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溫故知新」看「宜興紫砂壺收藏熱潮」
2012/09/14 12:42
瀏覽5,141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

 

*

「溫故知新」看「宜興紫砂壺收藏熱潮」

前言:

  當宜興紫砂壺在1980-1990年的台灣掀起一波長達10年的收藏熱潮之後,在急遽衰退並歷經20年蟄伏,2010年起重新再在中國大陸掀起另一波更為波瀾壯闊的宜興紫砂壺收藏熱潮,除了受惠中國大陸民生富裕後的7000萬人熱中文物收藏之外,紫砂壺藝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文人風格的再獲肯定是主因,除了大批宜興紫砂壺從台灣回流大陸,溫故知新,重新回顧過往台灣宜興紫砂壺收藏熱潮時的一些記錄與片段,更能避免重蹈覆轍。

*

*

*

台灣茶壺修護大師李木田談1980年代的宜興紫砂壺熱潮

【管理雜誌20004月第310期】

  1976年的中秋節晚上,一位從事水電工程的年輕人剛下班,為了感謝師父的栽培,買了上好的茶葉,正準備從新店騎摩托車趕到三重給師父送禮,結果中途遇上一場傾盆大雨,在兩個多小時進退不得的延誤下,使得手中兩罐茶葉英雄無用武之地。沮喪返家後,他靈機一動:這麼貴的茶既然送不出去,乾脆自己泡來喝喝看。從沒喝過一兩一百元茶的他,一喝之下才知道世上竟有如此又甘又香的好茶,從此不僅使他一頭栽入茶香世界,也讓他浸淫宜興紫砂壺二十多年。他就是台灣頂頂大名的茶壺修護大師李木田。

 

從一把缺角的汕頭壺開始

  當喝茶已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時,李木田就騎著摩托車到處看茶園,並採茶返家做研究,慢慢累積出由茶葉的齒狀結構即可判斷茶種好壞的本事。不久,想買幾把好壺的念頭一直在心中徘徊不去。有一天他終於爬上了昔日中華商場的三樓藝品店,看到一把圈口缺了角的汕頭壺,老闆開價八百,並告知若是完美無缺,則需三、四千元。由於當時對茶壺仍是門外漢,李木田不敢冒然成交,只好轉往茶莊聊天。眼尖的他瞄到朋友處正好有一只一模一樣的汕頭壺,經詢價才知前老闆所言不差,於是當晚即將缺角的汕頭壺購回,找出舊磚頭敲碎,磨成粉,以自身水電技術與現有器材進行修補,直到天明方歇。

  當這只完美如初的壺呈現在古董店老闆眼前時,李木田從老闆難以置信的眼神裡,更加肯定自己要在破壺中追根究底,找出這種紫砂壺受人喜愛的原因。

 

雕刻技法重現宜興紫砂風格

  在早期台灣市面宜興紫砂書籍欠缺、記錄空白的情況下,李木田只好先跑到鶯歌看燒窯,實際觀察各類茶壺燒成所需的溫度,然後專門找缺流斷把的古壺上手做研究。從壺的殘破胎體處逐漸比較出台灣紫砂與宜興紫砂泥質的不同,他說:「台灣壺帶磁,溫度高,製作出來較無光澤,使用一段時間後,雖有光澤,但透氣性差,因此茶葉渣若幾天不清洗,一定會爛臭。而宜興壺不但無此缺點,反因泥料呈七彩,無論紫砂(本山綠泥)配紅泥或紫砂配白泥,都會使壺的色澤變化多端,因此若懂得養壺,茶愈泡,愈有光澤。

  修補技巧經半年的磨練後,李木田決定前往大理石工廠觀看碑文雕刻技術,沒有多久,他自己也試著以陽刻方式在買來的壺上,表現一些創意的圖案與古雅的傳統詩句。此舉在當時曾引起不少茶莊老闆的注意,認為他的雕刻技法頗有宜興紫砂風格再現的架勢。由於當時宜興壺的進口均以船員夾帶方式零星出現,茶莊老闆在貨源不足、資訊閉鎖的情況下,頗為敬重李木田透過實際修護與創作經驗所累積對宜興紫砂的深入了解,不僅彌補當時台灣這方面認知的不足,從此他也成了這些茶莊極受歡迎的座上客。

 

清硃泥小壺與工藝師壺出現

  1978年,古董藝品店終於開始出現清硃泥小壺(又稱小紅壺,泥料特殊稀少,取自黑泥中的紅泥);坊間也看得到「陽羨砂壺圖考」(宜興古稱陽羨)這類書籍,於是明萬曆的時大彬、清康熙的陳鳴遠等名家手藝讓李木田大開眼界,也決定放下手邊的水電本業,全心投入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壺的研究,並先從清中期、晚期的名家陳曼生、邵二泉、瞿應紹、裴石民等的作品收藏起

