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民國成立以後「滿族」去了哪裡
2025/08/20 20:32
瀏覽3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民國成立以後「滿族」去了哪裡

~2025.8.20 陳宗嶽寫於台北

        以我們這群1950年代出生者,最早的時候,是在歷史課本裡面看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之後再看到「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這才知道有「滿族」的存在。弱冠之後,在一些宮廷連續劇,才又認識所謂滿清皇朝的存在。到後來工作中,偶然發現:我的一位佟姓學長是滿清皇族肅清王善耆的後裔;我的一位年長的將軍同事,是蒙古族的王族;我的一位朋友,與慈禧太后葉赫拉娜氏同族,這才感覺到~原來滿清一族就在我們的身邊。最近看了一些資料,因而想探究一下滿清一族的過去與現在,因而寫下這篇探討的文章。

  大清帝國建國以來,作為統治階級的滿族人口數最多的時候有多少人?是什麼時候?1911年溥儀皇帝退位的時候,滿族人口還有多少?現在2025年在中國大陸的滿族人口有多少?其間人口流動的原因為何?

壹、滿族的總人口數

  滿族人口在清代與近現代的變化,因為清朝並沒有現代人口普查那樣精確的數字,所以需要結合史料與現代研究來推算。

一、清朝時期滿族人口的最多時期

  1.建國初期(17世紀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

  當時的「女真→滿洲」人口,大約僅數十萬人。《清太祖實錄》與部分檔案顯示,八旗制度建立後,約有20~30萬人被編入旗籍,所以清帝國建立初期滿族(含旗人)人口約百萬人左右。

  2.康熙、雍正、乾隆時期(17~18世紀)

  清朝統治鞏固後,旗人(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人口大增。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與《清史稿》統計,乾隆盛世(18世紀中期)是滿族人口最多的時期,乾隆朝檔案顯示,滿洲旗人戶口已達 200萬~300萬。學界估算其時滿族人口約1,000萬人左右,其中包含旗籍人口與東北未入旗的部分,這時應是滿族人口的最高峰。

二、1911年清帝退位時(宣統三年)的滿族人口

  到了清末,滿族作為統治階級,人口比例逐漸下降。清末全中國人口已達4億人,其中滿族人口大約 100萬~150萬人,僅占約1%。另據《清末新政人口資料》推算,當時滿族人口約1,000萬人上下,只與乾隆時期差不多,在龐大總人口裡不再突出。

三、現代(2025年)中國大陸的滿族人口

  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進行民族識別,將「滿族」正式列為56個民族之一。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滿族約 270萬人。1982年普查,滿族已增至 640萬人,主因是民族身份恢復。根據2020年中國大陸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滿族為 10,423,305人,佔比 0.74%,是中國第四大少數民族。2025年,大陸官方未有新普查數據公佈,但估計維持在1,050~1,100萬之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東北三省,其次在北京、河北、內蒙古也有大量聚居。

貳、滿族人口產生變化的因素

  滿族人口在清朝及現代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與民族政策的深刻變遷。滿族人口的起伏,也映射了從“統治族群”到“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成員的轉型,其數據背後是制度、戰爭、政策與身份認同的複雜交織。以下是基於史料與人口普查數據的系統分析:

一、清朝滿族人口最高点的峰值時期:約150萬(19世紀中期)

  入關初期(1644年):滿族總人口僅約30萬(男丁5.5萬),以八旗制度為核心,作為統治階層入主中原。19世紀中葉(道光至咸豐年間),滿族人口達約150萬,佔全國人口不足0.4%。此時全國總人口突破4億,但滿族因為以下的自我設限未實現比例增長。

  人口增長受限的原因:

  1、居住隔離:滿人聚居“滿城”,不得購置民房,空間限制導致生育率低下。

  2、通婚禁令:旗民不通婚政策使婚配範圍狹窄,人口自然增長緩慢。

  3、軍事消耗:八旗承擔頻繁戰爭(如三藩之亂、邊疆平叛),男性死亡率高。

二、1911年清朝滅亡時:約105萬–150萬

  清末統計:辛亥革命時,滿族人口約105萬–150萬(不同史料差異源於統計口徑),之後因為以下因素肇致人口銳減:

  1、政治動蕩:辛亥革命後,“驅逐韃虜”口號引發民族恐慌,部分滿人遭到報復性殺戮(如廣州滿城事件)。如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學家路康樂(Edward J.M. Rhoads)在其所著《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探討「晚清和民初滿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關係及其政治權力演變」之中,路康樂教授估計:單是西安和武昌,就分別有 2 萬和 1 萬名滿人被無情地屠殺;在南中國各地,例如廣州、荊州和福州,都有大屠殺的記錄,而且在革命成功後,還偶有排滿事件。根據中共官媒的數字,1911 年,北京大概有 60 萬滿人,但到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就只剩下 3 萬人。滿族勢力和這段辛亥大屠殺,都在歷史長河中被湮沒,事實上辛亥革命之後,滿洲人曾經經歷過一場『民族淨化』式的虐殺,如今看來,都是令人唏噓的時代悲劇。

