡仁堅等三位間的選擇,其後再探討如果捨去蔡仁堅,受訪者在林智堅與許明財間,又選擇了誰?」
再看看後面兩道訪題,
第一道是:
「如果目前參選新竹市長的有A、B和C這三位,您比較希望哪一位來擔任我們的市長?」
第二道是:
「如果目前參選新竹市長的有A和B這兩位,您比較希望哪一位來擔任我們的市長?」
(待續)
-
2024/07/25 19:32"如果台灣被中共統一了,不管是武力統一或和平統一,台灣所有外匯存底都是中共的,所有私人土地都變國有,退休的軍公教的月退及退休的勞保的老人給付,也沒有了。台積電及許多科技廠,也要被迫搬到中國。政治勢力將作一定的清洗。"
問題在大多數藍營不知道這點 !! -
2024/01/03 21:19
-
2024/01/03 21:19
-
2023/12/28 17:05Dear 魯直(grotius6033):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下架民進黨,要上架誰?---如果侯友宜當選了總統」,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新聞頭條區網評,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直接連結到您的內容。非常謝謝您在網路城邦的分享,但由於聯合新聞網首頁新聞頭條區更新相當頻繁,若你前往觀看已未見到網評的推薦連結,表示你的推薦內容已下線,首頁新聞頭條區已更新,請見諒。^_^
若前往觀看時,有原因不希望此內容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電小二 -
2023/12/19 07:26李慶安, 高宏安,學過古文,但廉恥心不夠, 而蔡英文假論文, 鄭文燦剽竊碩士論文,嫖妓女人, 賴清德違章建物逃稅請衛兵站崗? ...他們的學生年代都是多多學中國文言文. 他們寡廉鮮恥的程度, 真是驚天動地. 區老師留了長辮子? 現代女藝人,要展現艷色性感, 才有票房, 不都是留長髮嗎? .
格主公告
留言請理性,勿作人身攻擊。
發表新留言
留言 (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