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尊重個案,還是共謀逃避?
2025/02/12 09:55
瀏覽2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督導日記2
從事諮商工作的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特質是溫柔體貼,只是在督導的過程中, 我常常得提醒受督者,體貼是好事,但過於體貼,可能反而成為一起逃避某些議題的共謀。
可能是個案回想起來會很痛苦,讓諮商師都不忍心;可能是個案覺得花費太高或工作太忙,於是說要暫停諮商。以上這些可能是真實又必須尊重的理由,我們該以客為尊嗎?
當然,若是個案感覺太痛苦,我們需要認真面對,就像在手術室動手術一樣,若是太痛苦,我們需要用上麻醉;若是患者體質太虛,無法承受太久的手術時間,我們可能得先補強體質,然後分階段、分幾次動手術,絕對不是以治療為名,忽略個案主觀的感受表述。
只是,他說痛,我們就停止治療嗎?在諮商歷程中,個案說痛,展現抗拒,你的態度會是什麼呢?這可能跟學派有關。若是精神分析學派,一定很熟悉如何運用這樣的抗拒繼續展開療程;但若是諮商師服膺的是比較人本、以個案為中心的學派,有沒有可能在尊重的前提下,與個案一同共謀逃避了對他重要的議題呢?
若一位自費個案,她的議題是有些負向思考與焦慮傾向,在六次諮商且症狀有所改善後,個案告訴你,她從諮商歷程中感到被溫暖被接納,對她很有意義,也稍微能觸碰到她真實的情緒,接下來她準備懷孕,要為育兒存錢,可能沒有預算再來諮商,你會馬上體貼地說「好啊! 當然沒問題。」嗎?
事實上,她不想繼續來諮商,可能有許多原因,比如:
1. 諮商師太溫暖接納,對她來說,一下子很難習慣,覺得太奢侈了,需要暫停一下。
2. 個案其實並不滿意這段諮商,但不好意思直說。
3. 「要育兒,所以錢不夠。」可能是個過於焦慮或負向思考的假議題。
4. 個案擔心諮商關係繼續進行下去,她的真實情緒會再也無法隱藏。
5. 真的是因為預算問題。
6. 其他…
若是,因為太快尊重個案而忽略以上其他的可能原因,就太可惜了。雖然有可能經過討論後,個案終究還是因為種種現實因素決定停止諮商,但是有覺察並討論真正的原因,和沒有討論,還是有差別的。
當然,相反地,也不能因為留案率或其他諮商師個人的需求而強留個案。這中間的起心動念,實在是非常個人化,外人無法得知呢!
………………………
這篇原是寫給我督導的諮商師或學生看的;但你若是諮商來訪者,也提醒您,不管諮商師說必須要諮商幾次才夠,若心中有疑慮或是自己有需求,還是要跟諮商師討論,開誠布公勇敢的討論,比帶有疑惑地繼續勉強進行要好太多;不是鼓勵您懷疑諮商師,而是人與人之間可能有太多理念或溝通誤會,攤開總好過揣測。
不過畢竟,大部分來尋求諮商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那個在諮商關係中坐在高高寶座上的人,或許言辭犀利但內心仍然脆弱;諮商師在這樣的關係裡還是有權力不對等的議題,所以攤開與澄清的責任,需要諮商師這一方敏感的、有意識的承擔。
從事諮商工作的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特質是溫柔體貼,只是在督導的過程中, 我常常得提醒受督者,體貼是好事,但過於體貼,可能反而成為一起逃避某些議題的共謀。
可能是個案回想起來會很痛苦,讓諮商師都不忍心;可能是個案覺得花費太高或工作太忙,於是說要暫停諮商。以上這些可能是真實又必須尊重的理由,我們該以客為尊嗎?
當然,若是個案感覺太痛苦,我們需要認真面對,就像在手術室動手術一樣,若是太痛苦,我們需要用上麻醉;若是患者體質太虛,無法承受太久的手術時間,我們可能得先補強體質,然後分階段、分幾次動手術,絕對不是以治療為名,忽略個案主觀的感受表述。
只是,他說痛,我們就停止治療嗎?在諮商歷程中,個案說痛,展現抗拒,你的態度會是什麼呢?這可能跟學派有關。若是精神分析學派,一定很熟悉如何運用這樣的抗拒繼續展開療程;但若是諮商師服膺的是比較人本、以個案為中心的學派,有沒有可能在尊重的前提下,與個案一同共謀逃避了對他重要的議題呢?
若一位自費個案,她的議題是有些負向思考與焦慮傾向,在六次諮商且症狀有所改善後,個案告訴你,她從諮商歷程中感到被溫暖被接納,對她很有意義,也稍微能觸碰到她真實的情緒,接下來她準備懷孕,要為育兒存錢,可能沒有預算再來諮商,你會馬上體貼地說「好啊! 當然沒問題。」嗎?
事實上,她不想繼續來諮商,可能有許多原因,比如:
1. 諮商師太溫暖接納,對她來說,一下子很難習慣,覺得太奢侈了,需要暫停一下。
2. 個案其實並不滿意這段諮商,但不好意思直說。
3. 「要育兒,所以錢不夠。」可能是個過於焦慮或負向思考的假議題。
4. 個案擔心諮商關係繼續進行下去,她的真實情緒會再也無法隱藏。
5. 真的是因為預算問題。
6. 其他…
若是,因為太快尊重個案而忽略以上其他的可能原因,就太可惜了。雖然有可能經過討論後,個案終究還是因為種種現實因素決定停止諮商,但是有覺察並討論真正的原因,和沒有討論,還是有差別的。
當然,相反地,也不能因為留案率或其他諮商師個人的需求而強留個案。這中間的起心動念,實在是非常個人化,外人無法得知呢!
………………………
這篇原是寫給我督導的諮商師或學生看的;但你若是諮商來訪者,也提醒您,不管諮商師說必須要諮商幾次才夠,若心中有疑慮或是自己有需求,還是要跟諮商師討論,開誠布公勇敢的討論,比帶有疑惑地繼續勉強進行要好太多;不是鼓勵您懷疑諮商師,而是人與人之間可能有太多理念或溝通誤會,攤開總好過揣測。
不過畢竟,大部分來尋求諮商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那個在諮商關係中坐在高高寶座上的人,或許言辭犀利但內心仍然脆弱;諮商師在這樣的關係裡還是有權力不對等的議題,所以攤開與澄清的責任,需要諮商師這一方敏感的、有意識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