  2、隱匿身份:大量滿人改漢姓、融入漢族以求自保,如原屬滿洲貴族的“西林覺羅氏”改姓“西”登記為漢族。

  3、遷出與流散:北京滿族從清末60萬降至民國初期的不足40萬,也有東北部分滿人遷居日本帝國控制下的“滿洲國”。

三、2025年滿族人口:約1050萬(基於2020年普查推算)

  2020年中國大陸第七次人口普查:滿族人口為1042.33萬,佔全中國總人口的0.78%,為第六大少數民族,僅次於壯、回、維吾爾、苗、彝(亦有稱為是第三大少數民族)。2025年估算:以年均增長率0.6%推算(略低於2010–2020年的1.13%),當前人口約1050萬,其人口增長原因:

  1、政策調整:1980–1990年代,官方允許部分漢族恢復滿族身份,尤其東北、河北原“包衣”後裔,導致人口激增。

  2、身份認定優化:2020年普查採用身份證登記,減少民族錯報,更精准統計少數民族人口。

  3、生育與通婚:少數民族生育政策寬鬆,且滿漢通婚後代多選擇滿族身份,藉以可以享受高考加分等優惠政策。

四、滿族分布地區與文化現狀

  1、遷徙與聚居:東北成為新家園

  關外回流潮:近半數滿人遷回東北,形成遼寧岫岩、新賓等滿族自治縣,保留滿語、薩滿教等傳統。

  京畿滯留群體:部分留居北京、天津,混居漢人社區,逐漸淡化身份。

  海外散居:少數逃往日、美、港澳,如溥儀弟溥任後裔居香港。

  2、分布地點:

   聚居區:遼寧(佔全國滿族40%)、河北、黑龍江、吉林及北京(33.6萬,佔當地少數民族41.9%)。

   散居化:東部沿海城市滿族人口增長顯著,2020年東部已成第二大分布區。

  3、文化變遷:

  1949年以後的土地改革與財產充公,進一步剝奪了倖存滿清貴族的經濟基礎,八旗與皇親貴族的身份認同再次受到巨大衝擊。清朝滅亡不僅是政權的終結,也是滿洲統治階層文化與自信的崩潰。許多人難以接受~從「天皇貴胄」到平民的落差,心理上自是飽受煎熬。

        在文化上:

  語言瀕危:旗人隨清室衰敗,失去了民族與語言的傳承機制,女真語與滿文迅速衰落,至20世紀中葉僅有極少數族裔學者、祭司還能通曉滿語,滿語使用者已不足百人,且多為黑龍江老人,故而被聯合國列為“極度瀕危語言”。

  漢化完成:八旗的滿洲文化(如滿語、騎射)逐漸式微,滿語在清末已少人使用,民國後幾乎完全消失。旗人後代多數漢化,與漢人無異。一些旗人試圖保留傳統,如在北京的滿洲社團,但影響力有限,逐漸被現代化浪潮淹沒,一些滿族習俗,如旗袍、薩滿儀式,多轉為文化遺產展示。

  傳統延續:東北滿族村保留“祖宗板”祭祀、薩其馬年俗等。

  商業與娛樂化:部分後裔以“皇族標籤”博眼球,如愛新覺羅·州棠,自稱「多爾袞十世孫」,留辮穿黃馬褂,要求配偶須滿族,被輿論譏為“活化石”。

  理性認同:多數人僅視血統為歷史印記,如畫家啓功(雍正九世孫),拒絕姓“金”,稱“姓啓名功,無族可歸”。

叁、滿族人口的流散

  大清帝國在1912年宣告結束之後,滿清八旗以及皇族貴胄的命運與處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人從原本的特權階級轉為「失勢貴族」,在民國時期及其後歷經了數次社會巨變,諸如:部分遺老拒絕接受現實,掀起多次復辟浪潮:

        1、宗社黨與軍閥勾結:以肅親王善耆為首,聯合蒙古王公與日本,策劃“滿蒙獨立”,失敗後善耆之女川島芳子成著名間諜。

        2、張勳復辟(1917):率五千“辮子軍”擁溥儀復位,僅12天潰敗,成為歷史笑談。

        3、偽滿洲國(1932–1945):溥儀及部分貴族投靠日本,在東北建立傀儡政權。戰後多數以漢奸罪受審,溥儀成戰犯。

        八旗子弟與皇親貴族的命運,折射了一個時代劇變下的群體生存圖像。從特權的崩塌到艱難的平民化轉型,再到最終融入現代社會,他們的軌跡可歸納為以下四個面向:

一、清室皇族與宗室的安排(1912年以後)

  1912年清帝退位後,臨時政府為平穩過渡,與清廷達成了《清室優待條件》,保障皇室若干特權,包括:

  保留「大清皇帝尊號」

  每年撥款四百萬兩白銀作為皇室生活費,之後改銀兩為銀元。

  皇族可繼續居住於紫禁城內。

  保留部分宗室王公的祿米與俸祿。

  遺物財產不被沒收,部分仍屬私人財產。

  只是,這些條件很快在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縮減,甚至廢止,尤其到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更加困頓。

