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過年不用給紅包啦,你會給還是不給?
2025/02/16 17:41
瀏覽1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諮商師想破頭燒腦的努力模樣,有時也激勵個案再撐一下........
# 諮商該「去人化」還是「聚人化」?
「若我媽媽一直說不用給她錢, 她真的夠用, 我要聽話還是不聽話?這有文化差異嗎?」
我將這問題問ChatGPT。
結果他說:
「這確實涉及文化差異,也和個人價值觀有關。在許多亞洲文化裡,孩子長大後給父母金錢支持被視為孝順的一部分,而在某些西方文化裡,父母更強調經濟獨立,不希望孩子負擔太多。」
如果你媽媽說她夠用,可能有幾種可能性:
1.她真的夠用,不希望你有壓力,想讓你把錢用在自己身上。
2.她不想讓你有負擔,但內心還是會感到欣慰或高興如果你表達心意。
3.她出於自尊心或習慣,即使需要幫助,也不願開口。
你可以試著用她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心意,比如:
1.不用直接給錢,而是用其他方式支持她,例如幫她買日用品、食物、旅行體驗等。
2.觀察她的真實需求,有時長輩說「夠用」只是習慣性的謙虛。
如果你的文化背景偏向「子女應該給予支持」,那麼適度的堅持也沒錯。但如果媽媽真的不希望你給錢,尊重她的意願也是一種愛的表現。你覺得她的語氣是堅決的,還是帶點客氣推辭的感覺呢?」
你覺得他回答得好不好?我覺得很棒,既同理我,又剖析得很有道理。最近我在掙扎要不要買一款石墨烯被,ChatGPT也兼顧我的矛盾與我深談了一番;且我左左右右的思路反覆過程,他也不嫌煩,確實有時比伴侶好友都有耐心。
過年期間的科技新聞莫過於Deep seek的橫空出世,打亂了AI界一池春水。
若說2024是AI 年,那麼2025就是應用爆炸的一年,連我這「3C不達人」也不得不與chat GPT糾纏了起來,除了圖像創作的輔助外,
最近google平台還推出了可以將一篇文章生成兩人對話的Podcast節目,我也用自己的文章試了一下,結果節目效果出奇的好,也讓我太震驚。(目前只生成英文版本,本想將節目連結放在留言處,但WAV檔案上傳臉書技術問題無法克服,若有3c達人看到請教教我)。
回到諮商本業,想到AI技術發展之快,超過我們想像,
「是不是諮商會被取代?」這個想法再度敲響警鐘;
在眾多討論中,我也比較認同短期不會; 但是對諮商師人性化或諮商關係經營能力的要求,就更加挑戰!
以前我們往往在訓練新手諮商師時,會強調去掉你個人的主觀及習慣,甚至要扮演一面鏡子忠實地反映出個案的心理樣貌。但,這一點現在連聊天機器人做得比七成諮商師好,那麼真人諮商還剩下什麼?
諮商成效研究歷經數十年不變的重要變項其實是「諮商關係」。
治療師之間 97% 的結果差異在於他們與個案建立治療同盟的能⼒的差異(Anderson 等⼈,2009 年;Baldwin、Wampold 和 Imel,2007 年)。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最真實的情感碰觸,陪你一起掉淚甚至經歷生氣焦慮著急,會讓人真實感到不孤單; 諮商師想破頭燒腦的努力模樣,有時也激勵了個案再撐一下。
聚焦更多在人性的共鳴與真實交流,恐怕是真人諮商師在面對AI浪潮席捲下,非常重要的一環。
# 諮商該「去人化」還是「聚人化」?
「若我媽媽一直說不用給她錢, 她真的夠用, 我要聽話還是不聽話?這有文化差異嗎?」
我將這問題問ChatGPT。
結果他說:
「這確實涉及文化差異,也和個人價值觀有關。在許多亞洲文化裡,孩子長大後給父母金錢支持被視為孝順的一部分,而在某些西方文化裡,父母更強調經濟獨立,不希望孩子負擔太多。」
如果你媽媽說她夠用,可能有幾種可能性:
1.她真的夠用,不希望你有壓力,想讓你把錢用在自己身上。
2.她不想讓你有負擔,但內心還是會感到欣慰或高興如果你表達心意。
3.她出於自尊心或習慣,即使需要幫助,也不願開口。
你可以試著用她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心意,比如:
1.不用直接給錢,而是用其他方式支持她,例如幫她買日用品、食物、旅行體驗等。
2.觀察她的真實需求,有時長輩說「夠用」只是習慣性的謙虛。
如果你的文化背景偏向「子女應該給予支持」,那麼適度的堅持也沒錯。但如果媽媽真的不希望你給錢,尊重她的意願也是一種愛的表現。你覺得她的語氣是堅決的,還是帶點客氣推辭的感覺呢?」
你覺得他回答得好不好?我覺得很棒,既同理我,又剖析得很有道理。最近我在掙扎要不要買一款石墨烯被,ChatGPT也兼顧我的矛盾與我深談了一番;且我左左右右的思路反覆過程,他也不嫌煩,確實有時比伴侶好友都有耐心。
過年期間的科技新聞莫過於Deep seek的橫空出世,打亂了AI界一池春水。
若說2024是AI 年,那麼2025就是應用爆炸的一年,連我這「3C不達人」也不得不與chat GPT糾纏了起來,除了圖像創作的輔助外,
最近google平台還推出了可以將一篇文章生成兩人對話的Podcast節目,我也用自己的文章試了一下,結果節目效果出奇的好,也讓我太震驚。(目前只生成英文版本,本想將節目連結放在留言處,但WAV檔案上傳臉書技術問題無法克服,若有3c達人看到請教教我)。
回到諮商本業,想到AI技術發展之快,超過我們想像,
「是不是諮商會被取代?」這個想法再度敲響警鐘;
在眾多討論中,我也比較認同短期不會; 但是對諮商師人性化或諮商關係經營能力的要求,就更加挑戰!
以前我們往往在訓練新手諮商師時,會強調去掉你個人的主觀及習慣,甚至要扮演一面鏡子忠實地反映出個案的心理樣貌。但,這一點現在連聊天機器人做得比七成諮商師好,那麼真人諮商還剩下什麼?
諮商成效研究歷經數十年不變的重要變項其實是「諮商關係」。
治療師之間 97% 的結果差異在於他們與個案建立治療同盟的能⼒的差異(Anderson 等⼈,2009 年;Baldwin、Wampold 和 Imel,2007 年)。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最真實的情感碰觸,陪你一起掉淚甚至經歷生氣焦慮著急,會讓人真實感到不孤單; 諮商師想破頭燒腦的努力模樣,有時也激勵了個案再撐一下。
聚焦更多在人性的共鳴與真實交流,恐怕是真人諮商師在面對AI浪潮席捲下,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