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作踐」一詞,心想過去有時候也會看到「作賤」一詞,到底「作踐」與「作賤」這兩個詞,是否相同呢?應寫那一個呢?請看本文之解說。
踐,念成ㄐㄧㄢˋ,當動詞用,字義一是用腳踩踏;字義二是登或升;字義三是實行或履行;字義四是遵循或依循。作踐,詞義是糟蹋或摧殘。
賤,念成ㄐㄧㄢˋ,當形容詞用,字義一是價格低廉;字義二是地位卑下的;字義三是輕佻不自重;字義四是謙稱自己的。當動詞用,字義一是輕視或看不起;字義二是厭惡。當名詞用,字義一是地位低下;字義二是姓氏。作賤,辭典上並無此用詞。
到谷歌網路做關鍵字搜尋,”/”的左邊是點選「網路」,右邊是點選「台灣的網頁」,所得到的資料筆數如下:「作踐」是9.9萬/4.1萬,「作賤」是11.3萬/1.5萬。資料顯示,在台灣,使用「作踐」一詞比「作賤」多,前者是後者的2.7倍;在全球,使用「作賤」一詞比「作踐」稍多,前者是後者的1.1倍。
接著再做關鍵字搜尋,所得到的資料筆數如下:「自我作踐」是4.7萬/0.3萬,「自我作賤」是17.4萬/2萬。資料顯示,在台灣,使用「自我作賤」一詞比「自我作踐」多出甚多,前者是後者的6.6倍;在全球,使用「自我作賤」一詞也比「自我作踐」多,前者是後者的3.7倍。
最後再做關鍵字搜尋,所得到的資料筆數如下:「作踐自己」是16.3萬/0.5萬,「作賤自己」是184萬/28.7萬。資料顯示,在台灣,使用「作賤自己」一詞比「作踐自己」多出甚多,前者是後者的57.4倍;在全球,使用「作賤自己」一詞也比「作踐自己」多出甚多,前者是後者的11.2倍。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台灣,「作踐」一詞資料量勝過「作賤」,可是「自我作踐」和「作踐自己」這兩個詞,資料量皆遠遠輸給「自我作賤」和「作賤自己」。至於在全球,「作踐」一詞資料量和「作賤」一詞相去不遠,可是「自我作踐」和「作踐自己」這兩個詞,資料量皆遠遠輸給「自我作賤」和「作賤自己」。
《國語辭典》裡面只有「作踐」一詞,沒有「作賤」一詞,不知是否其它辭典有「作賤」一詞?還是後來教科書已改成有「作賤」這種用詞?否則為何大家都在使用「自我作賤」和「作賤自己」這兩個詞,而讓正確用法的「自我作踐」和「作踐自己」這兩個詞,變得較少人使用呢?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6樓. 狐禪2016/05/08 16:12作後面應是放名詞。所以作賤是比較可靠的用法。歡迎狐禪格友回應。《國語辭典》沒有作賤詞條,只有作踐詞條,詞義是糟蹋、摧殘。另外,辭典舉了很多例句,用的也都是作踐一詞,可見得使用作踐一詞才是正確。 王國良(阿國) 於 2016/05/08 17:56回覆
- 5樓. ray352016/01/25 15:03
請教 是踐貨? 還是賤貨? - 4樓. 戈壁紅駝2011/02/07 02:35作賤
應為「作賤」。只要會講廣東話,就知道粵語中只有「作zin6(香港語音學會制,下同)」,而從無「作cin5」。「賤」字就是發zin6 音而「踐」則一般作 cin5,雖然網站上也有zin6 音,但一般粵人極少將踐唸作 zin6 的。
紅駝只通國語和粵語,網友有精通其他方言,如閩語或客語者,也可加入佐證。國語同音時,利用方言判別不失為可行之法。
千里明駝,勇闖山間路。歡迎戈壁紅駝格友回應,教育部的國語詞典網站,只有「作踐」一詞,而無「作賤」一詞,但後者卻是使用者眾,如今看了您的解說,得知粵語是用「作賤」一詞。不知教育部以後是否會考慮將「作賤」一詞編入?
王國良(阿國) 於 2011/02/07 23:50回覆 - 3樓. 阿勇(ayon)2010/10/29 12:32踐與賤
兩者間用法應該是不同的
我覺得賤比踐還下流
踐 腳踩 是自甘低下的意思
賤 有貝 感覺是為了利益而出賣了自己
現在的人在成語的使用,比較沒那麼考究。但我覺得有識之士,有必要提出來探討,才可免於將來變成"通用或習用成語"了。
感謝一个勇格友回應,很認同您的看法,辭典不列入辭條,應是有所考量的;只是年代久遠了,竟有辭典未列而注音相同的詞語,變成大家都在用。如今專家學者應站出來,看是在辭典增列,還是告訴大家目前是錯用。
王國良(阿國) 於 2010/10/30 17:41回覆 - 2樓. 思于2010/10/29 08:23可能是因為踐字
這踐字
比較難聯想到卑下
賤字較直接
感謝思于老師回應,您所言甚是。之前不知辭典無「作賤」一詞,沒想到使用卻很普遍,如果真要為「作賤」的「賤」字找個本義,可以是「輕佻不自重」。 王國良(阿國) 於 2010/10/31 07:38回覆 - 1樓. ez2010/10/12 03:12「作踐」與「作賤」,應寫那一個?
一直以來
我都使用作"賤"這個詞
不曉得另有作"踐"一詞
台感謝好文分享~~
感謝ez老師回應,在這之前,我有時候看到「作踐」,有時候看到「作賤」,以為兩者等同,沒想到查了辭典,才知道有差別。但現況是後者比前者用得多,而且比數相當懸殊,這現象很有趣。
王國良(阿國) 於 2010/10/12 18:0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