二、清室成員的流散

  1、皇帝與其直系家族

   愛新覺羅·溥儀成了末代皇帝,1924年被驅逐出紫禁城後,曾短暫依附張學良,後於1932年成為「滿洲國皇帝」,1945年被蘇聯俘虜,1950年移交中共,經再教育後於1960年特赦,晚年成為普通公民,從事園藝與文史工作,1967年病逝。

   皇后與妃嬪:如婉容、文繡等,皆命運多舛。婉容精神崩潰,1946年死於東北戰亂中。文繡在民國時代離婚後以教職維生。

  2、親王與宗室

  多數滿清宗室在優待條件廢止後生活困苦,一部分人轉型經商、從政、當軍人或教師,有些則靠販賣古董、典當維生。例如:

  與皇室聯姻的蒙古貴族(如博爾濟吉特氏)或滿洲貴族(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部分家族憑藉財富或人脈轉型成功,或從事商貿或加入民國政府。但更多家族因財產被沒收或瓜分,迅速衰落。

  溥傑(溥儀弟)留學日本,曾加入滿洲國政權,戰後回中國,亦被再教育,晚年為人大會堂職員。

  載灃(溥儀父):一度任清室監國,退位後隱居北京,生活相對平穩。

  載濤、載灃等王公:雖有財產,但多為坐吃山空者,隨時代演變,亦多陷入貧困,溥儀的叔叔載濤一度靠擺攤糊口。

三、八旗子弟與旗人後代

  1、特權消失:清朝覆滅後,旗人賴以生存的“鐵桿莊稼”(朝廷錢糧)徹底斷絕。八旗制度被廢除之後,旗人失去長久享有的俸祿、免稅、土地特權等,大批旗人頓失生計來源,多數貴族毫無謀生技能,坐吃山空。如末代克勤郡王晏森,變賣家產後淪為北平街頭的黃包車夫,轟動一時。不少八旗子弟淪為平民,從事低階勞動工作,如人力車夫、小販或傭工。一些人甚至流浪街頭,靠典當祖傳物品維生。例如,北京的旗人聚居區,如前門外,就成為貧民窟,生活條件惡劣。

  2、旗人的生計轉變:隱姓埋名與底層職業滲透

   (1)、改漢姓隱匿身份。

  如:

原滿族姓氏/漢化姓氏/代表人物

  愛新覺羅/金/金巧巧/演員)

  葉赫那拉/那/那英/歌手

  瓜爾佳/關/關曉彤/演員

  佟佳/佟/佟大為/演員

  鈕祜祿/郎/郎朗/鋼琴家

   (2)、底層職業集中化

  警察行業者:因清末已安排旗人當巡警,民國後成為主要出路,人數最多。

  軍人出身者:不少旗人加入北洋政府、奉系、直系軍閥部隊,或之後加入國民革命軍。

  體力勞動者:拉黃包車、修鞋、賣藝、小販等,如老舍筆下《正紅旗下》的底層旗人。

  貧困沒落者:大量旗人因缺乏職業技能與社會適應力而淪為底層,甚至有乞討者。

  女性悲慘者:部分貴族女性因無生存能力,被迫淪為妓女或傭工,八大衚衕中不乏前清格格、福晉的身影。

  變賣資產苟延殘喘者:貴族大量出售古董、宅邸,甚至祖傳珍寶。北京琉璃廠一度充斥皇室舊物,成為文物市場的重要來源。

   (3)、少數精英轉型:部分人憑借學識或人脈進入政府(如北洋時期)、教育界,或經商(如張勳經商致富)。

  城市旗人:特別是北京、瀋陽等地的旗人社群,部分人靠租地、當舖、教書、賣藝、開館為生。

  文化轉型者:有些人轉向文化領域,如書畫、古玩、文物鑒賞等,利用滿清宮廷舊識、技能謀生。

四、日據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治理下的旗人命運

  1、滿洲國時期(1932–1945)

  日本人利用部分滿洲旗人建立「滿洲國」,溥儀再登帝位。旗人中一部分因親日立場而獲任官職、升遷,惟戰後大多遭清算、審查、囚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旗人被視為「少數民族」中的滿族,與漢族平等,但失去昔日貴族的地位。滿族在政治上無特權,但在民族自治政策下可恢復文化傳承、語言學習等。

  溥儀被改造成「新中國公民」成為典範,一些旗人後代亦有成為高級幹部或學者的。

肆、總結

  清朝滅亡後,滿清八旗與皇親貴族的命運可謂「從雲端跌落凡塵」。失去政治、經濟與文化特權的他們,面臨貧困、邊緣化與身份認同的危機。少數人通過教育、商業或軍事知識轉型成功,但多數人因無法適應時代變遷而沒落。1949年以後,他們的特殊身份徹底消失,其後代多數融入漢族社會,成為普通公民。滿洲人口與文化的衰退,以及漢化的趨勢,都標誌著滿族這一群體逐漸走向歷史篇章的終結。

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DhjFPg8q3/?mibextid=wwXIfr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