  之後台灣製茶業進入高峰期,當時在省主席林洋港大力提倡中國傳統茶文化,以與西方咖啡、可樂相抗衡之際,比賽冠軍茶凍頂烏龍曾一路飆上一斤三萬元,於是在好茶需配好壺的觀念帶動下,宜興壺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李木田認為,台灣紫砂壺泡起茶來的口感之所以無法和宜興紫砂壺相比,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透氣性的問題上,因為只要茶葉殺青不佳,宜興紫砂馬上可以表現出來。當時很多人雖然喝茶,其實並不真正懂茶,但藉著宜興紫砂的特性,無論是鐵觀音、文山包種或凍頂烏龍,殺青好壞,倒是一喝便知。而硃泥小壺特別受人青睞的原因就是愈泡愈紅,這和中國人認為紅代表大吉大利有關。其實以一只三百元的宜興壺和一只三十萬的小紅壺做比較,泡出來的口感是一樣的。

  19801981年間,許多聞風而起的台灣單幫客趁出國採購中藥、香菇之便,陸續從泰、新、馬、港攜回一些清中期的舊壺,於是更加助長台灣宜興壺的熱潮。

  1983年,所謂現代「工藝師壺」,如顧景舟、蔣蓉、何道洪、汪寅仙等的作品開始在台上市。當時是由香港四大公司直接由宜興取得,再轉賣給台灣商人,由於工藝巧妙、造型精美、價格合理(顧、蔣為新台幣二萬五至三萬元,何、汪為新台幣一萬五至二萬元),深受台灣上班族及一般民眾喜愛。之後又因香港茶具文物館數百件藏品公諸於世,許多清末有名號的如王寅春(民國,1897-1977)、鐵畫軒(民國,1913-1937)、馮桂林(民國,1907-1945)等人製作的壺也一一出籠,讓台灣人更趨之若鶩,從此迷上所謂的「工藝師壺」。

  雖然台灣當時已有詹勳華的「宜興陶器圖譜」一書出版在前,且香港「現代宜興紫砂」與「壺錦」二書又出版在後,理應使得台灣人對宜興紫砂工藝水準有更清楚的認知,但其結果卻正好相反,在台商不斷以高價收購並胡亂加價聲中,終於導致香港四大公司全數退出宜興壺的買賣市場。

 

市場炒作,壺價高揚

  李木田在1988年進大陸宜興實地勘查,並參與宜興壺的創作,當時何道洪、汪寅仙的價格在人民幣2000元出頭,蔣蓉6000元,顧景舟8000元。可是沒多久他們在台灣的價格已由數萬元跳升至數十萬,甚至百萬。李木田感慨的說:「宜興壺自古以來,屬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民藝(上海人就視為鄉下人作品),價格自然無法和明清官窯相比,但經過台灣人的瘋狂競逐與炒作,很可能有人以新台幣350萬元買到的一只壺,那位工藝師大字根本不認識幾個。就像後來施小馬、李園林、鮑利安等人(工藝年齡較輕)的壺,喊價居然在顧、蔣、何、汪之上,這就是完全不懂工藝師壺仍需看人品、學問、修養、技巧、構思的緣故。」而宜興工藝師的作品有時也會由徒弟捉刀,只要落款無誤,價格照舊,在此情況下自然出現不少以假亂真之作

  由於台灣業者很多只是茶的愛好者,並無燒窯經驗,自然對紫砂了解不深,但在一窩蜂唯利是圖的風氣帶動下,一把宜興標準壺(六人杯)竟然由原產地人民幣5元賣到新台幣1000元以上,而稍具名號者如施小馬、李園林等卻能由人民幣數百元賣至新台幣數萬元,利潤不可謂不大,也吸引更多不畏風險的追隨者投入市場炒作。

 

透過香爐形式重賦生機

  李木田以蔣蓉的壺做例,說明三個事實:

  第一,顧景舟去世後,花果類的壺就屬蔣蓉做得最好,但她其他類的壺價位卻一直衝不過何道洪、汪寅仙,原因就在於本身的水平有侷限性。但在台灣人只追價不問壺藝好壞的情況下,一把蔣蓉的束柴三友壺竟然在原產地已飆至人民幣18萬元,台灣人爭先恐後競逐的財富,大多已落入這些工藝師之手。

  第二,工藝師作品好壞明顯與個人文化素養有密切關係,但在台灣業者只想擁有不問藝術價值的暴發戶心態下,造成愈有名氣就愈有人仿,因而市面上到處贗品充斥。

  第三,大陸方面慣以三段式手法壺、唬、虎,威脅恐嚇台灣業者達成交易,在不堪虧損下,終於導致宜興壺在台崩盤悲慘下跌的命運。

  這是宜興壺十年來由興而衰的概況。陪伴宜興紫砂由絢麗走向平淡的李木田認為,宜興壺已完成階段任務,雖然台灣人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但至少已懂得從造型、使用度、泥料(紫砂清潔度)、落款來欣賞有品味的宜興壺。目前正嘗試以紫砂做香爐的李木田,希望透過改變紫砂不耐高溫的泥質結構,重新賦予紫砂內外在新精神。相信不久的未來,在香煙裊裊的紫砂爐旁,與三五好友共聚一堂、把杯品香,未嘗不是紫砂生機的再現?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收藏
自訂分類:古壺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